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安规划:2021年GDP超万亿 国际化大都市初步建成
未来四年,大西安将如何发展?将会发生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21年,西安城市竞争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排位显著提升,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日益增强,“大西安”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近日,《大西安(西安市—西咸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7—2021)》正式印发。规划范围是西安市行政辖区+西咸新区,规划面积10745平方公里。
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
《规划》明确,到2021年,“大西安”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市集聚力、辐射力、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国际化大都市初步建成。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3万元左右。各功能板块发展定位进一步明晰,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左右。
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5.6%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以上。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全面建成,“一带一路”五大中心地位明显提升,进出口总值达到600亿美元,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0亿美元以上。生态屏障进一步强化,治污减霾强力推进,渭河干流消灭劣Ⅴ类水体,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制度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率先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5531”计划
大西安将建设国家高端人才培养中心。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吸引更多国内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以人才优势增创发展优势。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5531”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和培养国内外顶尖人才50名左右,国家级领军人才300名左右,地方级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
同时建立重点工程技术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100个,引进优秀创业团队和创新团队1000个,人才竞争力和人才贡献率居于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吸引更多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年轻人。发挥西安教育资源优势,把西安打造成“一带一路”人力资源培养与交流中心、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建设人才评价与职称评定的新体系。在境外设立引进海外人才预孵化基地,创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按规定办理2—5年有效期的《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和居留许可。
推动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
大西安将加快产业业态和模式创新。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西安互联网骨干网的区位优势和网络支撑优势,加快推进九大“互联网+”行动计划,有序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各行各业创新能力,催生经济发展新业态。到2021年,基本建立具有西安特色的“互联网+”发展新模式。
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积极推广“陕鼓服务”模式,鼓励优势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优势,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科技型优势中小企业凭借自身技术、人才优势,开展工业设计服务、科技管理咨询等业务模式,推动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到2021年,全市制造业龙头企业服务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30%以上。
积极引导企业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加快商业模式由B2C(企业到用户)向C2B(用户向企业)创新,支持个人利用网络平台,开展O2O(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交易,激活社会资源,发展分享型经济。
到2021年城乡学校互建联合体达到140个
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实施13年免费教育。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广“名校+”模式,通过“名校+农校”“名校+薄校”“名校+新校”等多种形式,加快组建城乡教育联合体。到2021年,城乡学校互建联合体达到140个。学前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98.5%左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98.3%以上,三类残疾儿童和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全市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
以提升市属高校水平为目标,加大对西安文理学院的支持力度,增强学院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使其学科门类不断完善,设施设备逐步完备,力争成为颇具实力的“西安大学”。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以巩固和深化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为重点,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并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形成“三轴两带多中心多组团”发展格局
《规划》提出,要提升区域发展承载能力,秉承高端化的城市业态、特色化的城市形态、现代化的城市文态、优美化的城市生态“四态合一”的规划理念,在省市共建大西安的总体格局下,进一步优化城镇格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建设华夏人文之都、美丽山水之城,打造“魅力古城,品质西安”。
大力优化超大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实施“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战略,形成大西安“三轴两带多中心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
三轴指:南北方向贯穿大西安的古都文化传承轴、科技创新轴、国际开放轴。两带包括:东西横向上的秦岭生态带、渭河生态带。
多中心是指:以西安中心城区为主体,以文化旅游、现代服务功能为主,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未来西安城市形象的核心区;以沣东新城科技统筹板块和沣西新城中心商贸服务区、国际文化中心为核心,打造以现代商贸、高新技术为主的新中心;以浐灞生态区欧亚经济论坛、丝路国际会展中心、国际港务区国际陆港、西安体育中心为中心,打造生态型现代服务东部新中心。多组团涵盖了东部新城、高新科学城等10大新城,纺织城创意片区、军民融合创新谷片区等10大片区,以及50个左右特色小镇、50个左右各类综合体。
构建“364”产业发展体系
着眼于弥补工业、金融、文化三大产业发展短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三廊一角一通道”建设,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364”产业发展体系。
扩大工业投资,建立100亿元工业发展基金,通过参股方式支持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共同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以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股权投入等方式,引导基金向工业领域企业及技术创新项目进行投资,确保工业投资年增长率超过10%。建立健全消费维权体制机制,大力开展“放心消费城市”创建活动。
