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春走基层 两代人的售票情 小车票折射铁路出行大变迁

陕西日报 2018-02-02 07:13 大字

开栏语

春天蕴含新希望,基层总有好故事。在2018年春节来临之际,本报组织编辑、记者深入全省各地企业、乡村、社区、学校、医院、军营等基层一线,采访报道三秦儿女学习新思想、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的生动场景,反映广大干部群众喜迎新年、欢度春节的景象以及三秦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自即日起,本报特开设“新春走基层”栏目,通过一篇篇“接地气、冒热气”的稿件,讲述温暖感人的春节故事、基层故事、群众故事、陕西故事。

本报记者苏怡

2月1日,春运首日。在西安火车站的售票室里,记者见到了“80后”售票员曾煜,他正忙碌着将春运新增列车信息投放到电子公告牌上,供旅客参考。

曾煜是典型的“铁路二代”,提起为何从事售票工作,他腼腆地说:“家里人都在铁路上工作,母亲又是售票员,受她影响,2010年我就到西安火车站当起了售票员。”

提起母亲,曾煜对记者说:“小时候对我妈的记忆就是她很忙很忙,家里都是我爸买菜做饭,她回家后累得连手都抬不起来。”

这是一个与铁路售票结缘的家庭,曾煜的母亲——曾慧兰,是上世纪80年代的车站售票员,由于工作敬业,一直是车站的售票骨干。那时,火车票都是硬板车票,每张票发售出去都要轧上钢印,钢印重2.5公斤,一个班上下来,人就抬不起手了,当时85%的售票员都得了腱鞘炎。“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每个售票员桌子上都有个小柜子,里面按方向、线路、席别整齐放着硬板票底板。遇到交接班,要把四五百个票盒进行核对,十分麻烦。”回忆起过往,曾慧兰感慨万分。

据西安火车站工作人员介绍,我国火车票的发展经历了硬板票、软纸票和磁卡票三个时代。硬板票是新中国成立后使用的第一代火车票,票面上印刷着各类信息。上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硬板票逐渐被软纸票所取代,2008年后又使用了更加便利的磁卡票。从此,火车票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售票时间从过去的发售每张票96秒缩短到3秒至5秒。

两代人干着同样的工作,却见证了不同的售票方式,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谈起铁路的发展变化,曾慧兰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她说:“铁路的发展变化真是太快了,最早我们发售硬板票,要剪票本、盖座号,还要用糨糊把票粘好才能给旅客,那时候一天才能卖一百余张票,车站也才4个窗口。如今,曾煜在窗口售票,各种电子设备一应俱全,窗口也很少见到排长队购票,还能用手机购票,真是太方便了。”

曾煜说:“尽管我电脑熟练,可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售票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从我妈身上学到了很多。刚上班时,她每天让我利用闲暇时间绘制全国客运铁路接算站示意图,背诵列车时刻表以及练习英语售票对话等,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我的售票时间大大缩短。我会继续努力工作,传承好铁路人真情服务的精神,保障旅客顺利出行。”

新闻推荐

长安路烟头收集器 印上有趣选择题

长安路沿线投放的新型烟头收集器“凉皮我爱吃()秦镇米皮擀面皮麻酱凉皮”近日,一组别致的烟头收集器亮相长安路,每一个收集器都有一个与西安有关的问题,等待路人吸剩的烟头来回答。记者了解...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