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访市人大代表惠敏莉

西安晚报 2018-02-05 06:21 大字

惠敏莉记者冯炜 摄

创建于1912年的易俗社,是秦腔文化传承的一张名片。如何让易俗社的风采在未来延续,昨日,市人大代表、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建议,构建“易俗社研究院+易俗社博物院+专业演出”模式,更好的保护和研究“易俗社”非物质文化遗产。

“秦腔是我们稀缺而珍贵的文化资源。2014年3月,西安易俗社被国家文化部授予非遗保护单位。但目前易俗社面临着许多问题。”惠敏莉表示,由于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和人员,易俗社目前的研究创作力量不足,有质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和剧本并不多。后备表演人才短缺、行当不全,仍然是秦腔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未来秦腔事业的发展。同时,艺术生产场地狭小,严重影响了百年文物的持续保护工作,也不利于管理和艺术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惠敏莉建议:在易俗社设立专门工作机构,构建“易俗社研究院+易俗社博物院+专业演出”运行模式,抢救、保护、研究、挖掘、整理、发展非遗文化。出台西安易俗社秦腔文化研究、创作、编剧、演出等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保障的特殊政策,从而形成老中青三代人的人才传承发展体系。

“非遗保护利用需要较大、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易俗社文物保护修复、文献整理、剧目创作、人才引进,品牌、文化、艺术、思想等传承推广,仅靠易俗社自身难以为继。”惠敏莉表示,希望省上财政部门能设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帮助易俗社弘扬光大非遗保护文化艺术。记者张杨

新闻推荐

雁环中路地铁公交接驳不畅 不少上班族出行基本靠“黑车”

第235期位于西安南三环外的雁环中路,近几年来随着新建小区的开发和入住率提高,出行难问题日益凸显。由于地铁2号线三爻站往西方向只有一趟公交车,沿线居民常常为坐车发愁,这种尴尬也为“黑车...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