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西安交通大学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西迁精神”催生科研累累硕果
科研人员在西安交大国际电介质研究中心探讨科研技术。(资料图片)
西安交大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吕扬侯燕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过去的2017年,对西安交通大学来说,收获满满:
——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居全国高校第二位。特别是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一等奖,这是近20年来西安交大首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突破,转化经费增长84%,高水平科技论文和发明专利数量进入全国高校前十;
——签署各类军工合同230项,合同额达1.81亿元,比2016年增加80%;
——入选全国36所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8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再增加两名院士,两院院士人数升至35人。
1月12日,西安交大召开表彰大会,对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7个获奖项目团队进行表彰,鼓励全校师生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会上,获奖代表谈到最多的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对自己的激励。
“天地交而万物通”。建校122年来,西安交大在科学研究的漫漫长路上不断探索创新;扎根西部62年来,西安交大以“实业兴国”“向科学进军”“科技强国”为使命,以顶天立地的科研姿态搏击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A海纳百川打造人才智库
“我作为西安交大一名普通的教授,这次能够获奖,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深受鼓励。”从北京回来后,西安交大能动学院赵钦新教授感慨地说。
西安交大和青岛达能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完成的“气液固凝并吸收抑制低温腐蚀的烟气深度冷却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现场,赵钦新教授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领取了获奖证书。
作为西安交大“土生土长”的教授,赵钦新自1989年留校至今,始终在交叉学科的背景下致力于工业工程中高节能以及污染物控制的研究。2012年,他成为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骨干。在赵钦新团队中,年轻人占50%以上。
“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是西安交大的育人传统,也是这所百年名校凝练出的育人精髓,这也为西安交大出人才、出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西安交大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和探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教育”时代人才培养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交大范儿”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高层次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为避免他们因“水土不服”导致科研活力下降,“连土带泥移大树”的“学术特区”是西安交大引才、育才、用才、储才的“组合拳”之一。
2010年,西安交大成立“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作为“学术特区”的试点,“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有利于体制机制创新,迅速吸引聚集起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几年来,在面向国际前沿的基础研究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机制催生了大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仅在2015年一年时间里,“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就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31篇,多位学者入选ESI高被引学者名单。西安交大“学术特区”的改革实践,也成为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示范。
如今,西安交大国际应用力学中心、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国际电介质研究中心等一批“学术特区”陆续展现出其各具特色的发展活力。
成立“科学家工作室”是西安交大突破学科间管理界限、创新科研体制机制的又一个举措。2015年4月,西安交大首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贾春林科学家工作室成立;2016年4月,西安交大第一个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叶凯青年科学家工作室成立。
西安交大科学家工作室以“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进行具体科研管理,在制定发展规划、聘用及考核工作室人员、跨学科招收与培养研究生等方面拥有自主权。
“交大成立科学家工作室,这种创新做法最吸引我。”叶凯教授长期从事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组学领域研究工作,他以主要成员的身份参与了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美国肿瘤基因组路线图计划等国际重大科学工程,成果突出。叶凯教授原有研究团队分布于世界各地,具有鲜明交叉特色。2016年10月,叶凯教授团队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发现了基因组中的“暗物质”,使人们对人类基因组变异的认识向前推进一大步。
作为陕西省最大“人才智库”,西安交大凝聚了大批高端人才,堪称陕西高等教育的“排头兵”:拥有两院院士35名,占在陕两院院士总数的52%以上;“千人计划”学者等高端人才也占全省半壁江山,是名副其实的人才高地。
B与时代同行激活科技创新源泉
西安交大诞生过许多“第一”。
西安交大是国内第一所设立科研机构的大学、第一批从事国民经济发展科学研究的大学,研究出我国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第一台频谱分析仪、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第一台三相高压真空开关……
近年来,西安交大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依托百年积淀,充分发挥重点学科带动作用,强化优势学科、突出基础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在航空航天、能源动力、先进制造、电力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大批重大科学研究成果。
2015年西安交大创造了一个“神话”,这次是李涤尘增材制造创新团队用3D打印技术实现的。
