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16年 每天读报成习惯 78岁老人讲述与三秦都市报的故事
李培林收藏着十多年的订报发票 本报记者李宗华摄
从2002年至今,十几张保存完好的三秦都市报征订收据上,订阅日期在变,订报金额在变,发行员的名字也变了两三个,订阅人“李培林”这三个字却始终没变。征订三秦都市报16年,对于李培林来说,这份报纸早已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看报就是他的头等大事。一份报纸看完后,他还会根据全家人的喜好将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剪贴下来,与家人分享。
“每天读报成了习惯”
订了16年报,李培林与这张报纸的缘分却早在24年前,《三秦都市报》创刊之际。
当时,54岁的他在西安市锅炉总厂的宣传部门工作,厂里征订了不少市面上发行的报纸刊物,一有空闲,爱读书的李培林就挨个翻阅。
“那时候刚一接触到三秦都市报,我就被它的版面设计以及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的丰富内容吸引了。”李培林向记者回忆,那时候的三秦都市报时常会刊登一些连载故事,还开设了漫画专栏、大政方针、社会新闻样样都很全面,这些年读报给他带来了不少乐趣。
“2000年我从单位退休,由于已经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从2002年开始我就给自己家订了一份,这一订就是15年,直到今天。”为什么是15年,李老向记者解释,其中有一年,报社回馈老客户,为他赠订了一年的报纸。“总之,16年了,看三秦都市报这个习惯再没有断过。”
“全家人都喜爱这张报纸”
每天早饭前,是李培林固定的“读报时间”。
他向记者细数自己一家人的偏好,“我本人喜欢看国家大事、政策方针,两会报道什么的我都留着。我大女婿喜欢考古方面的内容,三秦文博版上发的报道我就剪下来送给他看。小外孙今年上五年级,报纸上每周末出的优秀作文版我就会给他,让他开阔眼界,多加学习。”李大爷打趣称,三秦都市报在他家的利用率比任何一样东西都高。“还有我儿子,平时跑网约车,一有这方面的消息我都会第一时间给他传递,包括国家在农村方面的一些政策等等,我都会给他看,给他在渭北老家发展提供些参考。”
“三秦都市报陪我度过难熬阶段”
李培林对三秦都市报的喜爱,老伴姚文香再了解不过,她向记者讲述了一件足以证明这份感情的事。2016年12月,老头子突然脑梗塞,在家晕倒了,120送到医院,医院都下了好几回病危通知书,好不容易把他抢救回来。他一清醒,就问我要报纸,想看看上面刊登的新闻。”
李培林说,在那个时候,这份报纸能缓解他的焦虑,给他信心和勇气。“此前我身体一直很健康,突然发生这事,我心理上比较波动。看着这份报纸,我就觉得生活还跟以往一样,还能好起来,可以说,这份报纸陪着我度过了最难熬的时候。”
在李培林的书桌上,记者看到了他2007年参加本报活动获得的一个荣誉证书。活动由三秦都市报和碑林博物馆联合推出,探秘碑林920年风雨故事,李培林说,自己当时有幸作为幸运读者之一走进碑林,在碑石研究专家的带领下参观了碑石陈列室和石刻艺术馆,亲身体验了碑石拓片的制作,这份记忆是他最珍贵的宝贝。
三秦都市报等你讲故事
一张张报纸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更替,更记录着媒体工作者的心血和读者的情感。本报开设专栏《我与三秦报的故事》,倾听广大读者讲述阅读报纸的心得和感触,并将抽取10名幸运读者,每人送上一部智能手机,赠订一份报纸。亲爱的读者,如果您有故事与我们分享,请拨打本报热线965369或@三秦都市报、三秦网与我们联系。首席记者张晴悦
我与三秦都市报的故事
新闻推荐
假日期间,西安各大景区人潮涌动本报记者王晓峰摄 本报讯(记者郑伊琛)这个清明小长假,尽管遇到大风降温,但西安多家景区人气爆棚。周边景点附近的酒店、农家乐更是爆满,不少地方...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