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家族和一门千年手艺的传承 21岁小伙创新皮影戏表演

三秦都市报 2018-01-14 02:44 大字

孙卫在表演皮影

皮影表演

传统技艺如何进行自我革新、与时俱进?这是在大众娱乐文化兴盛的背景之下,世界范围内都需要面临的革新课题。

一方面,艺术与人类生活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生活方式变了,艺术焉有不变之理?另一方面,如何让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留下来,更好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之中。

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革新、不断创新的历史。最切合实际的答案,或许只有一个:让更多有学识、有眼界、有激情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西安市临潼区,延续了四代的“孙家”皮影,正在尝试创新和转型。而挑起这个“光荣而艰巨”重担的,则是第四代传人、21岁的孙卫。他也是陕西目前最年轻的皮影演员。

“对我来说,演皮影戏远远不是赚钱谋生这么简单。”他告诉三秦都市报记者,传下去就好,这是世家子弟一种逃不掉、挣不脱的使命。

“大人表演 我在旁边听”

西安北院门一家面馆,孙卫的皮影演艺社,“隐藏”在面馆后面一个不太起眼的地方。

门口有个灯箱广告。黄色底子上,印着两个皮影人物。

“现在是淡季,但是每天都有演出,每场20分钟,每天数十场。”记者采访这天,年初的这场大雪刚停,孙卫刚从广东表演回来,“我不在的时候,我父亲、堂姐就在这里演,我们孙家人,老老少少几乎都会演。”

孙家是皮影世家,从孙卫的曾祖父起,就开始表演皮影。爷爷孙景发是西安有名的皮影艺人,也是西安市皮影戏的“非遗传承人”。

孙景发原名孙发洪,因为热爱皮影艺术,所以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景发”,取“影”字的半边。大儿子孙影权,则直接取了“影”字。

上世纪50年代,孙景发放弃了城里招工的机会,从工厂回到零口镇老家,开始表演皮影,并先后要求女儿、孙子不念书,改学戏。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孙卫多少会有些“门里出身,自会三分”的色彩。

每次演出,孙景发都要带着这个小孙子,“大人表演,我在旁边听,从小就灌耳音。”上小学三年级时,孙卫趁爷爷不在家,自己挂上幕布,点上蜡烛,想体验一下表演皮影的感觉。

操作不慎,一把火把幕布烧出一个洞。“我担心爷爷会打我,没想到老爷子那次特别宽容,反倒手把手地教我演。”

学习3个月后独立表演

孙家现在保留着祖传皮影100余套,道具100余件,各类皮影头具600余副,100多本手抄戏本。一台皮影戏,幕布方寸间,背后却像是一个战场,每个人身兼数职,配合默契。

孙卫的父亲孙小权告诉记者,那时候的皮影团一共五六个人,除了一人唱戏,一人当“签手”(皮影戏中操作人物的演员)之外,还得有人演奏乐器。

变化大概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电影、电视的兴起,乡下人的娱乐生活越来越多元。此外,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皮影戏显得步履蹒跚、曲高和寡。

2010年,正在上初中的孙卫,被爷爷送到西安,拜皮影名家卫兴宝为师,正式学艺。

事实上,孙卫知道,这样做有些冒险。“我觉得,爷爷当时有点强迫的成分吧。”孙卫的堂姐孙向向笑称,如果现实一点考虑,学皮影远远不如学一门容易上手、挣钱快的手艺,“比如当一个技工。”

孙向向26岁,如今也跟着堂弟学习皮影,“当然,还是因为我弟弟爱这一行,他有这个天资。”

皮影戏最讲究的是细节和小动作,不能有丝毫瑕疵。“用一副筷子练。”孙卫说,每个皮影背后有3个杆,用筷子练习旨在锻炼手指的力量、速度和稳定度。

最难的是武戏,“武戏中经常要用到刀枪剑,比如,出刀和出枪,角度和速度都不一样,仅仅用一个大拇指来挑、推、揉、拖、反转,非常困难。”

