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与高冠
耿涛
如岑参也曾想和他的先祖一样执掌国柄,也想学道学佛,过清静无为的生活,然家无产业而必须为“五斗米”劳碌,士人建功立业的情怀,又使他欲隐而不得。身心交困,矛盾纠结,岑参一生可谓遭际坎坷且晚年悲惨,但他毕竟在终南山高冠草堂度过了一段平静自由、悠然洒脱的生活。这样想来,岑参弥留之际定然怀念风景优美的终南山和高冠峪,而高冠峪这个自然风景也由此打上了岑参的人文符号,成为岑参的高冠。
高冠瀑布是西安城南很有名的景点之一,瀑流发源于秦岭七十二峪之高冠峪而汇入沣河。峪名来自于峪内奇特的山峰,峰顶一分为二,皆是圆顶,如唐代官员头上戴的高冠,从而得名高冠山或双峰山。此山又恰似儿童头顶的丫髻,也名丫髻山。
高冠峪作为长安鄠邑的分界,发源于秦岭梁,自南山深处之户县邢家岭以下至长安南强村东南入沣河。整个谷道南北走向,北起峪口,南至秦岭山脊,岩石多为花岗岩和片麻岩。谷底常年流水,一路山环水曲,汇纳而成瀑流,在将冲出山谷之时,聚集全力,从一二十余米的高崖跌落,冲击成潭,是为高冠潭。水盛时碧澜十丈,傍村闻雷。造化神奇之处,在于瀑流冲击之石崖间,有一天然石鱼昂首向上,似欲跃龙门。
高冠之水,清澈见底;高冠之瀑,其声如雷。古诗有“晴壑尽喧雷”、“五龙投绝壁,铁马战阴风”、“奔涛倒喷千年雨,幽涧晴哄九地雷”、“撼声欲破山,滚浪疑焦釜”等名句。
开元二十六年(738),岑参来到长安,冬春住在京城内的一处旧宅,夏秋时节则来到终南山下,住在高冠峪口岑家的别业——高冠草堂。
岑参,东汉征南大将军岑彭的后代。其曾祖岑文本曾于贞观末年官至宰相。岑参幼时随父岑植居仙州(今叶县)、晋州(今临汾),十四岁父故后迁河南王屋,十五岁转居嵩阳。来终南山之前,岑参已经在嵩山隐居十年之久。二十岁的岑参,为寻求入仕门路,也曾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入东都洛阳献书李林甫,但未得赏识。在长安首次科举落第的次年(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二十四岁的岑参迁居长安。这位自称“相门子”的岑参,先代的荣耀和自身的落魄形成强大反差,而士人的责任感又强烈地激荡着这位封建知识分子的内心。
岑参居住的高冠草堂,是终南山地理位置和山水风光堪称双佳之处。这是一道没有核心区域的山脉,正显现了终南山活泼、自由的气质,蕴含了与儒家正统中央集权观念不同的另外一类文化,即以佛道为主的隐逸文化。终南山离帝都长安如此之近,这里又自然成为士人学习交游、寻求出世为官的“终南捷径”,入世出世都在这里纠葛。在岑参之前,先做“终南隐士”后被朝廷垂青者不乏其人。
作为中国的士人,“入世济天下立功业,出世善其身做隐者”正如双峰山的两峰,亦如磁铁之阴阳两极,在两种处世哲学的吸引下,士人们的内心中,有时东风压倒西风,有时西风压倒了东风,两难选择,煎熬至极,可以想象岑参居住于高冠草堂,内心亦是如此,但不管怎么说,岑参初居之时的内心是单纯而又平静的。请看《沣水送蒋侯》:
君住沣水北,我家沣水西。
两村辨乔木,五里闻鸣鸡。
饮酒溪雨过,弹棋山月底。
徒开蒋生径,尔去谁相携。
田园诗是岑参在高冠草堂居住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田园诗较之隐居嵩阳时的作品更为成熟,朴素自然,无矫情雕琢,显示出诗人的喜爱、憧憬,就在自然本身。
天宝三年(744),岑参终于以第二名进士及第,结束了在高冠峪草堂山林田园的闲散生活,进入仕途。30岁的岑参初授官为八品的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岑参作《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鱼竿。
作为没落贵族,寻求政治出路既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也是为了生存的需要,既要入世为官,又舍不得山里的自由,内心矛盾甚多,此诗有安慰,有哀怨,有厌倦,有惋惜,更有不得已。“只缘五斗米,辜负一鱼竿”,这正是岑参内心的纠结。他既不能抛开士人的尊严,浑浑噩噩而成为禄蠹,又不能在李林甫为相的政治环境中同流合污,更不能狗苟蝇营于官场内求田问舍,于是在那种氛围之下,高冠成为岑参暂时寻求心灵休憩的地方。一次田假之后,岑参作《田假归白阁西草堂》:
