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曲的洋井 □每小平
在樊川杜曲潏河两岸,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依靠渗井、流泉和水洞子等供人畜饮水,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杜曲一带出现了五眼洋井。
杜曲的寺坡村最先打了两眼洋井,之后杜西村打了两眼,夏侯村打了一眼。这些洋井是借鉴日本经验打造而成,是由留学日本的寺坡村人赵昆山先生提供技术和材料。赵昆山先生在日本学的是水利,回国后在陕西的水利部门工作,与著名水利学家李义祉有交往。相传赵昆山坐轿从西安回老家,县官都会迎接。有时候骑马回来,他在村外就会下马,沿途同乡党打招呼、散烟,给小娃水果糖。他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逝世后,众乡党将他抬埋上少陵原,声势浩大……
民国年间信息技术落后,大多数村民思想保守,一开始还不愿接受洋井那样的自流打井新技术,赵昆山请来专家张凌云等人来陕传授自流打井技术。第一眼洋井打成后,立即显示了优越性,掌握了自流打井技术的村民王麻更、赵玉齐、赵金栓、赵志兴、赵有科、薛长玉、来新成及每天安、何金鹏等人就组织了打井队,除在当地打洋井外,还先后在西安周边及临潼、渭南等地打井挣钱,造福群众。
寺坡村84岁的白有仓老人告诉笔者,寺坡村的两眼洋井分别位于西汤公路西边和桃溪堡马头堰毛长发房后。打造洋井不用人下井挖土和吊运沙石,全凭人工在地面推动机械来完成,如同手工推碾子。首先选好井的位置,搭好井架,再采用螺旋形钻头,转盘绞磨的方式,通过数人用人工体力轮流转动转盘,钻头固定在转盘上,通过旋转的方式向地下钻进,钻到一定的深度水会自流且涌出,直到出水且水质流量达到标准即成。随后,在水井内壁安装管子(瓮子):用五米长的柳木把铁丝弯成弓形,再用竹皮缠绕成圆筒状,采用箍桶法即一节连接一节,在连接处刻上槽子,再用细麻绳或铁丝缠紧。
杜西村奚根学对笔者讲:当时杜西村在街道上打洋井,也采用人工推碾子的方法将钻头钻入地下,洋井打成了一个多月,溢出的水把街道都淹了。不同处是井内壁为柳木锯成的薄板卷成的瓮子,在每节的连接处用麻丝、铁丝或布条缠紧。临近地面接上铁水管道,确保出水流畅和牢固。水管直经约为30厘米~40厘米,井深约100米。
洋井与传统的水井相比,既不用挖井、淘井,又不用绞水、捞桶。洋井的水质甘甜、清爽可口,用来泡茶做饭没有异物漂浮、无沉淀和水垢;熬出的稀饭油香油香的,无其他异味,就连外地到杜曲赶集购物的人们也时常弯腰手掬井水直饮,也有人图方便直接用嘴喝上一阵,洋井水直饮不闹肚子不发病。
杜曲的五眼洋井,井水昼夜不停地从碗口粗的铁管里喷涌而出,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满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需要。特别是位于杜曲老街道人口稠密处的那眼洋井,出水口高出地面一米多,四周用砖砌成方形砖台,井口出水处的铁管直接弯转出砖台向东喷涌,出水口砌有水池,以便人们用桶、盆接水和洗菜、淘洗粮食、洗衣服等。每天早晚,人们纷纷挑着两只空桶来洋井接水,大家排成长蛇队,说说笑笑、很少有插队的,这成为杜曲街道一处景观。
杜曲的洋井,最晚的一直使用到1986年。后来它们或因故损坏,或被盖房利用,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新闻推荐
三万西安市民凝神静听 大雁塔下感知力量与美 陕西大剧院首度 户外公演盛装启幕
优人神鼓《勇者之剑》的演出。(记者张宇明摄)■记者职茵时而如白昼之亮,时而如黑夜之深。天作幕布地作舞台,灯起...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