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陋习如放鞭炮等可以去除,但过年的精髓:团圆、和睦、孝敬老人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等不能丢,需要我们保留和传承下去。 过年的形式在变 幸福生活的期盼不能丢
■记者陈静
不少人脑海中都有这样的记忆: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必挂起红红的大灯笼,年三十儿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大年初一给长辈拜年收红包,紧接着元宵佳节就要吃元宵、挑灯笼、看花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节日在形式上逐渐慢慢淡化,过大年成为了不少人心里放不下的根儿……
大家认为过年越来越没意思
“感觉现在过年就是一群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玩玩闹闹,再就是发发红包、打打麻将,感觉越过越没意思。”今年28岁的小裴是一名软件测试员,她的话也是不少人的心声。
“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了,什么时候买什么已经不是稀罕事儿了,由于物质上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了,过年似乎也就跟平时没什么区别了。”小裴回忆,小时候从放寒假开始,自己就每天掰着手指头算距离过年还有几天,那时候过年能穿新衣还能收“压岁钱”,是自己对过年最大的期盼。再加上过年能吃上平时饭桌上不太常见的大鱼大肉,父母也会格外“开恩”,满足自己购买小零食的欲望,这些都成为了美好的回忆。
与小裴有同感的还有家住西郊65岁的贾师傅,不过他认为过年少了乐趣,主要是由于通信工具手机的影响。“我们过年在走亲访友的过程中,大家会面对面坐下聊天才知道彼此的近况,一年以来在工作、家庭和事业上的新变化,或喜或忧。而现在大家都用智能手机了,随时随地都能聊天,从朋友圈中就能知道彼此的状态,还能点赞,发红包等,情感的需求似乎已经没那么重了。”
是年的魅力减弱了还是人变了?
其实春节的种种民俗活动各具特色,比如放鞭炮、请财神、舞狮子、踩高跷等,不过由于我们生活节奏变了,很多过年的风俗无法很好地再呈现出来,才导致大家对过年有种“不满足感”。
家住劳动一坊社区的侯树声师傅是一位剪纸达人,今年69岁的他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每到快过年的时候,找他剪纸和写春联的人都不少,今年也不例外。“现在找我写春联的基本都是社区中老年人,很少有年轻人了。”侯师傅感慨,现在年轻人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能买的就买,年轻人中很少有人精心去为过年做各种准备了,基本都是家里的老人们操心,少了参与自然也就体会不到那份欢乐和年味了。
生活环境的变化也导致“年味”变淡了。“大家都住在钢筋水泥的楼房里,像请财神、舞狮子、踩高跷这种原来过年必须有的项目,就连农村都不常见了,城市就更难见了,所以人们对于过年更多的印象可能就停留在吃吃喝喝和打麻将了。”侯师傅说道。
不过他也坦言,也许正是记忆中留下了太多与过年相关的美好回忆,对过年的期望值更高,才导致了很多人的“不满足感”。
专家:政府和家庭齐努力传承年味
“当我们感叹‘年味变淡\’的时候,其实只是形式变淡了。”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石英介绍说,相比过去,我们的物质生活和休闲娱乐方式已经得到了极大丰富,因此才让人感觉年味变淡了,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传统的陋习如放鞭炮等可以去除,但过年的精髓:团圆、和睦、孝敬老人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等不能丢,需要我们保留和传承下去。”在这方面,全社会都应该有所作为。政府和社区可以围绕春节,组织开展书画展、灯展、踩高跷等过年传统民俗活动,将春节的传统民俗作为文化知识普及开来,让大家了解年的来龙去脉,同时获得传统文化教育。
对此,西安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晖表示,正是因为这些年过年也和其他节日一样被赋予了一些商业化色彩,才导致很多人觉得过年没有意思了。她建议可以从家庭做起,打造自己家的年味。“从腊月开始一家人就一起为长辈和晚辈准备礼物或者用的东西,让全家人共同参与。同时每个家庭应该学着打造自己家的‘技艺\’,或是几道拿手菜或是某种习俗,这样才能有东西在这个家庭传承下去,让孩子不仅仅是回家和你待在一起,而要让他想起过年想起家是一份念想,一份记忆。”
新闻推荐
图为陕西省公共法律服务自助终端。(记者雷伟东实习生任媛摄)本报讯(记者张奂雅实习生王晶华)智慧农业、智慧交通……今日起西安还将步入“智慧法务”时代。昨日,由西安市司法局主办的首届...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