孙卫坚持了下来,3个月之后,他就可以独立表演,这个速度,远远低于普通人“至少得学习3年”的时间。

唱腔从方言改成普通话

与父辈一代相比,作为“90后”的孙卫,有着鲜明的“新生代”特征。

他熟悉互联网,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擅长使用电脑、智能手机,还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一些经典的传统戏,比如《卖杂货》《武松打虎》《血溅鸳鸯楼》等,这些剧目仍是需要保留的。”在孙卫看来,爷爷那代人的皮影戏,舞台过重、不易装卸、灯光银幕比较单调,使用的大多都是唱了多年的老戏本,如果不进行创新,必然无法满足年青一代和城市人的审美。

比如,传统皮影演一出戏最少要两个小时,城里人肯定接受不了,而且孙家皮影每次出来演一场戏,排场都很大,这样增加了成本,也降低了效率。

“中国的传统艺术,有很多博大精深、发掘不完的宝藏。如果这个技艺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失传了,愧对祖先。”他利用从无数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把经典的《猪八戒背媳妇》皮影戏中的伴奏唱腔,从陕西方言改成了普通话,并且将月琴、板胡、唢呐等乐器省掉,改用音乐伴奏带。

这样一来,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表演效果更好。去年11月,孙卫参加了陕西皮影非遗研习培训班,开始学习皮影雕刻。

一直以来,皮影雕刻都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雕刻与表演互不干涉。孙卫想改变这个现状,“皮影戏为什么不可以量身定制?说具体一点,将来我可以独立创作新的剧本,编排新的动作、唱腔和旋律,彻底改变过去皮影艺人‘只会表演,不会创作\’的困境。”

为小学生创作皮影童话剧

此外,孙卫还将目光瞄准了外地游客,尤其是大量的年轻人。

“我现在给沣东第六小学上皮影课,每周一节。”起初,孙卫曾一度担心,“给小学生表演皮影,他们有兴趣吗?”

但是,上课的效果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原本我是抱着宣传推广传统艺术的想法去的,没想到孩子们的兴趣非常大,50多个学生报名,教室里都坐不下。”

也正是面向大量儿童受众,启发了孙卫创作一些《熊大熊二》《小羊过河》《鲤鱼跳龙门》等童话剧,寓教于乐,很受学校师生欢迎。

学校一位老师告诉记者,皮影是最古老的动画片,那个窄小的白色戏台上,驴皮小人物上演着千百年来无数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悲欢离合,其中细腻的情感、美好的画面,和皮影艺人精湛绝伦的手艺,是学生们最赞赏的部分,“我们是想真正让孩子们多学习点文化课以外的东西,很希望更多的学校加入到这个行列里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接续,做到从娃娃抓起。”

孙小权对儿子这些努力很支持。“青年观众未必不喜欢古老的传统艺术,关键是他们很少有机会欣赏,也未必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艺术。”孙小权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也不能忽视当代社会的文化环境,把皮影这个历史悠久的艺术传承下去,一定要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孙小权坚持一个原则,“原有的传统精髓不能丢掉,如果一味追求创新,有可能两边不讨好,新的观众得不到,老观众也放弃了。非遗项目传承人或民间艺人对传承信心不足,多数项目本身很难产生经济效益,心灰意冷自然就放弃了。当然,皮影要真正振兴,国家要大力扶持,从经济、政策方面真正重视起来,”

记者手记

流水不腐

就艺术门类而言,类似于皮影戏之类的传统技艺,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积累的文化财富,是与强势的工业精神所对抗的匠人精神。

就审美价值而言,这类传统技艺,是人类与大自然、与生存环境的某种共处经验,是最为珍视的土地记忆,是人文与希望。

面对传统艺术现状的尴尬、转型的困惑,皮影也好,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好,一成不变、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艺术,永远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流水不腐,任何一门传统艺术的发展,都需要从事者拥有开放的心胸,要不断跟随时代的审美,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如果做到了这些,市场会有的,观众会有的,机会也会有的——这没有窍门,也不是投机,不过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罢了。文/图本报记者宋雨实习生申翔宇柴洋

新闻推荐

商贩砍伤城管 骑单车逃到郑州

砍伤城管后,刘某决定逃跑。至于朝哪跑,怎么跑,他的脑子里没有一条明晰的思路。他买了一辆自行车,作为自己“跑路”的工具。骑着车子,他漫无目的。一个月后,他竟然跑到了几百公里外的河南郑州。身体累坏...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