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童真感染我们 我们的点赞感动他们 时光穿越 我们都有一颗向往快乐的“童心”

三秦都市报 2018-06-03 02:16 大字

杨继军戴上红领巾

刘宗林一家三代看“童年故事”

杨茂林尝试跳绳本报记者陈飞波实习生陈尔冬摄

大家围在梁凤珍大娘身旁,将报道念给老人听

左国桢

小时候的史良才一家

上了一次报纸找到了多年不见的玩伴、一家三代珍藏这份记载他童年的报纸、戴红领巾过“六一”的百岁老人成网红、她的童年故事感染身边同学穿越童年……

本报推出的六一特别策划——时光穿越回到童年,自5月24日连续报道至今,见诸报端的不仅有8岁新“10后”的花样童年,也有103岁老“10后”的别样童年,他们用心讲述他们那个年代的童年故事,我们用心聆听,从中感悟、回味其中的酸甜苦辣。

今天,这组报道之所以广为传播,是因为他们的童真感动了我们;这份报纸之所以被人视为珍藏品,是因为他们自己也被自己的过往感动。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大家都有一颗向往快乐的“童心”!

上了一次报纸找到了多年不见的玩伴

“真是太感谢三秦都市报了,‘穿越时光回到童年\’这个活动,不仅让我第一次上了报纸,还因此找到了几个多年不见的儿时玩伴……”5月28日,曾通过本报讲述自己童年故事的60后水利工程师海雪,昨日给记者打来电话感谢报社并报喜。

今年52岁的海雪告诉记者,5月28日,三秦都市报以题为《危险时刻他救了一车娃》的文章,将他的童年故事和心愿公开报道后,他就将报纸的文章发在了自己朋友圈里,让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童年故事和童年老照片,竟然奇迹般刷屏了亲朋好友的朋友圈,大家互相转发、评论、点赞……

最让他激动的是,文章中他曾提到的儿时玩伴马驹子、狗栓、虎妞、黄四和三牛等,通过朋友圈七传八传,竟然都联系上了,而且约好今年国庆节放假,一起回趟当年那个生他养他的偏僻小山村,一起再玩玩钻地道,真实地玩一回童年穿越。“当年的那个张圈子村,因为过于偏僻,村里人先后搬出了大山,如今全村只剩下三四户人在坚守,但愿今年国庆节的这个特别聚会能够顺利实现,到时候我会将相聚的照片传给报社,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的快乐!”

本报记者李海涛

戴红领巾过“六一”的百岁老人成网红

6月1日,本世纪“10后”李长春小朋友和上世纪“10后”杨茂林老先生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过了一个特殊的节日。百岁老人生平第一次戴上了红领巾,过了儿童节……此消息经三秦都市报全媒体报道后,引爆网络和朋友圈。

记者梳理诸多网友留言发现,点赞主要涉及三类,为老少顽童跨越世纪的年代记忆秀、为老人的健康长寿童心以及志愿者的爱心点赞。

网友“沉香”在公益记者粉丝圈上留言称:“老爷子厉害!为老顽童、小顽童和年代秀志愿者点赞!保持童心是人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商洛的王先生认为,这个公益活动超级赞,是自己见过的最有意义的儿童节活动,看到老人的笑脸,经典的画面,格外开心、感动,他好奇地问,如何找到两位相差近百岁的“10后”?安塞的杨开荣说:“我奶奶今年94岁了,也是五世同堂。儿童节我们也陪奶奶过节了!”

