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评论 给恩师拜年40年 不能只看到文化意义 杨鹏
昨日一早,西安市灞桥区史家湾村村民老李就嘱咐老伴和儿媳备好臊子面和蔬菜瓜果。因为每年正月初十,陕西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1978年司训班的6名学员都要登门给他这个师傅拜年。拜了40年,壮小伙也纷纷成了年过六旬的“老头儿”。(相关报道见A05版)
中国有句老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逢年过节给师傅拜年,这不算什么新闻,可一拜就是40年,就显得不同寻常了。不信的话,不妨做个随机调查,看看在我们身边,有多少人能够坚持每年春节都登门看望自己的恩师。
不能否认,对于师傅的感恩和回报,不应该止于春节登门拜年这一种方式,再说了,春节期间给恩师登门拜年这种方式,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轻松效仿的。曾有媒体做过关于“拜年对象榜”的调查,父母(岳父母、公婆)和家族长辈,毫无悬念地名列前两位,“有恩于自己的人”、“领导”、“老师”、“有业务往来的人”依次名列其后。说实话,在有限的春节假期里一一登门拜年一点儿都不现实,甚至有些强人所难。更何况,在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拜年的方式其实有很多种,短信、电子贺卡、微信等都十分便捷。
有人说,尽管传统拜年方式不受年轻人喜爱,但作为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其仍然体现着浓浓的亲情与友情,不应该抛弃,人世间可贵一“情”字,常交流亲情才可以不断延续。也能够看得到,老李的几位徒弟如今已年过六旬,他们过年一定也有不少自己的亲朋好友要走访,但是,坚持40年登门给恩师拜年,也一定有着不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吧?一个人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帮助别人一起成长,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可以想象,假如只想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或者处处刻意为难、视徒弟为雇工,徒弟们怎么能长久地惦记师傅的好?
如果再跳出文化的维度,我们也能够发现,在重提“工匠精神”的今天,工匠的产生与传承,一定离不开合格的师傅的“传帮带”。毫无疑问,师徒之间,既是技艺、学识的传输,也是为人、品德的授受。因而,对于一个志在学艺的新人来说,遇到一个好师傅有多么重要自不待言。再往大里说,这个社会其实比以往都更需要更多的令人尊敬的“好师傅”!
新闻推荐
常年在韩国工作生活的刘先生是西安市鄠邑区人。春节期间,他带着韩国媳妇和孩子回到家乡。听说户籍民警不放假,刘先生拿着经我国驻韩国大使馆签发的旅行证和相关手续,来到了鄠邑区公安局户政大厅...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