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把爱撒在非洲大地 ——记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援非医疗队员

西北信息报 2018-01-05 11:11 大字

杨建军在苏丹检查患病儿童

本报记者 李勇

断水、断电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疾病盛行无时无刻不在向他们宣战,他们用“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精神,彰显医师高尚品格,他们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陕西增添了光彩,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援外医师向记者回忆着自己援外的种种感动。

韩居才:尽自己所能去做

韩居才是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回忆起4年的援非经历感慨万千,他说,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韩居才告诉记者,他是2013年去的马拉维,总共待了4年。刚开始去时,他对非洲的印象,一个是落后,一个是不安全,另外就是疾病盛行,而当他到了以后,自己所面对的也就是那个现状。“我们在马拉维,医院的病人中几乎三分之一的人都有艾滋病,因为当地人得了病只有危重的人才去住院,所以这里面一查一个艾滋病。”韩居才说,他第一天去就看了七八十号病人,最多时一天看了两三百人。“门诊的病人都是从几十公里外走过来的,他们条件特别差,到了医院后都是认认真真地排队,从来不吵不闹,我们就是再苦再累也要把门诊的病人看完。”

在马拉维内科查房不同于国内,韩居才说,他们是在患者床边进行书写和物理检查,所有诊治都是在患者床边进行,没有医生办公室,常常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最长的一次站了八个小时。即使下肢肿胀,医生们也坚持看完所有患者,加班加点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有时晚上两三点有紧急情况,他也会拿着手电跑去医院。“我记得开始去的时候他们的死亡率特别高,超过20%,咱们去了之后,经过规范的治疗和指导,几年来,内科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由原来的20%以上下降到10%以下。”

除了在医院,去基层义诊的情形也让韩居才记忆犹新。“在Likoma岛义诊,岛上没有公路,全是石子路,我们坐着皮卡,‘哐哐哐\’颠到已经快五点,大家眯一会,八点就开始义诊。”韩居才说,在他们义诊途中,上船的桥断了,当地人就用小船摆渡,下船没有码头,大家就踩着几十厘米深的水,裤腿一卷,着水就过去了。义诊的时候,医生们不仅看病,还将自己带的药品全部捐出,大家都自发地给病人捐款。“不是说咱觉悟高,看到那个贫穷情形,你会不由自主地想着为他们做点什么,尽自己所能,即使很微薄,他只要能好一点心里都能觉得安慰。”

韩居才说,当地人对医务人员特别敬仰,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为了感谢他,从几十公里外赶来送了一瓶果酱给他,甚至有些病人全家人会给医生下跪感谢,让他难以释怀。马拉维人的淳朴和当地医院的多次挽留,让本可以回国的韩居才选择留下再干两年。4年来,韩居才在马拉维担任内科主任、技术顾问,指导各级医生,学生不计其数。他四年共接诊门诊患者2万余人,住院患者1万余人,抢救危重患者1200余人,为华人提供医疗咨询50余次,为当地地区医院、教会、慈善机构等义诊20余次,荣获2015年度全国援外先进个人。

罗肖山:师傅带徒弟

谈及马拉维当地淳朴的民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医师罗肖山说,他是2015年3月份去的马拉维,在卡姆祖医院放射科工作了两年。

“当地物资很匮乏,一瓶可乐、几个蛋糕、几瓣橘子,可能是当地医院能给我们的最高礼遇,回过头现在再说就非常感动,十块八块对他们来说可能要挣上一两周。”罗肖山说,当地医生自己凑钱给中国医生开欢送会,所有援外的医生中他们只给中国医生开欢送会。去了以后,他才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贫瘠。“整个马拉维只有两台CT机子,只装了一台,相当于全国只有一台CT机子可以使用,仅有一名医生有资格使用仪器,其他人都不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医治好当地百姓之余,教授学生也成为罗肖山的必备功课。“我一般带着当地两名实习医生,本来想很系统地给他们讲,但是他们听不懂,另外,毕竟只有两年时间,时间紧。”罗肖山说,因为只有一台电脑,一个显示屏,两个凳子,他们常常一个人还得站着。当地影像医生基础太差,他想用国内的带教模式教他们,他们听不懂,最后只能采取最原始的师傅教徒弟的方法教他们,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每天早晨,他会把每一天病人的影像拿出来给他们看,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随时看病随时带随时教。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所带的两名医生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都能独立地处理一些常规的病。

