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院士风采 “学者两事,道德文章”

陕西日报 2018-01-09 06:41 大字

“学者两事,道德文章。对知识分子来说,既要业务上精益求精,又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既应该是业务上的专家,又应该做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

——傅恒志本报通讯员王凡华记者吕扬

年近9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傅恒志教授被大家称为“三高”老人:高龄、高产、高质量。耄耋之年的他,仍然笔耕不辍、讲学调研,忠实践行着“学者两事,道德文章”的人生信条。

时代成就信仰

1946年,17岁的傅恒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焦作工学院。一年后,他转入国立西北工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前身)。在这里,傅恒志结识了一批思想进步的同学,他与同学们秘密组织了“马克思列宁活动小组”,学习了许多革命理论书籍,还悄悄翻印了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西安解放后,傅恒志加入了团组织,后又成为班里的第一任团支部书记。

1952年,傅恒志被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从此开始踏上铸造专业的研究之路。1958年,傅恒志成为当时全国铸造学科唯一一名留苏研究生,在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师从苏联铸造界最有名望的聂·亨齐教授,进行耐热合金的研究工作。

那时,用于航空航天尖端技术领域的镍基高温合金性能更为优良,此种合金以高含量的铝、钛作为主要强化元素,必须在真空状态下熔化和浇铸,否则极易氧化。然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条件还很艰苦,真空冶炼设备极少。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傅恒志打算研究出一种既不含铝、钛,又不需要真空熔炼,而其性能又与含铝、钛的镍基高温合金相当的高温合金。如果这种高温合金研究出来,就可以解决国内对这一高温材料的急迫需求。

这可是一个破天荒的设想。

傅恒志把这一设想告诉了自己的导师聂·亨齐,师生二人一拍即合。“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具有创新思维。”导师对他大加赞赏。

所谓高温合金,当时是指工作温度能适应700摄氏度以上的一些合金,其中就包括镍基高温合金。在导师的支持下,傅恒志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和反复筛选,终于研制出了“无铝、钛的镍铬基”这一新型高温合金。

傅恒志把这些研究成果写在论文《镍铬基铸造高温合金组织和性能的研究》里,在论文尚未答辩时,他研制的镍铬基新型高温合金就被使用在苏联某航空发动机的导向叶片上。这在当时的苏联工业界,可是了不起的大事件。

学成归国后,傅恒志一直致力于材料学方面的研究。作为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的创始人之一,他与周尧和院士一起,培养了我国铸造学科首位工学博士;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该学科内唯一的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液固界面非平衡溶质再分配和定向组织超细化的概念,这个概念被认为是凝固理论界的突破。

道德文章两相宜

1984年,西北工业大学调整领导班子,第一次采用投票民意测验的方式选举校长。傅恒志怎么也没有想到,该校第一次民意选举选出的校长会是自己。

傅恒志上任伊始,又恰逢当时中宣部、教育部等部委联合确定西北工业大学为校长负责制试点院校。傅恒志认真地告诉自己:既然挑起了这个担子,就一定要尽心尽力,做到最好。

他上任后,打破以往用人的条条框框,“唯贤是举”,不搞论资排辈,只要有德、有才、有胆识的人,就大胆提拔使用。他对青年人才更是关爱有加,大力提携。毛协民、介万奇、黄卫东、魏炳波、刘林……这些当时的青年才俊,都在傅恒志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快速成长起来。如今,他们都已经成为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其中,魏炳波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介万奇、黄卫东等人获聘长江学者。

1991年,在一次青年教师学术交流活动中,傅恒志深情地说:“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希望,学校会更加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经过认真地调研后,在当年年底职称评审时,学校就出台向中青年教师倾斜的政策,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得到破格晋升,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5年后,西北工业大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全校基建面积增加9.9万平方米,14幢楼房拔地而起;形成了较强的科技研究实力,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取得重大科研成果500多项,获省部级奖项317项,国家级奖项26项;1989年获国家优秀教学奖6项,名列全国部属院校之首;在1992年全国10所名牌大学的科研成果数量排序中,西北工业大学排名第一。

新闻推荐

扫雪除冰有你我 家校共建一座连心桥

近日,一场大雪飘飘洒洒降落古城西安,众多学校一线教师积极行动起来,扫除校园内外的积雪,保障学生安全出行和正常教学活动。一些家委会成员、家长志愿者也积极参与,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个更加和...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