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西安交大博士之死背后的真、伪问题

淮河晨刊 2018-01-26 16:25 大字

西安交大博士生杨宝德

■事件还原

近日,有媒体以《寒门博士之死》为题对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杨宝德溺亡一事进行了报道。

1月17日,作家六六在微博转发此文,并评论称,“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脑子里想什么?装个窗帘、买个菜、打扫个卫生就委屈死了……所谓学习,不仅仅是课本的,也是做人的道理。你伺候伺候老师,那不是应当的吗?”

很多人对六六的言论表达了批评,认为六六没有设身处地地为杨宝德着想。但从留言来看,六六也有拥趸,他们认为现在一些学生太过脆弱,与导师的关系就是不能太远,太远显得不近人情。“寒门博士之死”引发的讨论已持续数日。一方面,舆论的焦点日益分散。另一方面,真正重要的一些问题并未获得相关方面实质性回应。为免这样一桩惨痛而具有警示意义的悲剧沦为口水仗,有必要分辨一下事件中的真问题与伪问题。

问题一:寒门博士

“寒门博士”是网友为杨宝德贴的一个标签,旨在强调农村家庭培养出一个博士的不易,以及这名来自农村的精英却在城里为导师擦车、打扫卫生所呈现出的反差。从这个意义上讲,“寒门博士”是一个真问题。博士为导师做杂务,无疑是人才和科研资源的浪费。

不过,人们迅速解读出“寒门博士”的另一层含义。也就是像杨宝德这样底层出身的高学历人才,心理上会不会更容易敏感脆弱?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一起个案不能说明所有寒门博士都有心理问题。

问题二:博士心理问题

与其关注寒门博士的心理问题,不如关注整个博士群体的心理压力。据杨宝德家属介绍,“校方并不承认自己存在责任,他们认为杨宝德是成年人,有负责自己安全的能力。”这其实也代表了普遍存在的对博士心理问题的忽视。

事实上,博士群体由于面临生活与科研双重压力,出现心理问题不罕见。国内高校普遍缺乏对博士心理健康的关注,这才是杨宝德事件的深刻教训。

博士心理问题是真问题,但有人将这个问题偷换成“情商低”、“心理脆弱”之类的冷嘲热讽,则是冷血无聊的伪问题。

问题三:师生交往边界

女导师与杨宝德的微信聊天记录中,除了导师让杨宝德买日用品、打扫卫生外,还让杨宝德对其衣着发表意见,甚至劝杨宝德与其女友分手,这种交往明显已越界。

这是导师权力的滥用,对学生不利,社会影响更是不好。大学教育的师生关系,不应该搞成私塾、戏班里带徒弟一样,界限不清。师生之间,还是要厘清关系的边界,这也是真问题。

但不管怎样,对此事西交大对此不应回避,而应该进行严肃的、举一反三的调查与问责。我们不能把这些真问题当成伪问题放过,也不该对伪问题纠缠不清。

(据新京报)

■事件追踪

涉事博导已被停止研究生招生资格

1月17日,有媒体刊发《寒门博士之死》,引发社会关注。据该文报道,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博士生杨宝德于2017年12月25日溺水身亡,警方认定,无证据表明系刑事案件。据杨宝德与博士生导师的聊天记录及其身边同学亲友反映,杨宝德生前常被导师要求帮忙处理私人琐事。

随后,校方对杨宝德女友发帖反映的问题及导师周筠的情况展开调查,学校对15名周筠同事、7名杨宝德生前好友、舍友及周筠其他研究生开展了调查,调查中有11名教师、多名学生反映,周筠比较关心研究生,包括杨宝德的生活学习及科研,但确实存在让研究生到家里打扫卫生、陪同超市购物、洗车等行为,平时在与学生的交往通讯中,也有说话比较随意的情况。

1月19日,西安交通大学回应该报道称,杨宝德的博士生导师周筠确实存在让学生到家里打扫卫生、陪同超市购物、洗车等行为。校方已对周筠进行严肃批评教育,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取消了周筠的研究生招生资格。

各方观点

■媒体人 袁玉柱

锤炼强大的内心

近日,西安交大在读博士生杨宝德自杀事件引发人们深思:酿成这出悲剧的罪魁祸首到底是什么?