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推进西安与全球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到2021年,进出口总值超过600亿美元,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0亿美元以上,实际利用内资达到4000亿元以上,在西安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00家以上。
打造“7×24”小时全天候综合服务平台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编制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和办事指南,用百姓获得感丈量“放管服”成效。到2021年,“最多跑一次”事项不得低于政务服务事项总数的85%。整合各类非应急服务热线,优化“12345”服务热线功能,打造“7×24”小时全天候综合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全流程网上商事登记管理模式。并优化行政区划及开发区体制机制。按照“有利于古城保护、有利于历史文化特色彰显、有利于产业协调推进、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适时开展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不断优化开发区与行政区的管理范围和事权关系,建立开发区与区县“优势互补、融合共享”的新型合作机制。
进一步厘清开发区与市级部门、区县的责权利关系,建立市级统筹协调机制和项目流转补偿机制,推进开发区之间的有序竞争与错位发展,充分释放开发区的能量和活力。
新增三级综合医院21所
《规划》明确,大西安将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市、县(区)两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搭建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和患者电子病历数据管理中心,建设互联共享的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实现居民全市范围内就诊“一卡通”。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全科医生收入与签约履约挂钩机制,确保每万名居民至少有2名全科医生(含中医),实现患者首诊在基层。到2021年,新增三级综合医院21所,新增二级综合医院27所,市级医院床位规模平均达到1000张以上,区县医院床位规模平均达到500张以上。
在城区建立医疗联合体加全科医师模式,在远郊区县建立县镇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模式。综合运用医疗、医保、药品、价格、信息等手段,形成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紧密稳定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首诊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制度,到2021年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
同时,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在全市149个老旧社区安装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西安渭河生态景观区全民健身园区”。到2021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00万,公共体育服务覆盖全民。
加快发展养老事业,全市养老服务设施覆盖100%城市社区和80%以上农村社区,养老床位总数达到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不低于40%,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比例达到80%以上;健全市、区县、街(镇)、社区(村)四级养老管理和服务网络。
到2021年西咸新区城市人口116万人
大西安将建设国际水准中心城区。重点建设大西安都市核心区,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合理控制中心城区规模,按国际化大都市标准建设中心城区。实施中心城区转型发展计划和古城复兴计划,弱化城墙内行政功能,强化文化、旅游、金融、娱乐功能。建设西咸新区新中心,到2021年,西咸新区城市人口116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达到27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60个特色小城镇,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
积极推动远郊县域发展,到2021年,7个远郊区县经济总量实现翻番,达到3000亿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和随迁家属、城中村和棚户区人口为重点,全面放开副中心城市、城市组团和建制镇落户限制,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居住落户。
大西安将积极申请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结合城市道路建设和区域综合改造、人防工程、地铁建设、城市线网落地等工程,建设约22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
加快中心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雨污分流管道改造、环卫公共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扩建、新建污水处理厂20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8.6万吨/日。新建污泥无害化处置厂6座,日处理能力1500吨。新建再生水利用管道88.6公里,日增再生水利用量10万吨。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到2021年,五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四座餐厨垃圾处理厂和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建成并投入运行,城市生活垃圾集中收运覆盖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前端分类覆盖率达到95%,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2%。
打造“三廊一角一通道”产业发展格局
打造“三廊一角一通道”产业发展格局。
建设以高新区为引领,“高新区+航天基地+沣东新城+沣西新城+大学城+科研院所”等区域为依托的科创大走廊,打造“创新增长极”;
以经开区为引领,“经开区+高陵组团+临潼组团+航空基地+富阎板块”等区域为依托的工业大走廊,打造“工业增长极”;
以曲江新区为引领,“曲江新区+楼观道文化展示区+白鹿原+临潼景区”等区域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大走廊,打造“文化产业增长极”。
建设以高新科技金融区为核心—丝路经济带能源金融贸易区—曲江浐灞文化金融、新金融试验区为支撑的金融“金三角”,打造“金融增长极”。
建设以“国际港务区+空港新城+浐灞生态区”等区域为依托的对外开放通道,打造“开放增长极”。
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6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数量分别达到3000家和20000家,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7%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5.6%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以上。实力大幅增强。
到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0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较2016年翻一番,培育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0家以上,成为创业板、中小企业板、新三板等上市挂牌企业的主要群体。
2021年民间投资突破5000亿元
积极推进国企改革“五项试点”,加快“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促进市级部门与所属国有企业脱钩。并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制定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改革措施,加快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引入各类社会资本。
加快实施“民营经济倍增计划”,到2021年,“四上”民营企业数量实现翻番,民间投资突破5000亿元,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60%以上。出台民营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扩大PPP项目数量。严厉惩处不正当竞争行为,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不低于99%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不低于99%。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有序衔接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制度,积极推进基本医保与商业健康保险协调发展,落实异地就医医保结算政策,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城乡妇女生育医疗保健实现全覆盖。
