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修订的14门学科今秋新学期起执行 高中新课标究竟“新”在哪?
今年1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重新修订了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课程方案与高考综合改革衔接,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素质。据悉,新的课程方案和标准将于2018年秋季学期起执行。
那么,备受关注的语、数、外三门学科有哪些变化?对教学方式有什么影响?对学生发展有什么要求?学科评价又有什么变化?后续实施中需要关注的重点是什么……近期,西安市各学校已陆续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方案通识培训。陕师大附中、大家教育研究中心的资深教师和有关专家最近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对语、数、外三门课程标准进行了解读。
今年1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重新修订了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课程方案与高考综合改革衔接,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素质。据悉,新的课程方案和标准将于2018年秋季学期起执行。
那么,备受关注的语、数、外三门学科有哪些变化?对教学方式有什么影响?对学生发展有什么要求?学科评价又有什么变化?后续实施中需要关注的重点是什么……近期,西安市各学校已陆续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方案通识培训。陕师大附中、大家教育研究中心的资深教师和有关专家最近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对语、数、外三门课程标准进行了解读。
数学明确社会功能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在2017年课程性质中,明确了数学课程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首次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突出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四条主线。”岳建良老师分析了数学方面的变化。他说,数学强调了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主要课程,具有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提供多样性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高中数学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岳建良说:“从基本理念来看,新的课程标准更为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倡导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并在教育过程中强调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另外,课程目标由原来是“双基”转变为“四基”与“四能”。由提高数学能力转变为发展数学素养。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总之,课程标准的提出,为教、学、考三方面指明了方向,让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他说。
语文五大变化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田甲林老师说,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五大变化。首先,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次,2017版课标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分别为:语言积累与构建,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变化,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类,并调整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144个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语文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这三类课程。同时,设置十八个学习任务群,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田甲林说,新课标还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田甲林说,这其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性”“综合性”应当是今后语文教学不可偏离的关键点。“语文课程的实施,就是将追求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任务,通过情境化、结构化的设计,组合成‘群\’,争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的优化组合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成为语文课程实施的终极目标。”
语文五大变化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田甲林老师说,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五大变化。首先,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次,2017版课标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分别为:语言积累与构建,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变化,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类,并调整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144个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语文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这三类课程。同时,设置十八个学习任务群,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田甲林说,新课标还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田甲林说,这其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性”“综合性”应当是今后语文教学不可偏离的关键点。“语文课程的实施,就是将追求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任务,通过情境化、结构化的设计,组合成‘群\’,争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的优化组合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成为语文课程实施的终极目标。”
英语是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付亮老师说,英语新课标明确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英语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四大要素构成。通过这四大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力求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好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跨文化交流中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和相关信息。
“同时,优化了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内容体系与育人任务,在发展英语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分析判断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付亮说,英语还减少了必修课程容量,调整了对高中毕业的学业要求,扩大了选修课程的内容范围,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提出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以主题为引领,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诸要素整合的课程内容,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活动串联,力求解决长期存在的碎片化知识教学现象和课堂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
他说:“今后,学生应在学习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多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话题;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题;了解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等核心话题。同时,所选阅读和写作话题将基于英语学科的‘载体功能\’进行命题,体现英语的能力载体功能、思维载体功能、文化载体功能、视野载体功能,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命题总立意,立体浸透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引导教师开展育人价值研究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解慧明博士说,最新出炉的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融入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最新成果,实现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比如,历史课程设置“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专题;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数学等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了解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相关内容。
她表示,新修订的课程方案突出“三个优化”。一是优化课程结构,增强了基础性和选择性;二是优化课程内容,增强了思想性和时代性;三是优化课程实施,增强了整体性和指导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在保留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
“新修订的课程方案,进一步细化完善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将培养目标具体化,着重强调了三个方面的培养目标,即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解慧明说,这就要求引导教师开展学科本质和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研究,准确把握学科核心思想与方法;指导教师开展对学生在不同学科学习中认知的研究,进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引领教师研究信息化带给课堂教学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实行选课走班制度、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立学分管理制度、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加强教学设施、经费保障等条件保障。
本组稿件由记者司文采写
新闻推荐
本报讯由西安市文化产业创意协会与西安文化科技创业城共同主办的“书法家书写春联活动”,日前在曲江创客大街·创意盒子举行,书法家现场为曲江的创业者、创业团队书写赠送春联和福字,在春节来临...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