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明·西安文脉工程”艺术名家荟萃系列⑧ 艺术指导:文脉艺术工程总监 王犇 西安文脉溯源先祖半坡文明 文/郭国群
画家简介>>>
郭国群
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教师,素描教研室助理,于小冬工作室首届高研班结业。
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全国及省市美术展览。创作绘制中国青铜器博物馆大型壁画《石鼓》创作绘制七仙岭国际高尔夫球会会所大型壁画等。
油画《画室》等三幅作品参加台湾廖英明基金会海峡两岸油画精英大展。油画《女学生》入选香港首届国际华人油画写生大展。素描作品入选《素描的形态——中英国际素描展》,油画《老人肖像》发表于《美术观察》2017年第四期。
创作绘制了“丝路文明西安文脉”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半坡文明》。
接到“丝路文明·西安文脉工程”创作任务时,在诸多选题中我立即就被《半坡文明》所吸引,那种来自远古苍茫的幻象一个个走到我眼前,或捣泥、或盘条、或施彩,每个人都似面对圣物般专注,因为彩陶就是他们的图腾!
半坡文明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一样,同属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类型的人类文明。跨越时空近万年,今天我们站在西安市东郊的半坡博物馆,仍能感受到我们祖先极高的聪明智慧,感受到他们在自然界中寻求生存的意志并内化为审美需求。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所以在第一稿中,我就将表现重点放在劳动工具的制作和代表半坡文明最高艺术成就的彩陶制作上,但场景和人物组合更生活化,更注重画面的疏密组合和构成关系,并一定程度的反映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关系和半坡人生存的自然环境。根据评委专家的建议,在第二稿中将画面重心更集中化,表现半坡人在制作劳动工具及彩陶制作,将两个场景穿插在几组人物组合中,但仍保留了大半的篇幅表现房屋村落及自然环境。第三稿时间宽裕,让我有机会多次造访半坡博物馆,查阅大量文献、实物资料,请教博物馆研究员,思路越来越清晰,加之专家评委老师、我的导师郭榆生教授、于小冬教授不断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最终确定了第三稿也就是最终稿。
彩陶集中反映了半坡文明的艺术成就和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把彩陶制作作为主题去表现半坡文明可能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画面中反映了整个彩陶的制作流程,捣泥、搓泥、盘泥、拉胚、修胚、彩绘以及烧制,但又不是简单的流程示意图,画面人物服饰、配饰、房屋建筑等从侧面反映了半坡人的生产力状况。所以我设计将人物动态和整个情节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出来,避免了生活化的叙述,延展了观者的想象空间,提升了画面的可读性。整个画面像是在聚光灯下的舞台上,增强了画面戏剧化效果,同时也象征人类文明因为半坡人的聪明智慧,创造了璀璨的人类文化而登上了历史舞台。聚光灯打在中景人物上,故事围绕灯光向周围展开。中景女性象征了母系氏族的社会关系及人类文明的繁衍发展,孩童象征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与接续。整个画面像是处于晨光的冷色调中,象征开启人类文明的曙光。为了拉开近万年的时空,远山及人物色彩大量用了接近半坡出土陶器的黄褐色,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像处在遥远的远古时期。
整个创作从构思到绘制完成,用了将近一年时间。在这次创作中,对我个人的创作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让我对色彩的情感因素在画面中的作用、绘画语言与主题表现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也坚定了我继续做历史题材等主题创作的信念。
创作感言>>>
主题、形式与语言
艺术作品的完整性应该是艺术思想与艺术语言通过锤炼达到的高度一致性,优秀的艺术家是在不断寻求艺术语言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中成长起来的。主题是艺术作品的形象属性,形式是形象呈现的外在方式,而语言则是作品的精神属性,三者大致是如此关系。可以说,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在这三者中寻求最完美的契合点。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将主题表现完美上升到了精神高度,蒙德里安试图将形式的革命进行到底,梵高的语言则是直接从精神里生长出来。
在多元艺术的今天,对于主题叙述性的弱化倾向非常明显,艺术家个体精神的复杂性和个性化逐渐成为艺术圈的主导。主题创作有点像命题作文,形象与叙述并重,但同时还要体现作者的专业素养,即对形式与语言能力的把握。也许正是这种约束与限定,艺术家在形式与语言的精神性探索方面才更隐秘。主题形象、形式与语言都是观者介入绘画的重要切入点,是与精神相连的重要通道。三者关系的完美契合是视觉艺术的共同要求,也是判断一个成熟艺术家的标准。
通过创作,不断深化三者的关系,也促使我不断深入研究并乐此不疲。诚如古人云:技近乎道,艺可通乎神。
新闻推荐
广泛开展校企合作 助力西安科技发展 ——访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常务董事余承东
■记者蒋黛“西安是我本人非常喜爱的一座城市,记得1987年高考时,我填的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都是西安的高校。”采访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常务董事余承东对记者表示。虽然身在深圳,但...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