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过,坎坷过,也荣耀过,见过潮起潮落的书法家魏文纪吐露心声: 书法不是“敲门砖”,而是精神养料

达州晚报 2018-05-16 11:07 大字

为“跳出农门”,他开始练习书法。如今孜孜以求为书艺,只愿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魏文纪,一个从大山中走出的书法家,一路默默耕耘,用实践诠释了书法的“工匠精神”。

哥哥一句话,点燃热情

一身白色的棉麻衣服,一双黑色的布鞋,干净简单,这是魏文纪给人的第一印象。

魏文纪练习书法的地方,在达城南外恒大青年城生活小区的楼上,窗外的吵闹喧哗和室内的清幽雅静形成鲜明的对比。墙上挂着古代碑帖,屋内摆着一张椅子、一张大书桌、几盆绿色盆栽,剩下的都是他练书法的文房四宝。

“哥哥说只要我把字写好了就能找到工作。”谈起练字的初衷,立刻打开了魏文纪的话匣子。魏文纪告诉记者,他来自达川区亭子镇电厂村,父母都在乡下务农,“我们想跳出农门找到一份好工作不容易呀。”哥哥的一句话点燃了魏文纪心里的激情。从初一开始,魏文纪就一边上学一边练习写字,为有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

从读经典字帖到临摹,魏文纪都是自己一个人在琢磨。“我读初三的时候,教我们的物理老师也喜欢书法,我就跟着他在地上用扫把蘸着水学习写字。”魏文纪说,因为家里条件不好,他刚开始连买宣纸的钱都没有,“为了把字写好,我当时的每个作业本正面用完了又用反面,每个作业本都没剩一篇白纸。”

每天放学只要一完成了作业,魏文纪便投入书法的怀抱。“当时父亲不是很理解我,母亲悄悄地让我少干了很多农活。”寒冷的冬天也没阻挡他的热情,魏文纪说,冬天的夜晚,他点着煤油灯在家里的饭桌上练字,手冻得没有知觉了也不愿放下毛笔,“我爸当时看我成天晚上练字经常说我,因为我要浪费他的煤油。”

为了买墨买纸,魏文纪从小就学会了省吃俭用。“上学时我就带上我妈给我炒的干咸菜,午餐时我只打汤,因为汤不花钱,我每个月十元钱的生活费就都可以拿来买纸买墨。”魏文纪说,为了节约买的墨水,他每次练习书法时就倒一点墨,掺很多的水。

书法被肯定,

更有信心

魏文纪念高一那年,亭子镇举行了一场书法比赛,他写了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初露锋芒。“那是我第一次参加比赛得奖,我现在都记得当时的评委对我说我写得很好,要我继续努力。”比赛得到了肯定后,魏文纪对自己有了信心。“那时候给人家写春联可以赚钱,我每年过年前就扛着一堆我写的春联拿到亭子、江阳、百节等地去卖。”

1990年,魏文纪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到西安,“走的时候,我哥用木头给我做了一个箱子,我当时一个木箱都是装的书和练书法的笔墨。”经过了全军统考后,魏文纪考入了军校,接着到部队工作了8年。这期间,他负责所在部队里的板报和宣传,书法特长全面展现,曾获得全军学雷锋书法大赛一等奖,成为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在西安的这段时间,他和西安市书法家协会的老师有了接触,“当时认识了好多书法名家,看他们写得都非常好,我就更想深入学习了。”魏文纪开始投入大量的时间研究,从篆书到隶书,从草书到楷书,他不断吸收各种书体的精髓。

1998年,魏文纪从西安回到达州,一边工作一边利用闲暇时间钻研书法。为了能聚精会神地练字,魏文纪把自己关进书房的同时也会把手机关掉。“我妻子特别支持我,看我练字,什么家务都不让我做,但是我每天早晚得按时接送小孩,她也是我的一块宝”,魏文纪说完不好意思地笑起来。

2005年开始,魏文纪抓住各种时机到北京、河南等地取经问道,书写的意境有了新的发现与发展。“既然热爱,就要多出去看看,多学一学。”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和2008年,魏文纪的作品入展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四川省第五、六届书法篆刻新人新作展”,并获得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建校十周年一等奖等奖项,也成为了四川省书协的会员。

传承中华文化,一腔赤诚

书法对于魏文纪来说,不再是小时候梦想中能找到工作的“敲门砖”,而是提高自己的修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养料。“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魏文纪说,他希望自己能为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尽一份力。

魏文纪在业余时间还积极参加了无数公益活动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只要是公益活动,我都会义不容辞地参加,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影响更多的人。”

笔耕不辍,传承发展,魏文纪以满腔的热情表达着对书法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本报记者 姚丹

新闻推荐

丝博会上王益印台签约势头猛

  本报讯(通讯员张卓琦记者李延军)5月11日—15日,以“新时代·新格局·新动能”为主题的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