西安交大是国内最早开始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的高校,并组建了增材制造创新团队,建立了支撑产品快速开发的快速制造系统、创新服务平台、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科技创新系统。李涤尘团队实施了世界首例3D打印个性化骨替代物的病例,研究成果临床案例超万例。该团队3D打印出的钛骨盆、髋关节、颈椎等帮助众多患者摆脱了骨病痛苦,也创造了多项全国首例的医学“奇迹”。
这只是西安交大增材制造技术在民生领域应用的一个缩影。目前,西安交大已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快速成型原始创新基地,抢占3D打印产业的制高点。
2016年,西安交大集多学院、多领域、多学科协同于一身,成立了微纳制造与测试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把微纳制造与测试技术推向国际前沿阵地。实验室主任蒋庄德院士说:“实验室已经汇聚了一批一流的国际化创新型领军人才,以学科建设高端引领拓展国际人才交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国际学术合作,实现原创性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提高我国在微纳制造和测试技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学科。”
C“顶天立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西安交大人坚信:大学既要“顶天”——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亦要“立地”——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西安交大扎根西部60多年来,不断强化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增强学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为陕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活力。
“大型数控圆锥齿轮磨齿机”是西安交大和陕西秦川机床在高端制造装备领域的协同创新成果。该成果在世界首创“数字产形轮展成磨削法”,打破了国外对我国大型船舶用主驱动齿轮加工装备的封锁,填补了国际空白。“这项成果不仅有效解决了秦川机床的技术瓶颈,更增强了推动产业变革的活力,引领我国的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冲击国际先进水平。”秦川机床董事长龙兴元高度评价与西安交大的合作。
西安交大建设引领行业产业发展、助力区域经济腾飞的协同创新基地,输出原始创新、汇聚高端人才、开展重大项目合作。西安交大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2项,多项成果领跑国内产业、冲击国际前沿,加快了陕西省企业的转型升级。
西安交大以“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出“政产学研用”科技创新转化的新路子,全面开展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陕西省战略新兴产业搭建了一个创新合作平台。
近十年来,西安交大与陕西地方企业签订合同近千项,合同金额近4亿元,被省政府授予“陕西省产学研先进集体”。2014年,西安交大与陕西省12个市(区)建立校地战略合作,让科技促进经济,让教育服务社会,共同驱动陕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创新发展。
西安交大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大学对区域经济和西部发展的引领作用。2015年,西安交大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为契机,搭建了一个陕西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平台,形成了一个服务陕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引领西部,造福三秦大地。
扎根西部60多年来,西安交大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为祖国西部大开发不断输送骨干力量。自1959年以来,西安交大累计培养大学生23.6万余名,其中投身于西部建设发展的达10万人之众,目前在陕工作的达5万人之多,成为西部建设各领域的中坚力量。
D当好“西迁精神”新传人
1956年,在西安交大西迁师生员工的车票上,有一行字格外引人注目:“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60多年来,西安交大师生一直履行着这朴实而真挚的承诺。
“我是交通大学西迁后入学的第一届新生。1962年,由于家境困难,我准备放弃读研的机会,老师们多次来找我,动员我报考研究生。如果没有他们当时的鼓励和坚持,我的人生将是另一种样子。”在表彰大会的座谈会上,“热质传递的数值预测控制及其工程应用”创新团队带头人陶文铨院士回忆起在西安交大的求学生涯时动情地说。
苏光辉教授是“先进核动力系统多因素跨维度强耦合动态分析技术及应用”项目团队主要完成人,自1984年来到西安交大读书就再没有离开过学校。苏光辉表示,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在本次获奖的团队中,许多年轻老师们都曾赴国际一流大学深造,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最终,他们都选择带着国际前沿研究方向回到母校,和他们的老师一样,默默地耕耘在这片土地上,拓展所在领域的研究广度和深度。“我们对交大有感情,我们希望能够为我们深爱的母校、为我们深爱的祖国建功立业。”“先进核动力系统多因素跨维度强耦合动态分析技术及应用”项目团队中的“青年长江学者”田文喜说。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西迁名师为西部教育发展献身,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西迁史,成为带动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先行者。在他们以身作则、无私奉献的忘我工作下,西安交大相继开设工程力学系、工程物理系、无线电系,迅速建成计算机、核技术等一批国家急需的尖端领域新专业,并在编写高水平教材、拟定全国高校多门课程教学大纲、制订多个专业教学计划草案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西迁名师以交大人特有的“西迁精神”砥砺品学、精勤育人,为这片黄土地培养了大批英才,形成西部人才高地。
在迈向“双一流”的征程中,西安交大正全力加速创新港“学科交叉研究院”平台建设,促进跨学科实质性交叉合作,实现理工医融合、文理工贯通,瞄准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孕育一批新兴交叉学科,打造学科未来发展新的增长点。
西安交大副校长郑庆华教授主持的“税务大数据计算与服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科研成果其实也是奋斗出来的。”郑庆华表示,“西迁精神”对每一个交大人来说,都是一笔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交大人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正是以爱国情怀和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西迁精神”,为一代又一代交大人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赋予“西迁精神”新的内涵,西安交大将弘扬光荣传统,紧跟时代步伐,加快“双一流”建设,继续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新闻推荐
冒牌客服发来垃圾短信,伺机将手伸向网络“钱袋子”—— 警惕“伪基站”背后的“黑手”
互联网时代的人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手机,大到买房、买车,小到吃饭、购物,都可以通过一部手机实现。而正是看中了手机的移动支付功能,不少犯罪分子便打起了手机的主意。他们不偷手机,而是利用“伪基...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