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激情燃烧的青春践行奉献精神 ——访西安交大何新楷教授

西安日报 2018-01-23 04:43 大字

生活中的何新楷教授(左)。 (西安交大供图)

■记者任娜实习生薛珂

60余年前,一群年龄不一,但心一样火热的交大师生,打包了行李,乘坐火车从上海一路向西来到西安。几十年献身大西北建设,他们参与和见证了一所大学的发展。60余年,他们从热血沸腾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者。西安交大校园里年轻的学子们说,老教授的一生践行的就是“西迁精神”。

共同的奉献精神

让他们携手西迁到西安

西安交大老教授何新楷1953年考入交通大学动力系内燃机专业,1957年毕业后随着西迁来到西安交通大学任教,主要从事发动机结构与强度方面的研究。在校内主讲内燃机原理等五门课程,教出的学生和研究生不计其数。

记者了解到,何教授与他的爱人都是交通大学53级的学生,俩人在大学校园里相识、相知、相爱。回忆往事,何教授说:“我谈恋爱是有一定的标准的,那个人一定是要愿意跟我一起吃苦的,因为我不会改变要到艰苦地方工作的意志。”幸运的是,何教授的爱人有着同样的想法,她放弃了上海优越的生活,跟随何教授一路向西,从黄浦江畔来到兴庆湖边。何教授夫妇离开上海时并无太多的留恋,在他们眼里,党和国家培养了自己,自己便要报效祖国,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

“迁校的时候我是一个年轻教师,刚刚二十多岁,真正克服困难的应是我们那些老教师,他们拖家带口迁到西安来,确实是克服了很多的困难。”何新楷教授对记者说。

使命感是他们

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

“我第一次讲课是用上海话,学生很多都听不懂。当时很多老师都是用上海话讲,学生听完课真的是听不懂。”何新楷教授回忆,不仅是他带的班里,学校大多数学生都面临“听不懂”的问题,校长就下一道“命令”,让用普通话来讲课。

“我举个例子,比如有人讲皮带的传动,老师说上海话学生怎么能听得懂?上课时每讲一句话就要想一想这个用普通话怎么说。年轻的老师改用普通话讲课相对不太难,但是老先生们克服的困难相对就大得多。”何新楷教授回忆,当时老教授存在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困难,但他们都一一想办法克服了。伴随西迁一起来西安的不仅仅有师生,甚至厨师、面点师、理发师、修鞋匠等一批人也来到了西安。“实际上就是把上海一个小生活圈子给弄过来。学校领导考虑得非常仔细,我来了以后感觉挺好。”何新楷教授回忆,放假回家,很多人买不到票,省上专门解决了此事,这让他们感觉到非常的温暖。

“总而言之,大家心里装的就是爱国和主动奉献建设大西北。建设大西北是一个重大责任,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们有责任去建设。”何新楷教授说。

新闻推荐

西安市去年城镇保障性 安居工程接受审计

本报讯(记者樊华)2018年伊始,市审计局全力推进审计全覆盖,各项审计工作全面铺开。记者了解到,按照审计署统一部署,全市审计机关已于近日启动了西安市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审计工作。据介绍,此次...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