“在咱们这边穿个白大褂就是挂了一个牌子,那个地方(马拉维)白大褂心口位置印了一个国旗,这就得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路还要有个走路的样子。”罗肖山说,他们出去代表的是中国医生形象,首先从思想上不能有半点马虎,不管走路、出行还是出去说话。以前他走路背都是弓着,现在回来后养成了习惯,背伸得很直。

杨建军:手绑绷带的口腔医生

“咱作为一个中国人,想着一个中国人的形象。”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杨建军说,他是第29批援苏丹医疗队的队员,是他们医院第一个出去援外的医生,没有前辈给他传授经验,他就在网上搜当地的风俗,第一次出国,他又兴奋又紧张。

“那里疟疾比较多,疟疾在那个地方相当于感冒,很常见,我第一次到苏丹,刚一下飞机,就把皮肤露的地方全都包裹起来。”杨建军笑着说,他们在苏丹有两个点,一个是首都恩图曼友谊医院,一个是阿布欧舍友谊医院,中国援外医疗队在那个地方比较受认可,所以有好多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就诊。

“刚到时,这里医疗设备陈旧,在当时的环境下,补牙根本补不成,所以那时大部分都是拔牙,当时拔牙拔得我手腕都疼,得缠着绷带。”杨建军说,以前这个地方补牙少,所以当地群众只要牙一疼,来了就让拔。在设备齐全后,他就开始补牙,能补的都给补,经过他的讲解宣传,慢慢地补牙的人就多了,他受到当地群众欢迎。“每次出去,当地人很远就和我打招呼,带的清凉油基本都给了当地百姓,当地人很喜欢。”杨建军说,两年的援外经历,让他觉得更加充实,通过和当地的贫瘠对比,现在的生活让他觉得很知足。

韩克实:舍小家,为大家

同是援助苏丹的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韩克实,他是2011年9月去的苏丹。韩克实说,“那边经常断水断电,外面的温度有40多度,没有电确实很热,我们下班有时一两点,阴面的墙上温度计在50度左右,不敢出去就在房子里待着。”

援外期间,韩克实的儿子在部队因救人被大火烧伤,韩克实说,他当时正在阿布欧舍友谊医院负责一个小组,有十来个人。孩子是5月份受伤,他是6月份才知道,家里把孩子烧伤的照片发给他,当他知道都已过了40多天。

“本来计划是要回,最后想着再剩两个月也不可能再派人了,我走了那个科就没人干了,一人一个岗位。”韩克实说,他所在的医疗队再剩两个多月就完成援外任务回国,当地百姓都是跑一二百公里过来看病,非常质朴,所以想着能不离开就先不离开。“国家把我送来,孩子暂时没有生命危险就克服一下。”韩克实说,他给儿子打第一通电话时,儿子告诉他没事,他的心里是说不出的滋味。作为援外医生,韩克实的肩膀上承载的不仅仅是父爱,还有中非深厚的友谊。“感觉当医生很值”,两年的援外经历,让韩克实觉得自己当医生很有价值感,尤其是在外面,不但可以医治病人,也可以为国增光。

贫穷、疾病没有让他们退缩,缺水、断电没有成为他们前行的壁垒,他们用自己的高尚医德、真挚情怀,把一份份爱撒在了非洲大地,为促进中非友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陕西力量。

新闻推荐

开车过山区 请装防滑链

本报讯(记者梁璠)西安公路管理局目前正全力加紧除雪除冰,特此提醒市民,山中气温较低,路面潮湿,容易结冰,尽量避免进山。如要通行山区路段,请及时咨询天气和路况情况,务必安装防滑链。行驶过程中请放慢...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