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无悔 ——兵马俑发现者赵康民记事
赵康民在县文化馆工作室修复秦俑
44年前,当临潼西杨村村民在打井中发现了残身断肢的秦俑碎片而茫然不知所措时,他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断定其为秦代武士俑;他积极组织村民收捡散失的陶俑碎片,并对两件武士陶俑进行了细致的拼对、粘接与修复;他所做的这一切,引发了新华社记者的关注,很快在《人民日报》的《情况汇编》上发表《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的短文;1974年7月15日,秦俑考古队正式进驻西杨村考古工地,他有幸成为揭开秦陵陪葬坑之谜的第一代考古工作者……
他就是赵康民,临潼区博物馆原馆长,是他最早认定兵马俑是文物并修复了第一尊兵马俑。5月16日,这位把毕生心血奉献给了文博事业的专家因病去世,享年82岁。
◎新闻链接
赵康民,1936年生,临潼区博物馆原馆长,1990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秦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从事文博考古工作40余年,发现、参加、主持、发掘姜寨原始聚落遗址、秦兵马俑一号坑、秦始皇陵便殿遗址、秦始皇陵马厩坑、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唐庆山寺上方舍利塔地宫、关山唐墓、明刘懋石室墓等。撰写出版专著有《骊山风物趣话》《骊山胜迹》《临潼县志·文物志》《临潼碑石》。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简报40余篇。
深切缅怀 修复第一尊兵马俑的人
“2018年5月16日,正当“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紧张筹备之际,惊闻临潼区博物馆原馆长赵康民先生仙逝噩耗,作为与先生共同为秦兵马俑考古、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博物馆)建设战斗过的秦俑人,我们深感震惊与悲痛!”5月24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网发布的“深切缅怀赵康民先生”一文中这样写道:赵康民不仅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发现和认识秦兵马俑的人,同时也是秦兵马俑考古发掘的拓荒者之一。
在上世纪50年代,像赵康民这样的老牌高中生已经算得上是文化人了,再加上他能写善画的特长,在十里八乡是难得的人才。1961年,赵康民有幸被“伯乐”发现,被举荐到县文化馆工作,负责文物考古兼美工的工作。这次工作调动使赵康民成为陕西县级文博事业的第一代开拓者。1974年,临潼时逢大旱,各地兴起打井浇地、抗旱保苗的生产热潮。有一天,赵康民接到晏寨公社抓农田水利生产的干部房树民的汇报,说他下村检查打井工作时,发现西杨村村民打井出来的土里有陶片,这些陶片可能是文物。赵康民一听,当即放下手头的工作火速赶到现场。
赵康民被打井现场的场面惊呆了,在打井工地上到处可见陶人的头、身、肢和残片,还有许多灰黑色的整砖,偶尔还能找到一些铜箭头。再看井口,明显是一座陪葬坑,南壁保存较好,东壁两行通缝砖尚存,井下铺地砖仍在,井筒北、西两壁残俑半露。“这很可能是秦代的遗物,与秦始皇陵有关。”赵康民随即雇来村民,将陶片收拢,装了整整3架子车送回博物馆进行拼对、粘接。
“连续三天,终于粘起两个武士俑。身高1.78米,身穿战袍,腰间束带,腿扎行藤,足蹬方口齐头履,两臂下垂,左手五指并拢,右手半握,拇指上翘。”在赵康民撰写的一篇《秦始皇兵马俑发现始末》的回忆文章中提到,当时回乡省亲的新华社记者蔺安稳闻讯前来博物馆观赏,他为赵康民修复的陶件感到十分震惊,当即对赵康民进行采访,很快在《人民日报》的《情况汇编》上发表《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的短文,进而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从此秦始皇庞大的地下军团的序幕被徐徐拉开。
如果没有他的发现 兵马俑或许还在沉睡
1974年7月15日,秦俑考古队正式进驻西杨村考古工地,赵康民与袁仲一、屈鸿钧、崔汉林等人有幸成为揭开秦陵陪葬坑之谜的第一代考古工作者。此后一年的时间,考古人员基本摸清了秦兵马俑一号坑的范围、形制结构和内涵。1976年4月23日,在一号坑东端北侧发现二号坑,东西长96米,加上两端坡道,总长124米,南北最宽处98米,深5米,总面积6000平米,平面呈曲尺形。同年5月11日,在一号坑西端北侧发现三号坑,平面呈凹字形。
1979年10月1日,秦兵马俑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三个俑坑相继得到发掘,其中,秦俑二号坑的考古发掘还开创了集考古、保护、展示于一体的新模式,获得国家文物局1996—1998年度田野考古一等奖。此后,考古工作逐渐由俑坑扩展至整个秦始皇帝陵园,“铜车马陪葬坑”“石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青铜水禽坑”等也相继进入人们视野。
寒来暑往,赵康民在文博岗位上一干就是40多年。年近古稀之时,仍牵挂着临潼博物馆的发展,每天上午他都要步行三四里地来到秦俑馆里,以文物专家、顾问的身份,坐在他当年修复的几尊秦俑面前,向观众讲述秦兵马俑发现的过程,解答观众关于秦兵马俑发掘中的相关问题。有人曾直言不讳地问他:“馆里给报酬吗?”“没有。”他回答,“能为临潼的文物旅游事业做点事,为观众做些服务工作,是我无悔的选择。”
“秦兵马俑陪葬坑的发现为我们翻开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气势恢宏,阵容庞大的秦兵马俑,是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昭示着中华文明光辉灿烂的华彩篇章,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试想,如果没有像赵康民先生这样一批早期考古工作者的倾情关注与无私努力,这个庞大的地下军团或许现在还依然沉睡地下。”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发布的“深切缅怀赵康民先生”一文中写道: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能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与像赵康民先生这样一批早期拓荒者的辛勤劳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想象,在上世纪70年代,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他们甘于清贫、攻坚克难,含辛茹苦、克己奉公,栉风沐雨、筚路蓝缕,使秦兵马俑在这片荒凉、贫瘠的土地上绽露出昔日威武雄壮的风采。
本报记者赵争耀
新闻推荐
汉城街道为贫困儿童发放慰问金昨天,未央区长乐第二小学举办庆祝“六一”儿童节诗词演讲活动,在学生们欢庆之时,汉城街道...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