汉中的万红霞称,看了报道后,她专门发了朋友圈,并把故事讲给自己10岁的女儿听。“老爷爷年少时走过那么艰苦的岁月,啃树皮吃,亲眼看到身边的人活活被饿死……女儿听了故事后都哭了,说自己再也不挑食了。”万女士说,老人如今能唱能跑能跳本身就是传奇,尤其是良好的心态,充满了正能量,希望大家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首席记者姬娜实习生高乐

00后讲童年故事感恩爷爷 看哭了奶奶

“看到孙子在报纸上讲述自己的童年时,念念不忘爷爷奶奶儿时的陪伴,70多岁的奶奶几次哭着给我打电话,说孩子太孝顺了,知道感恩……”给记者说这件事的陈女士,是本报5月24日刊发的《爷奶的陪伴是我最快乐的童年》一文主人公李豆豆的妈妈。

李豆豆的妈妈陈女士说,5月24日10点左右,他在家正给紧张备战高考的李豆豆做饭,住在西安市东郊的妈妈突然打来电话,刚说了句“娃太孝顺了,真没有白带他”的话,就在电话里哭了起来。母女聊了几句才知道,原来李豆豆的奶奶家里订有《三秦都市报》,当天早上,她从报纸上看到了李豆豆讲述童年故事的那篇文章,文中李豆豆怀念、感恩已故爷爷的点点滴滴,让奶奶感慨万千,激动不已。

他奶奶说,要不是看到报纸上李豆豆说的这些话,她还真不知道孩子心思这么重,也懂得感恩。还说,孩子爷爷年前病故,因为娃要高考就瞒着没给说,没想到却伤了孩子的心!陈女士告诉记者,李豆豆的奶奶如今把5月24日的那份《三秦都市报》就像宝贝一样珍藏着,每天都要拿出来看看写孙子的那篇文章。

本报记者李海涛

她的童年故事引发身边同学热议童年

“同学们在报纸和网络上看到我的童年故事和童年老照片,一番热议之后,也被我讲述的‘最怀念妈妈奖励的豆沙包\’的童年故事感染,纷纷说起自己的童年趣事,说着,笑着,闹着,好像又回到了童年……”说起这几天的经历,西安交大90后学子赵阳难掩内心的快乐和幸福!

赵阳说,除了在校园里和同学们分享童年的快乐,也在童年故事见报的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将报道链接发给了远在山西老家的妈妈。妈妈看到报道内容后,高兴得哭了,说她自己仿佛又回到了20多年前与小不点在一起的日子,孩子的哭和笑与闹,依然印象深刻,仿佛如昨,自己的含辛茹苦,如今换来了女儿长大了,换来了女儿的懂事和孝顺,换来了学业有成,作为父母,为女儿感到骄傲和自豪。

得知孙女上报了,赵阳80多岁的外婆,眼睛不好使,就催着让赵阳的妈妈一字一句读给她听。赵阳说:“外婆听完可高兴了,夸我是个有出息、懂事的姑娘,将来一定有好的前程,还嚷着要来西安看我呢!”

本报记者张彦刚

小时候爱打枪 她的童年故事传遍小区

出生于“50后”的刘红从小在军队大院里长大,打枪是她童年里的最爱。当本报将她的童年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时,引起了众人的热议。

刘红的姐姐杨阿姨说,她也是军人出身,当从报纸上看到刘红讲述她儿时打枪的故事时,一下子把自己的思绪也带到了射击场上,因为这是每一名教官的通用口令。三秦都市报今年的这组“六一”儿童节报道,太能引起人的共鸣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童年。

刘红的一位邻居说,上世纪60年代,绿军装是狂热青年的向往,能够拥有一套军便服,是每一个女孩子的理想追求。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身边的刘红从小就是一名“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奇志女”,她都有点嫉妒了。

女儿杨柳告诉记者,“我爸我妈的朋友们看了报道都很激动,觉得写的就是他们的童年,回忆起来特别幸福。90后’00后’都特别羡慕他们那代人的童年,觉得学习压力没有现在这么大,简单而快乐。\‘六一’当天,我女儿张筱杨放假,我妈把她接回家,给她讲自己童年的故事,张筱杨还专门写了一篇周记,讲述\‘六一’儿童节的来历,觉得自己加入少先队很光荣,一定要做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向外婆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本报记者赵丽莉