筑牢社会救助底线,提高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水平。加强社会救助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申请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率达100%。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
全面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建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15.4万套(户)。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提高建设质量,着力解决城镇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完成73个棚户区改造,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3%以上。
形成“345”立体综合交通发展体系
构建大西安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布局国家级、区域级、都市级等三级综合枢纽,铁路、公路、航空、城市交通等四张交通网络,综合交通云计算、综合交通协同管理、综合交通结算支付、公众信息服务、物流信息服务等五个服务平台,形成“345”立体综合交通发展体系。
建设三级综合枢纽。以“面向全国、辐射国际”为目标布局国家级枢纽,构建丝路大通道,提升立体交通国际开放度。国家级客运枢纽包括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站、西安北站;国家级综合货运枢纽包括国际港务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打造区域铁路运输中心。在郑西、西宝、西成、大西4条高铁线路基础上,加快银西、包西、西武、西合、西渝、西海高铁和关中环线城际铁路建设,打造辐射关中城市群、陕甘宁革命老区、呼包银榆经济区,连接成渝、北部湾、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米”字形高铁大通道。到2021年,高铁线路达到8条,形成1小时到达关中城市群、3小时到达周边城市群、4至6小时到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出行格局。
构建航空开放门户,打造中国“孟菲斯”,构建“覆盖国内、通达全球”的空中开放大通道。到2021年,国际客运航线突破75条,全货运航线突破20条,国际通航点突破100个,旅客吞吐量达到6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50万吨。促进空港、陆港“双港”联动,构建内陆开发开放国际门户。开通运营地铁一号线二期、四号线、五号线一期、五号线二期、六号线一期、六号线二期及九号线(临潼线)7个项目,到2021年,地铁运营里程达到243公里以上,基本实现网络化运营。
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大西安将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数字化+”四个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通航产业园等15个总投资1123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打造10个以上100亿元龙头企业,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
推动“互联网+制造业+创意设计”发展。实施“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数字化+”四个行动计划,支持重点制造企业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设计、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发展服务性制造业、定制化制造业。
实施城市有机更新
深化土地供给侧改革,坚持“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土地管理向科学规划、统一管理、集中储备、有序供应、集约利用、规划融合转变。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原则的随机抽查监管制度;建立完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度报告制度;建立健全诚信表彰和失信惩戒机制。
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拓展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功能,推进技术开发、技术转让、集成化服务等技术交易。到2021年,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本地转化率超过50%。
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形成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现各类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电子化,逐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从依托有形场所向以电子化平台为主转变。
构建林城水韵大格局
加强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将166公里的环山路打造成生态旅游线路,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加快渭河流域生态修复,对城市水系进行保护、利用、整治、开发及提升,打造西安城市“库、河、湖、池、渠”连通的水系网络体系、防洪安全体系、水生态修复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水景观文化体系,生态修复“八水绕长安”。
规划布局城乡一体的绿地系统,有序推进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和生产绿地等建设。每年增绿不少于500万平方米,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花、移步入园。建设杜陵万亩森林工程、公式河生态公园、滈河生态湿地公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位,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森林覆盖率超过48%。
3年时间集中打通55条断头路
《规划》指出,将建设市域快速路网。按照“半小时出城、1小时出市”的标准,加快建成西安南三环—鄠邑、东三环—临潼、北三环—阎良快速路。加快凤城八路与太华路立交、秦汉大道与西铜路立交等工程和阿房路、团结路等12个分流道路项目建设,用3年时间集中打通55条断头路,完善西安火车站和纺织城火车站周边路网。规划建设昆明路、朱宏路、北辰大道等一批二环三环绕城快速连接工程。
实施三环路快速提升改造项目,优化解决一百多个堵点。全面形成西咸新区“两环六放射”的快速交通廊道、“五纵五横”区内主干道路网、轨道交通与快捷公交组成的公共交通网络。
搭建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建立综合交通信息智能云计算中心,形成综合交通地理信息“一张图”,构建交通行业通信“一张网”,推行行业信息系统安全认证“一把锁”,实现基础数据共用、关联数据交换共享。建设“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以方便广大市民出行为方向,推进出租车行业市场化改革,加快换乘枢纽及步行道、自行车道、公共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
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
优化提升文化产业、旅游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4大支柱服务业。其中,发挥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引领作用,提升西安文化产业国际影响力,打造中华文化展示中心,到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全市文化企业数量突破2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突破500家,比2016年翻一番。
打造西安文化产业品牌,5年内全市至少建成挂牌10个国家级或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打造具有国际化大都市水准的文化演艺中心、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制作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和古玩艺术品鉴赏交易中心。
实施“文化+”战略,实施《大西安历史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发挥曲江新区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跨区域资源整合,建设“曲江新区+楼观道文化展示区+白鹿原+临潼景区”等区域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大走廊。
