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多机位并机直播 2万多网友在线见证“40年医患真情”

三秦都市报 2018-03-29 02:36 大字

王发源给李国威教授送上鲜花表示感谢本报记者陈飞波实习生王雨蒙摄

交大二附院联合本报成立了“癌症患者关爱之家”

本报记者陈飞波实习生王雨蒙摄

电梯停在8楼,门徐徐打开,消毒液的味道扑面而来。王发源将抱了一路的鲜花,小心翼翼拿出来,稍作整理。

楼道里,查房的医生、一路小跑的护士、高高举着输液瓶的病人,构成一幅最常见的医院场景。

没有人认识王发源,正像王发源也不认识他们一样。一直等到临近医生办公室,从半掩的门缝里,看到李国威医生侧影的瞬间,王发源一下子激动起来,放下拐杖,快步走上前去:“李大夫,我记得你,40年没见,你没有变,一点都没变。”

说完,他弯腰鞠躬,久久不愿直起身来。

用情:一早买来鲜花 换上新衣服

昨天早上7点半,西安南郊曲江意境小区西门,王发源一大早就站在门口,等着记者。

前一天晚上,他几乎没睡,早上不到5点半就起床了,开始准备送给李国威的礼物。为了这次见面,他等了整整40年。昨天天刚亮,他出去买了束鲜花,还特意换了一件新衣服。

1978年,王发源被诊断为高位直肠癌。那个年代,医疗条件有限。当年8月,他入住西医二附院(现西安交大二附院)普外科,主治医生是时年38岁的李国威。

李国威祖籍重庆,1964年大学毕业进入西医二附院普外科。除了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还是博士生导师,教书育人,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

在病床上,王发源每天写日记,详细记录了病情,记录了他与医护人员的故事。这本日记,构成了一幅幅“和谐医患、医者仁心”的时代群像,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

40年后,王发源成功战胜了癌症。头发虽然全白了,但他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中气十足。他特别想再见一见李国威,送上迟来40年的感谢。

早8点,王发源上了车,与记者一起出发,赶往交大二附院。路上王发源看上去有点紧张,“我感谢李大夫,第一是因为他救了我的命;第二是他的医术医德感染、影响了我,他是我一生的榜样。”

昨天的见面,王发源还特意带了一份礼物:他写于1979年治疗癌症的中草药验方选。内容涵盖常用抗癌中草药、常用癌症单验方、恶性肿瘤放疗、化疗反应的单验方。

“我这有点‘班门弄斧\’的意思。”他说,这本册子,5万多字,印在油印纸上,“我想告诉李大夫,是他的医术医德激励着我战胜疾病,他看的是病,救的是心。”

热情:“你变化不大,看着比我年轻”

上午9点,三秦都市报全媒体多机位并机直播正式启动,两个直播通道开启。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网友们,通过镜头与王发源一起见证这跨越40年的重逢。

事实上,和王发源一样激动的,还有已经78岁高龄的李国威。2005年,李国威从医院退休,后被返聘,至今坚守在一线,从事疑难杂症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前两年还亲自给病人做手术。

“没有医德的医生是可怕的,没有情感的医学是苍白的。”李国威常告诫他的学生们,一名好医生,首在医德,爱病人;次在责任心,而所谓的精湛技术,被排到了末尾。

今年年初,李国威动了一次大手术。此前,记者和医院的医生们曾一度担心,还在接受康复治疗的李国威,会不会因为身体情况,无法与王发源相见。

但是,李国威十分热情地答应了王发源的要求,“作为医生,能让每一个重症病人、疑难病人平安出院,这就是对我们莫大的安慰和满足。能够得到病人的感谢,就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尊重,这才是最淳朴、最成熟、最真实的医患关系。”

普外科护士赖婧玥打开直播,将手机拿到李国威面前,“李教授您看,王老正在赶来的路上。”赖婧玥和他开起了玩笑,“老爷子,一会见面,你可千万别紧张。”

一番话,把李国威逗笑了。他操着浓重的重庆话,“都是俩老头,不紧张、不紧张。”

9点10分,普外科几位护士下楼迎接王发源。此时,仅在本报官方微信直播频道观看的网友就达到了1.1万多人。

当年俩小伙,如今白头翁。刚一见面,王发源就深深地鞠了一躬,并感谢李国威教授当年救了他一命。面对王发源的感谢,李国威说,“老王,应该感谢你,你的抗癌精神,催人奋进,满满都是正能量。”他笑称,“如果我的每个病人,都有你这样的心态,那我真可以省心不少。”

王发源摘下老花镜,担心看不清楚,又重新戴上,“你当时工作的形象,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当年住院期间,和李大夫接触并不多,但这一幕幕场景,至今难忘,“你变化不大,虽然年长我3岁,但看着比我年轻。”

深情:两位老人手拉手 叙旧畅谈

当年,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王发源曾给李国威写过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保肛”意愿。

这件事,李国威记得。“在当时的情况下,针对高位直肠癌患者,医生完全可以给患者的腹部开一个口子,不再使用原肛门,医生这么做,不违规不违法。”他坦言,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患者会终身携带一个粪便袋,这将是常人无法接受的。

本着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李国威凭借精湛的医术,成功实施了手术。王发源再次站起来,深深鞠躬。

李国威提议,带王发源参观一下40年后的病房。两位老人手拉手,走在楼道里,叙旧畅谈。

走廊的墙上,挂了36位专家教授的照片、简介。王发源一眼就认出了李国威。“你住院时,这36位专家中,只有两位,一位是我,一位是秦兆寅教授。”李国威介绍说,其余的34位专家,都是这40年来陆续引进的,这说明了我们国家的医学事业,代代相传,后继有人。

真情:“癌症患者关爱之家”成立

为了将这段绵延40年的医患情传承下去,激励更多癌症患者,以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直面疾病,重建信心,昨天上午9点40分,在两位老人的共同见证下,三秦都市报与西安交大二附院普外科共同建立“癌症患者关爱之家”。

西安交大二附院副院长高亚,三秦都市报社副社长、三秦网总编辑刘根社,交大二附院党委副书记党变玲、普外科副主任陆宏伟等参加了成立仪式。此时,围观的网友超过2万人。

“癌症患者关爱之家”旨在提倡癌症患者自救互助,呼吁全社会关注癌症和癌症群体,正确认识癌症,传递社会正能量。

“癌症康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交大二附院普外科主任陈熹介绍,癌症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关注癌症和癌症群体刻不容缓。参与到肿瘤从防治到康复的全程管理,是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以李教授的医术医德为榜样,以王发源老人不忘初心、守护良知的品质为动力,以人为本,对癌症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关爱,使更多的癌症患者从中获益。”

成立仪式现场,王发源再次深深鞠躬,表达对李国威以及在场每一位医护人员的敬意。

“老王,你太谦虚了。”李国威起身致谢。他说,王发源的抗癌精神,给癌症患者做出了表率,他的感恩之心,让医护人员感到温暖,“这次见面,给我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是什么?就是永远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永远和我的病人在一起。”

本报记者宋雨李平实习生张雯崔诗怡

一本日记见证40年医患情 后续

新闻推荐

西安市实施“西安之星”计划 入选者将纳入市人才库

记者日前获悉,为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创新人才高地,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西安市各领域拔尖人才服务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该市实施“西安之星”计...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