一家三代珍藏这份记载他童年的报纸

80后刘宗林6岁时,为了“警察梦”拿弟弟凉鞋换玩具枪的童年故事见报后,在一家人心中,泛起了波澜。仔细看完报道,已经将这份珍贵的报纸收藏。弟弟刘斌兴说,自己当时3岁左右,对这件事没有一点印象。现在看了这篇报道,才知道哥哥为了这件事,这么多年背负的自责,“我要是早知道,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拿凉鞋为哥哥换玩具枪,圆了‘警察梦\’。”

刘宗林的父母看完儿子的童年小愿望后,觉得很难过。“当时,就想着让娃们好好学习,也是经济不允许,就怕买了玩具影响学习。”刘宗林的母亲说,这么多年了,儿子刘宗林也没有提起这事,这次看到《三秦都市报》的报道后,才知道当年的事情,确实给儿子心理造成了影响。

8岁的女儿刘馨元说:“现在知道爸爸的童年是这样过的,感到很心疼,感谢爸爸让我这么快乐。”刘宗林表示,这份报纸不仅再现了童年往事,也让一家三代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本报记者郑伊琛

九旬老人的苦涩童年让晚辈懂得了珍惜

6月1日,本报刊登了91岁梁凤珍大娘回忆童年的报道,老人上了三秦都市报的消息传遍了小区,左邻右舍的街坊们都说,老人家真有福气,经历了饭都吃不饱的童年,现在终于过上了好光景。

6月1日中午,记者再次来到梁凤珍的家,二女儿李春花听说母亲上报纸了,也赶到母亲的住处,邻里家上初中的孩子杨馥源,一边吃饭,一边读着报纸说:“没想到奶奶小时候和我一样也爱上树,所不同的是奶奶小时候上树,一边玩耍,一边要为了生计,摘榆钱、槐花等,我上树就是为了玩耍,享受快乐。”梁大娘的两个女儿正在厨房做饭,李春花一边捞面条,一边对记者说,给俺妈做碗长寿面,以前也听俺妈说过她小时候家里特别穷,看了报道才知道俺妈小时候面条都吃不上,中午专门做碗长寿面,祝老人家健康长寿,好好活着,再多享几年福。大家围在梁凤珍身旁,杨馥源将报道念给老人听。梁凤珍说:“我这么穷苦的童年还有人看吗?”杨馥源说:“我觉得挺有教育意义的,让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本报记者张毅伟

70后的她感叹这份报纸让她敞开心扉

70后张莉的苦涩童年见报后,引发不少人落泪,而更多的人为她的坚韧点赞。“通过我的童年讲述,让更多的人珍惜眼前,活在当下。”张莉这样说。

报道刊发后,她第一时间转发朋友圈,立即引发大家的留言、点赞。有朋友说:“走过荆棘,才更懂得花香,看到你的坚强,迎来新生活,很高兴。”更多的朋友表示,了解了她的童年生活,觉得很惊讶,更无法和现在生活丰富多彩的她联系起来。最难得是,她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让大家称赞,很多人留言表示,向她学习要珍惜当下。“珍惜当下,也是朋友圈留言最多的。”

张莉说,追逐幸福生活的“如风少女”,已经长大。通过自己的努力,兰州的父母也在西安安了家。张莉坚强、孝善的言传身教,一大家人相处和睦,非常幸福。儿子晓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像妈妈一样,乐观、向上、孝善为先。在这次西安市庆“六一”书香故事润家庭活动中,孝善故事荣获西安市三等奖。

“这份报纸,让我敞开心扉,一定会好好珍藏。转发朋友圈,就是希望大家乐观向上,珍惜当下。”张莉说。

本报记者郑伊琛

74岁的她赶到西安给71岁的她戴红领巾

62年前,不到9岁的杨继军加入少先队,戴上了红领巾。62年后的今天,71岁的她“六一”还想再戴上红领巾。杨继军的童年故事和愿望见报后,74岁的全国道德模范、特级教师呼秀珍获悉此事,5月31日带着一条红领巾专程从咸阳赶到西安,非常庄重地把红领巾戴在杨继军脖子上。而杨继军则举起右臂并拢五指,庄严地行了一个少先队队礼……