实施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大西安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简化投资审核程序。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制定企业投资负面清单产业目录并向社会公开,对关系国家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均实行备案管理,一律不再核准。
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等服务领域的开放。进一步明确实施特许经营的行业领域,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清理和消除各类隐性壁垒。
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企业“走出去”的窗口和综合服务平台。确立企业对外投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境外投资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完善境外资产和人员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保障体系。
2021年军民融合产业营收超3300亿元
加快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省、市和国家有关部委、军工单位共同推进的军民融合体制创新机制,建立军工资质统一受理机制,聚焦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西安地区的军工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合作。军民融合产业到2021年营业收入超过3300亿元,军工经济增加值对区域GDP贡献率达到10%以上,民参军企业数量达到500家以上,国防专利转民用数量年均增长20%,军事领域对于民用高技术成果采用率达到60%。
同时,加快军民融合成果的市场转化与军民融合资源开放共享。围绕西安军工领域优势资源展开创新试点,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等优势军民融合产业。出台军工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建设军民融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选择一批国家(国防)重点实验室、重大试验设施和科研基础设施,利用西安科技资源大市场进行开放共享试点,按照对外服务量给予资金补贴。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军民两用试点,争取放开民用通航空域,申建西安蓝田通用航空机场,开放临潼窑村、鄠邑等军用机场,实行军民共用。
加快推进军转民、民融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按照“点面结合、一区多园”的推进方式,开展军民深度融合示范,促进更多企业和重大项目聚集,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由“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
以建设最具东方神韵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突出西安古都历史文化魅力和自然山水特色,实施“大旅游”战略,完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功能,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变线性旅游为板块旅游,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加快由“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到2021年,接待游客突破2.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7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
加快推广西安·世界古都、长安·丝路起点、秦岭·世界名山三大品牌,打造皇城区文化商贸、曲江文化旅游、浐灞国际会议与生态度假、临潼秦唐文化与度假、秦岭楼观道文化等十三大旅游集聚区。
加快以信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优化以西安旅游网为中心的在线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和推动旅游企业开展智慧旅游建设。建立市、区(县)、企业三级旅游咨询服务体系。
此外,着眼于补齐金融业短板,全力加快金融“金三角”建设,全面提升金融创新力、集聚力、辐射力,打造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到2021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到13%以上,成为我市重要支柱产业。到2021年,全市上市企业突破10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300家,国有资产证券化率达到40%。
国际友好城市及友好交流城市达100个左右
大西安将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构筑对外开放大通道,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申建“一带一路”改革示范城市,精准对接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着力完善东西互济、内外互融的全方位开放合作体系,形成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对外开放经济走廊。
深化对内区域合作,实施区域联动发展战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中原、成渝等城市群战略互动,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同时,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拓展“海外西安”发展空间,在全球范围布局产业链和供应链。
营造国际化的城市氛围。深化同现有国际友好城市及友好交流城市的交流合作,争取国际友好城市及友好交流城市达到100个左右。吸引和集聚各类国际组织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争取更多国际商会、协会和国际经贸促进机构落户西安。
推进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在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方面,大西安将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完善立法项目征集、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强化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进政务服务规范化和“智慧政务”建设,探索实行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
同时,构建多元共建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政府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创新培育社会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并壮大志愿者队伍,到2021年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高于13%。
进一步理清街道(乡镇)与社区(村)的权责边界,宣传落实村委会组织法,健全村(居)民自治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到2021年基层民主参选率高于90%。建立20个标准化基层司法所。
开展科研院所创新激励试点
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以“事改企”和优化利益分配为重点,积极做好各类科研院所创新改革试点,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健全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鼓励院企分离,探索实施混合所有制,开展科研人员持股试点,加大股权和期权激励。
开展科研院所创新激励试点,研究创新成果转化利益分配制度和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与利益分配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转制科研院所,试行开展员工持股,提高科技成果完成人或团队转化成果的积极性。
抓好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军民融合试点运营平台、西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中国—以色列创新示范园、欧亚创意设计园等承载平台建设,建设“丝路创新驿站”联盟,聚集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动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
着力发展5大重点服务业
根据《规划》,大西安将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会展业、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健康服务业5大重点服务业。加快提升国际陆港、航空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口岸等四大功能区建设,支持和加快出口加工区A区升级为西安经开综合保税区,加快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核心的“两港三园三体系十中心”物流项目建设。
