“共享护士”击中家庭医生软肋
听说过“共享护士”吗?最近,不少App都推出了“医护到家”“护士到家”等服务,也就是流行的“共享护士”。记者采访发现,西安已经有部分市民开始“尝鲜”。记者搜索下载了一个共享护士的App,注册后,会要求填写患者基本病情,选择服务内容,预约上门时间,上传处方和药品,之后就会弹出护士信息。(6月3日《华商报》)
在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包括社区医院在内各类医疗机构都不提供上门的医疗服务,而“共享护士”则弥补了这一真空。社区医疗机构不愿意上门服务,主要出于风险的考虑,一旦发生医疗与护理过程的伤害,发生纠纷,机构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在规定上予以禁止。虽然,“共享护士”给上门服务补位,服务的还是这些医护人员,但是服务的身份却是个人,抛开与行医从业在机构执业的规定是否违背不谈,医护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一旦发生,对于“共享护士”来说都是相当大的风险,她们缺少医疗机构担责的靠山,从远来看并不利于这种灵活便利服务的可持续。
因此,“共享护士”引起关注以来,就有观点认为应当建立完善避险制度,为“共享护士”的服务保驾护航。不否认这是一种思路,但是也看针对居民的上门医疗护理服务,不宜视作单独的需求,简单地由市场供给,包括资质把关、医护行为管理、上门服务人员安全保障等等,都应当安全可控,更需要的是制度的满足,而不单单是服务的契约。
某种程度来说,“共享护士”的出现,也是居民正常的上门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满足的体外循环,说直白点其实是“共享护士”补了家庭医生的缺。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签约医生制度,但是这一制度不但面临着医生短缺的结构性短板,签约医生服务的居民基数大,签而不约的问题比较突出,而且签约服务的机制不畅,不只上门医疗护理服务还被规定所限制,而且缺乏与服务直接挂钩的激励机制。
用活医疗护理人才资源,不能另起炉灶鼓励医生护士“业余共享”,而是更大程度激活医疗卫生服务的机制与活力,更高效地配置资源、更有效提供有质量的服务。针对居民的上门医疗与护理服务需求,有必要纳入到签约医生服务的设计中来供给与满足,健全相关风险保障机制和收费分配机制,建立签约服务信息平台,鼓励社区签约医生之外的医生护士参与签约的医疗服务,全理有序地共享。木须虫
新闻推荐
一、主席团:(72名,按姓名笔画为序)马玉星马志勇马纯济王以才王平王宏志王拥华(女)王忠林王继民王勤光印东(女)冯雷巩宪群(女)...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