呼秀珍说,她比杨继军大3岁,作为同龄人,她能体会到杨继军在那个年代加入少先队的心情,因为对少先队员各个方面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仅要求学生自身优秀,还要有很好的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整体风貌和风格,可以体现家庭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好的家风就像清新的空气,会在无形中滋养每一位家庭成员。

“六一”当天,当得知外孙女也戴上了红领巾,杨继军兴奋地说,“从今天起,请叫我‘红领巾\’。我的外孙女今天也入队了,祝贺她在人生道路上迈上一个重要的台阶。希望她能在曲江一小这个温暖的摇篮里,珍惜荣誉,好好学习,努力前行,做新时代的新主人!”本报记者赵丽莉

·热线讲述·

古稀老人讲述珍藏了一辈子的感动

“他的爱心让我的童年熠熠生辉,这份爱也从童年珍藏到了古稀!”今年75岁的左国桢老先生昨日通过本报热线讲述童年故事,并希望能当面致谢。不过,他至今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是否健在……

时光倒回,那是1953年的冬天,左国桢的父亲因病去世,家中经济困难,母亲又照顾不了10个孩子,准备把他送到远在天津的叔叔家。当时没有西安直达天津的火车,只能先去北京的二姑家,然后再从北京转车去天津。那时的他只有10岁,怀里揣着二姑家的地址和母亲送的生活费,踏上了去北京的列车。母亲把他嘱咐给一个不认识的青年列车员,但是这份陌生感很快被这个列车员的热情打破了。

“当时,从西安开往北京的火车要坐20多个小时,我身体不适吐了,他一路上细心照顾我,得知我家里困难,他还拿自己的钱给我买饭吃,送了我一本小人书。”左国桢说,到了北京后,天已黑,外面下起了鹅毛大雪,路变得十分难走,他们找来一辆自行车和一个红灯笼,列车员冒着大雪,用自行车驮着他挨家挨户找,终于到了他二姑家,列车员连水都没有喝一口,还把母亲临行前给的路费都交给了他二姑。

列车员远去的背影,照亮了左国桢童年的岁月。虽然不知道列车员的名字,但是,这种温暖一直铭记心底。读高三时,左国桢专门写了一篇关于列车员的作文,保存至今。

首席记者姬娜实习生高乐

他借助本报怀念爸爸“打嘣”的幸福

“父亲在20年前的那场液化气闪爆事故中牺牲后,我的童年戛然而止,直接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变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如果可以穿越,我会死死抱住1998年3月5日晚上下班回家接了个电话、急急忙忙要返回单位的爸爸。”80后史良才的父亲名叫史沈根,生前是西安市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管理所安检员。

“从我记事起,爸爸每天上班前,

妈妈都要

叮咛一句‘注意安全\’,爸爸‘嗯\’上一声,又在我额头上‘打个嘣\’(亲一口),然后出门骑着自行车往单位赶去。我们家这样的‘三部曲\’一直持续到我上了初中,因为中学上课时间比爸爸上班时间早,我总比他早出门。爸爸又改变‘策略\’,每当我放学回家后,他就会走过来在我额头上‘嘣\’一个,那个瞬间,我能感觉到他非常陶醉。”回忆起自己和爸爸相处的日子,史良才似乎一下子沉浸在了幸福的童年里。

“父亲牺牲时,我只有16岁,突然被从‘蜜罐子\’里‘摔\’出来的我,不得不终止快乐的童年,不得不扛起这个家。后来,我从成都理工大学毕业后,在组织安排下,‘回\’到了父亲生前所在的单位,干起了父亲没有干完的工作。现在,我终于明白一名天然气安检员面临的危险,懂得了小时候爸爸常在我额头上‘打嘣\’的含义。如今,我多么再想回到小时候,感受爸爸‘打嘣\’的幸福。”史良才说。

本报记者赵丽莉

六一

时光穿越回到童年

新闻推荐

舆论监督 破除庸懒散乱软“痼疾”

“电视问政”通过舆论监督,一定程度上破除庸懒散乱软“痼疾”。(资料图片记者王旭东摄)一年多来,西安广播电视台的《...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