将西安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大力发展学术会议和企业年会。积极开展西安—西咸新区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示范,打造面向日韩、欧美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推动“西安服务”走向世界。到2021年,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200亿元;大西安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300亿元;全市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左右。
建成大西安中心城区15分钟文化圈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健全市、区(县)、街(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大西安中心城区15分钟文化圈、乡镇30分钟文化圈。力争到2021年,全市图书(文化)馆达到文化部等级评估三级以上标准。
100%社区建立妇女之家工作阵地,95%以上城乡社区建立儿童友好家园,新建居民小区设立儿童活动场所。加快建设“博物馆之城”,推动智慧型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支持关中民俗博物院等民营博物馆加快发展,年内新增博物馆3至5座。
扩大文化国际影响力。深入挖掘周、秦、汉、唐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开展“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建档,恢复好、保护好、展示好西安的古遗址、老街区、老宅院、名建筑,让市民“记得住乡愁”。
规划建设5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
扎实推进铁腕治霾工作,重点治理PM2.5和PM10,综合施策治理雾霾。加大对重点工业区域大气固定污染源的控制,全面开展“十小”企业取缔工作,专项整治“十大”重点行业。推进机动车污染排放综合管控体系建设,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智能化管控平台,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大力淘汰黄标车、老旧车。
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和信息化监管体系,加快实现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运营,建成江村沟生活垃圾处理厂四期工程,在高陵、沣东新城等区域规划建设5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规划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和西安固废环保产业园。
深入推进“美丽西安·绿色家园”行动,持续推进“烟头革命”“厕所革命”,落实“路长制”“所长制”。并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行“村收集、乡运输、县(区)处理”的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到2021年,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无害化处理率、分类覆盖率分别达到98%、85%和80%,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60%。
推行绿色发展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目标考评体系,提高生态文明指标的考核权重。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和责任终身追究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
建成500个以上各类众创载体
全面完善双创服务体系。对经认定的载体及载体内在孵企业,比照省级孵化器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经费补助。对入驻创业载体的专业服务机构,给予空间使用费补助;将专业服务人才纳入市级人才计划,享受同等优惠政策。
打造“创业西安”城市品牌,大力开展创业西安行、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业培训等活动。做强双创孵化示范平台,稳步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模式,构建“5552”成长格局,不断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的全过程孵化服务链条。力争到2021年,建成500个以上各类众创载体,载体总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以上。
《规划》提出,要完善创新政策环境、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以三星闪存芯片项目为引领,提升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封装、电子级硅材料等优势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实施2025先进制造攀登计划,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
促进农产品地理标识和绿色品牌发展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优化生态”为目标,围绕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战略,紧紧依托城市在资金、科技、消费、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优化整合农业资源,提升“一区、三带、七板块”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开发农产品期货交易新品种,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推进全市镇村网络全覆盖,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推广“互联网+现代农业”,提高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游合一”,促进农产品地理标识和绿色品牌发展,做大做强周至猕猴桃、临潼石榴、鄠邑葡萄、灞桥樱桃、蓝田核桃、阎良甜瓜等区域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
到2021年,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超过200个,总面积超过60万亩,总产值超过70亿元。
精准帮扶率达到全国一流
以“12345”为目标,积极推广蓝田董岭村等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经验,创新扶贫方式,确保移民易地搬迁入住率达到全省一流,精准识别率、精准退出率达到100%,精准帮扶率达到全国一流,群众满意度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同时,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积极推进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促进城乡、行业及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关系更加合理。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并重,继续完善以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
整体推进430个总投资21194亿元重大项目建设
《规划》指出,围绕今后五年大西安规划目标与建设任务,要举全市之力,实施“重大项目支撑计划”,以重大项目的引进、建设、投产(用)推动大西安快速发展。在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领域实施八大工程,整体推进430个总投资21194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完善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对涉及产业发展、民生福祉等重大项目,优先予以土地保障。
同时,加强资金、土地等要素的保障,加快构建“贷、投、债、股、信、险、财、租”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并健全规划考核机制,制定《规划》分解落实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建立健全重要目标任务实施跟踪反馈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管理。
未来四年的西安,是不是越来越让你期待了!西安将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共同见证!
编辑:宽宽 审核:何砾
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标题《未来4年大西安将这样发展!真的太期待!》)
新闻推荐
华商报讯(记者李小博)昨日,华商报记者从西安交警部门了解到,针对街头出现的车顶或车辆后风挡玻璃粘贴玩偶的情况,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且涉嫌违法,交警部门将予以严查。昨日,西安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