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学人 我的事业在中国 周德胜教授的石油情

陕西日报 2018-03-22 07:51 大字

周德胜教授在工作中。本报通讯员惠笑吟摄

本报记者 吕扬 通讯员 杨明

他是课堂上的教学能手,讲课时旁征博引;他是课下学生们的朋友,经常跟学生交流心得。办公室里,他广读文献、潜心思考;实验室里,他刻苦攻关……他就是陕西省首届“百人计划”的引进人才、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院长周德胜教授。

周德胜教授兼任西安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负责人、陕西省油气田特种增产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他还是美国《能源技术期刊》副主编和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石油工程系博士指导委员会委员。

与石油结下不解情缘

周德胜教授说他和石油结缘,是很偶然的事。

周德胜上中学时期,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深深影响了他。华罗庚、陈景润、李四光、竺可桢这些大科学家的名字,在少年周德胜的心里,就好像一粒粒种子在默默地生根发芽。他暗暗立志:长大了要做一名科学家。1981年,周德胜以全县第二名的高考成绩,考入了北京航空学院(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专业。

在大学期间,周德胜结识了一位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读研究生的朋友。在和这个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周德胜了解了石油行业的一些信息,看到了石油行业未来的大好前景。于是,周德胜在读大四时,报考了西南石油学院(现西南石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并被录取。

由于是跨专业考研,因此周德胜刚上研究生时,不如本专业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同学基础扎实。于是,他在上完正常课程之余,自学了钻井工程、油藏工程、采油工程三门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还经常去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课堂听课。

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他通常一天都待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实验、处理各种数据,往往过了晚上12时才离开实验室。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周德胜继续在西南石油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当年应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有30多人,他是唯一一个考上博士研究生的。1992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周德胜留校任教,并于1994年底晋升为副教授,随后被提拔为西南石油学院石油机械工程系副主任,分管科研和实验室工作。

在长期的科研工作实践中,周德胜不断探索并跟踪石油专业最前沿的科研成果。1995年周德胜踏上了大洋彼岸的土地,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石油工程系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以后,为了学习到更多先进的现场技术和管理经验,周德胜选择在美国IHS公司从事石油天然气开采方面的工程技术和科研工作。6年后,他担任了这家公司的首席工程师。

我的事业在中国

周德胜在美国求学和工作的15年里,始终心系故土,期待能早日将所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带回祖国。因此,周德胜一边在美国迈上一个又一个事业的新台阶,一边不断积极联系回国工作的各项事宜。2010年1月,他终于带着全家人回到了眷恋已久的祖国,选择在西安石油大学当一名教师。

从到西安石油大学工作以来,周德胜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2项、横向科研项目6项,获得国家专利与软件著作权10项;在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和国际石油天然气领域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7篇被SCI收录;完成专著2部,他负责的“采油气科学与技术”课程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程”。周德胜教授悉心指导的研究生,有6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他积极参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专注于“水力压裂”和“排水采气”两个实验室的创建工作,主动承担实验室的构思、设计、建造和调试任务。周德胜教授还负责筹建了西安石油大学页岩气开发技术研究中心。

谈及未来的工作计划,周德胜表示,以页岩气为主的非常规油气开采领域是他关注的重点。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我国页岩气资源量巨大,但在页岩气开发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搞好这一方面的研究,对于推动学校高水平建设、促进石油工程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培养页岩气开发人才、加强与各油田企业合作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周德胜说:“在学校,我是一名教师,最大的心愿就是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名学生、写好每一篇论文、做好每一个项目。”在这朴素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体会到他对教学科研事业的热爱以及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

新闻推荐

灞渭桥车游湿地 曾经的荒滩成为水鸟栖息乐园

灞渭桥车游湿地位于灞渭桥下游段滩区,西与灞河相接,东与西安高陵相接,北与泾河工业园相向,南与西安国际港务区相接,东西全长5.5公里,整治滩区宽约600-1400余米。未整治前,荒滩野地,坑洼杂乱,空无一人。201...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