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风采 “马兰精神”和“西迁精神”的践行者
“‘马兰精神\’和‘西迁精神\’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都反映出在国家的建设发展历程中,建设者们千辛万苦在所不辞,勇于克服艰难险阻。正是他们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才有了国家发展的美好今天,也为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财富。”
——邱爱慈本报记者 吕扬 通讯员 石桥
1964年邱爱慈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毅然奔赴位于新疆马兰的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投身到“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工作中。2000年她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2005年起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院长。她是我国高功率脉冲技术和强流电子束加速器技术主要开拓者之一。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1964年10月16日,在广袤的西部大漠深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一声巨响震惊了世界。这一年,邱爱慈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她没有选择回到风光秀美的故乡浙江绍兴,而是主动申请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邱爱慈学的是高电压技术专业,有不少理由可以回到家乡,然而她与那个时代的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样,认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她来到马兰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工作并留在了大西北。在几十年中,她的足迹遍布戈壁大漠和黄土高原。怀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她与同事们一起艰苦奋斗,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安交大许多师生现在还记得2016年邱爱慈在学校“青创论坛”上所作的“科学与人生”的专题报告。报告中,她用“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教诲勉励青年教师与学子,激励大家在科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在人生的征程中不忘初心。她说,“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和“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都是青年人成长的宝贵财富。
潜心攻关担大任
高功率脉冲技术是尖端高技术的支撑技术之一,在许多科研项目中有着重要用途。1971年,年轻的邱爱慈参加了我国第一台高阻抗电子束加速器的研制、改进工作,她被委任为本单位这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全程参加研制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要建更大的低阻抗强流脉冲电子束加速器。40岁的邱爱慈主动请缨,在老一代科学家的信任和支持下,承担起这个大项目的研制工作。
邱爱慈瞄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把该加速器的指标定在“过几十年也不落后”的水平上,并提出了内容充实的研制可行性论证报告。
项目立项上马后,邱爱慈和项目组近20名同志,开始了长达数年的艰苦攻关。随着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被攻克,加速器研制进展顺利并一次调试成功,研制工作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这一高难技术的国家。几十年来,这台加速器仍然在科研试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古稀之年的邱爱慈在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了“Z箍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此项目是教育部首批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培育项目,也是西安交大一批前沿性、战略级的“大科学装置”中的重点级项目之一。谈及此项目,邱爱慈说:“我会继续为这个项目搭建平台、组建人才队伍,因为这是我的梦想,这也是钱学森先生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共同的梦想。”
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
邱爱慈常说,科技人员要把个人的成长融入到事业中,要把握机遇、正确定位、挑战自我、不断学习,在科研上持之以恒。
邱爱慈虽已77岁高龄,但依然活跃在科研工作一线。她非常注重对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指导和培养,为他们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还用自己艰苦奋斗的亲身经历勉励他们保持工作热情与激情。
作为院士中的“女将军”,邱爱慈用亲身经历和生活感悟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处理好工作与生活、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如何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不计较一时得失,化解自身的烦恼。
如今,与她一起参与科研攻关的年轻科技人员,包括她培养的硕士、博士,很多人已成为相关领域的技术骨干,正在努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
在西安交大的一次座谈会上,邱爱慈鼓励年轻人: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新闻推荐
近日,灞桥区食药监局狄寨所辖区部分高校食堂许可证有效期临近,提出了新办《食品经营许可证》的申请,高校食堂由于经营场所面积大、经营食品种类杂、就餐人数多等原因,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重点...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