说杨宝德的导师周某是“渣导”,施压害死学生者有之;说杨宝德太懦弱,不会拒绝,导致精神抑郁而死者有之;还有人诟病高校导师权力监管机制的缺失。笔者以为主要还是我们教育机制中“挫折教育”做得不够,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只会好好读书,心理脆弱,承受力差。

人生于天地之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理想目标达不到,为什么不能退而求其次呢?钻牛角尖,缺乏强大的内心,就可能在阳光普照之前倒在风雨中。锤炼强大的内心,你才会在别人为你关闭所有门的时候,不抛弃不放弃地“自救”,为自己打开一扇窗;锤炼强大的内心,不卑不亢,敢于说“不”,你才能拥有一个完整、独立的人格,不会沦为别人的依附品,

你的人生只能自己珍重地书写,任何人无权涂鸦。

■蚌埠医学院教师 葛梅英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作为导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从事着太阳底下最辉煌的事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尚师德本应是其职业的灵魂。近年来,教师渎职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件小事引发的悲剧,扼腕叹息的同时应该引起更多的深思和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避免学历高而德行浅薄的害群之马混入教师队伍?师德缺失的根源在哪里?加强监管和考评力度,建立监督机制,势在必行。把师德师风评定与工资绩效和职称评定相挂钩。全面从严治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倡导尊师重教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纵观中国教育体系,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发扬光大,做四讲四有合格教师,才能推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中电科41所 孙本贵

构建心理“防火墙”

作为象牙塔里的一员,享受着优质教育资源,也承载着全家亲人的厚望。有多少人羡慕而不可得。生活是美好的,有时也是艰辛的。遇到困难,努力克服,动辄怀疑人生、消极颓废是不可取的。凡事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如果导师有越界的要求,不能一味让步。能不能出国并不是人生的最大意义,珍惜生命,为自己为亲人而努力才是最大动力。不能因为一些人、一些事情不公正而影响自己的心态。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很重要。

从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挫折教育可以为人的心理健康增加一道“防火墙”。我国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弟子规》、《孝经》和四书五经等都是传统文化精华,对于塑造人的健康心理和防止抑郁都有很好的作用。抑郁和消极思想需要防微杜渐,任其发展就会无法自拔。因此防患于未然很有必要。

■心理学老师 马如飞

所有的成长都是为自己负责

在西安交大博士生杨宝德自杀事件中,我觉得,我们每个人成年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杨宝德博士已经28岁了,他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他也应该为自己的生命负完全的责任。当然,杨宝德博士自杀事件我觉得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不了解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所以无法感同身受他的痛苦和挣扎。生活中尽管我们遇见的人和事,并非对我们都怀有善意,但是能调整自己心态和情绪的只有自己。

■本市高校大学生热议

高中矗 安徽财经大学学生

首先杨宝德出身农村,毫无背景的自卑以及对自己新身份(西安交大博士)的渴望,导致他对导师百依百顺,而这个导师则在一次次使唤中习惯了将他作为自己的家仆,而不是学生。杨宝德之所以自杀,我觉得是他把自己看的太轻,全村的期望看的太重。现实和理想的反差使他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逃避。

王晨 安徽财经大学学生

换位思考从来都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我们无法完全思想代入成为杨宝德,也许就体会不到他的绝望。所说的坚强、担当、珍惜生命等等的道理,我想他都是铭记于心,只是没有勇气去坚持。也许他习惯了逆来顺受,从小就是一个听话不愿意惹麻烦的好孩子,面对权益侵害时,选择了妥协。一定要学会拒绝,当你的价值判断和你的情绪掌控都对你表达了不满,你就应该对眼前的事情说“不!”只要你敢拒绝,就一定有勇气去寻找其他的出路,哪怕路很难走,也总有到头的时候。

吴杰 安徽科技学院学生

杨宝德自杀这一事件,不由让人沉痛,因为一个青春韶华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一位本可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寒门学子就这样与世界分别。而随着事件的后续调查,杨宝德的死亡不仅仅是自杀那么简单,他的导师周筠亦负有责任。这不由让人想起之前高校导师性骚扰一案,何等的相似,都是因为高校导师权力太大,甚至可以决定学生的学位。或许高校导师制度到了要改革的地步了,我想说的是,让死亡导师不再出现,莫让下一个杨宝德出现你我身边!

梁雨薇 安徽科技学院学生

一个贫困家庭培养出一位博士,背后是父母无数个起早贪黑的夜晚和省吃俭用换来的。杨宝德的自杀令我们痛心疾首。他是一家人的希望,全家人指望他将来出人头地,他学到了博士,人生看到了希望,前途就在眼前,却来了这样一个导师百般刁难,各种欺负、看不起,加上自身压力大,心理素质不强最终酿成这样的悲剧,怎能不让我们心痛。

黄洁 安徽科技学院学生

寒门博士之死引发全社会的讨论,主题大都有关师生关系,但是从杨宝德本身来看,也能发现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不敢表达的问题。有问题的时候不敢和学校表达,有不满的时候不敢和导师表达,有心结的时候不敢和亲人表达。如果能够调整好心态,家长能够给予一定的理解,哪怕一切从头再来,也不会导致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消失。杨宝德最终选择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同情他的遭遇,我们也深思,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才能在当今社会中保护好自己。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最后,愿逝者安息,生者奋发,世界充满和平。

新闻推荐

为“以雪为令”点赞

韩秀峰一个冬天连下两场大雪,对西安人来说,已经好多年未曾遇到过了。当气象部门在1月23日晚上预报将有第二场大雪降临古城的时候,绝大多数西安人还是半信半疑的。因为第一场雪来得有点猛,下得有点大,...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