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
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
胜慨纷满目,衡门趣弥浓。
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
钓竿不复把,野碓无人舂。
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
由朴素的山居生活入手,回顾走入仕途的违心和拘束,最后伫立远望,飞鸟归尽,夜钟声声,心事无限,愁思缠绵。
面对当时压抑的政治氛围,天宝八年(749)春,三十五岁的岑参决定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另寻建功立业之路。于是他西出阳关,溯塔里木河而上,经焉耆至安西节度使驻地龟兹城。岑参虽见到了和终南山完全迥异的风景,但他仍情系终南别业,于入安西第二年写下了《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其中的“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再现了对终南别业的留恋之情。
天宝十年(751),高仙芝破石国后献俘入朝,被任命为河西节度使,旋又遭怛罗斯之战大败被免。岑参失去靠山,回到长安。时处天宝后期,唐王朝腐败加剧,岑参自不会得到重用,再次过上了自由闲散的生活。请看《终南两峰草堂》:
敛迹归山田,惠心谢时辈。昼还草堂卧,但见双峰对。
兴来恣佳游,事惬符胜慨。著书高窗下,日夕见城内。
曩为世人误,遂负平生爱。久与林壑辞,及来松杉大。
偶兹精庐近,数预名僧会。有时逐樵渔,尽日不冠带。
崖口上新月,石门破苍霭,色向群木深,光摇一潭碎。
缅怀郑生谷,颇忆严子濑。胜事犹可追,斯人邈千载。
面对高冠峪内的双峰山,岑参总还能得到心灵的安定和解脱的乐趣。透过高窗,可见双峰;高窗之下,可见帝都长安。岑参得到了一些超脱。
岑参兄弟皆好奇,这是杜甫对他的评价。大约天宝十二年的夏天,岑参兄弟和杜甫一道游历了高冠峪西北三十余里,户县城西的渼陂湖。当时的户县县尉源某作为东道主热情安排了这次游历。泛舟陂上,设宴招待。这次游历杜甫、岑参皆有佳作。
在长安过了几年不如意且又闲散的日子,天宝十三年(754),四十岁的岑参再赴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以监察御史充安西判官。安史之乱爆发后,高仙芝、封常清被杀。天宝十五年,四十二岁且朝中无依的岑参迁伊西节度度支副使,后随唐肃宗东还。先后作过右补阙、虢州长史、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关西节度判官、隶属礼部的祠部员外郎等官。安史之乱平定后,担任隶属吏部的考功员外郎、隶属工部的虞部郎中、隶属兵部的库部郎中的职务。八年之后,于永泰元年(765)十一月,被命为嘉州刺史,因蜀中战乱未到任。大历元年(766)二月,五十二岁的岑参以职方郎中兼侍御史的职务入杜鸿渐幕,随入蜀。第二年到任嘉州刺史。抱负难施,愁闷不已,怀念旧庐,终岁无欢。之后又被罢官,欲返长安而不可得,客寓成都而逝。
岑参也曾想和他的先祖一样执掌国柄,也想学道学佛,过清静无为的生活,然家无产业而必须为“五斗米”劳碌。士人建功立业的情怀,又使他欲隐而不得。身心交困,矛盾纠结,岑参一生可谓遭际坎坷且晚年悲惨。但他毕竟在终南山高冠草堂度过了一段平静自由、悠然洒脱的生活。这样想来,岑参弥留之际定然怀念风景优美的终南山和高冠峪,而高冠峪这个自然风景也由此打上了岑参的人文符号,成为岑参的高冠。
新闻推荐
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强势崛起 西太路核心区成高新未来发展新中心
今年的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是大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历史交汇期、黄金机遇期、任务叠加期。在引领西北地区发展中,西安...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