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用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

西安晚报 2018-06-01 04:22 大字

王昺焱

2017年年底,西安舦渡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与十三朝古都结缘,90后王昺焱作为创始人,与团队一起,专注致力通过“复活”以古建筑为核心的不可移动文物,让它们“讲述”自己背后的故事,并立志将西安打造成为数文科技辐射西北乃至全国的数字文保技术研发创新基地。

从数字化着眼

做文化遗产的“解码者”

“我是1990年出生的,我这头发是自然卷,不是烫的。”话语之间,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格子衫、马丁靴、高挑的身形,举手投足之间文艺范十足。与小清新的外形不同,王昺焱的内心世界却是独有一片天地,对正在消逝的文化遗产痛心疾首、对于传承中国文化的笃定、对于西北故土的无限热爱。

王昺焱告诉记者,选择从事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利用工作,要从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起。由于父亲曾赴海外深造的关系,年仅七岁的王昺焱随家人前往日本生活,一去就是五年。多年后他重返日本,在关西大学攻读建筑学,其间去筑波大学交换一年学习建筑设计。在这里,王昺焱发现,我国的盛唐名都西安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却相较有些落后。中国很多古代建筑文化在异国他乡根深叶茂,而在国内却枯叶凋零,这让他十分痛心。

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数字时代背景下,传统文保工作局限性日益明显。如果没有基础数据,文物一旦因地震、火灾、水灾、偷盗等各种原因彻底损毁或灭失,修复或还原将变得极为艰难。此外,数字监测和预防性保护技术的应用能极大地提高文保工作效率。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中的优势和重要性日益凸显。而这,正是王昺焱和他的团队要做的。

采集钟楼内彩画信息

半个月拍照十几万张

采集数据是一项脑力和体力兼备的技术活儿,每一次“开工”前,王昺焱和团队都要做很多前期准备工作,例如去年在西安钟楼采集内部空间信息时,因为这些彩画多数都分布在钟楼内的顶部,而顶部距离地面有9米多高,所以在采集前,他们先搭建六七米高的脚手架,由于内部游客较多以及周边文物分布,导致大家在搭建脚手架的过程中,都必须十分小心。

“站在好几米高的地方作业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系数,因为建筑顶部的光源不够,我们通常会扛着灯箱等设备爬上爬下。”王昺焱说,一般建筑内部每平方米的面积需采集10张照片以上,针对重点区域还会采集更多的数据量,这样才能够保证数据的精准度。采集钟楼内部彩画时,他们足足作业了半个月,获取了十几万张照片,最终进行后期拟合,获取高精度的钟楼彩画纹理。

王昺焱说,这些纹理后期的衍生运用非常广泛,有了这些数据,方便全国各地的科研机构对钟楼进行勘察研究,这些彩画纹理还可以面向大众展览展示,并提炼设计成一些面向大众的文创作品,例如T恤衫图案、挂毯等,可以更加广泛地助推历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从“一带一路”出发

让文物“活起来”

“我的母亲是陕西人,因此我的心始终在西安。”王昺焱说,为了在西安创业,他放弃了很多机会,大学毕业后导师极力挽留,并提供岗位想让他定居在日本。后来在上海的时候,有几家上市企业希望投资他,利用技术去服务于智慧城市。此外,上海迪士尼项目建设时,也曾邀请他将技术用在迪士尼工程,但他毅然选择了做文化遗产。

王昺焱说,西安是丝绸之路起点,也是目前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之一,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而且创业氛围浓厚,于是,2017年年底,西安舦渡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入驻西安创新设计中心,并被纳入到“龙腾计划”体系中,矢志成为国内以古建为核心的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第一品牌。

“在有如此厚重文化底蕴的地方做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我们一定会发展得很好。”王昺焱说,他将利用技术,实现数字文保业务向西安的全面迁移,将西安打造成为数文科技辐射西北乃至全国的数字文保技术研发创新基地。用文物叙说历史,用数字技术活化文物。站在丝绸之路起点讲好中国故事,沿着古丝绸之路,传播中国文化,让文物“活起来”。

新闻推荐

西安梁家滩国际学校举行2018夏日集会 22国师生欢聚一堂迎“六一”

师生们参加夏日音乐会(受访学校供图)本报讯(记者程静)5月31日,位于西安国际社区的西安梁家滩国际学校里一片欢腾,以“...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