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史学博士生:从圣经考古到丝绸之路
【编者按】
“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栏目的小编邀请六位博士生对自己2017年读到的历史类好书进行了一个盘点和分享,做成了一份书单,以飨读者。藉此祝各位读者新年如意。
高原(复旦大学文博系)
1.理查德·A·弗罗因德(Richard A. Freund)著,屈伯文、方舟译:《跟着圣经去考古》,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3月
如果说对于西方考古学的各个分支,哪一个最不为国人所知,甚至根本无从谈起,那可能就是“圣经考古学”了。在很多人心中,特别是从事学术科研的人群中,科学和宗教是背道而驰的两种世界观,所以在中国没有发展出任何与宗教文献相结合的考古学分支,也几乎没人关心是否有必要发展这样的分支。
但《圣经》对于西方世界的意义并不是一般历史文献可比的,在西方历史中很长一段时间里,《圣经》等同于科学。于是,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疑问:“关于《圣经》与世界,我们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以及我们怎样看待我们的认识?”当我们跟随作者一步步去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时,也不知不觉间领略了“圣经考古学”的精彩。
所以,无论你是科学的追随者还是上帝的追随者都可以在这本书里发现新的世界。
2.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著,吴长青、张莉、彭鹏 等译:《宗子维城——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6月
很多中国的学术材料到了外国学者手里,即便其不懂中文,也能凭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这早已不稀奇。那么,请畅想一下一位精通汉语和古汉语以及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外国学者会用中国的学术材料做出怎样的成果?《宗子维城》就是这样一本书。
对于很多专业人士来说,这根本不是一本新书,毕竟,它的英文原版2009年就获得了美国考古学会颁发的最佳图书奖。但这本姗姗来迟的中文版绝对值得这么久的等待。最新的考古学资料、作者本身非凡的中文造诣和学术功力、考古学专业学者担纲翻译和校对工作,这三方面为这本书的质量提供了保证。
无论是谁,只要是对青铜时代那段岁月稍有兴趣,都可以在这本书中获得出乎意料的收获。
3.郑嘉励:《考古的另一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
郑老师这本小书当属2016年公众考古领域的明星读物了。其内容、文笔已有多位知名学者推荐,我就不再狗尾续貂了。我想讲述的是,如果你不是一个考古文博领域内的读者,你可以在这本书里看些什么。
那些文献、墓志、古人笔记云云你完全不用都要读懂,知其大概,保持阅读的流畅性带来的快感更为重要;那些人名、地名、官名、书名等等你也不用非要都记住,只要它对你有那么一点点的启发已经足矣。
最好,你能从这本书里看到一个真正的考古人是如何工作以及看待他自己的工作的。这些文字除了能告诉你考古过程中遇到的故事,也可以让你看到考古人是怎样的一个群体。虽然并不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都有郑老师这般的文笔和才情,但是对待文博事业和考古学,却是每个人都一样的。
如果你能从郑老师给的这面镜子里看到考古人的真面貌,你就真的看到了考古的另一面。
4.孙机:《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文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8月
这并不是一本新书。
2005年,台湾东大图书出版公司曾出版过一本《孙机谈文物》,书中汇集了孙先生发表过的论文四五十篇,涉及文物门类之广,笔触言语之精炼,视角之独特皆非其他泛泛而谈的文物研究著作所能相比。但这本书大陆读者多无缘相见,故有十一年后这部《从历史中醒来》的出版。
这又的确是一本新书。
书中所论之问题,所用之方法,所谈之观点从未过时,常读常新。例如对于茶、酒、剑、灯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符号意义的文物进行的论述,既逻辑清晰又有理有据,是非常值得反复研读的。对于刚刚步入文博行业的从业者、初涉文博专业的学生以及那些对文物、对考古、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应该是必读书目之一。
叶山(宾州州立大学 历史地理)
1.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2 Maps(《12幅地图上的世界历史》)
Jerry Brotton (2013)
地图是一种信息载体,交流工具,也是一种艺术作品,地图的制作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古代两河流域的第一幅“世界地图”到麦卡托的经典世界地图,再到谷歌地球的卫星地图,这本书从空间认知以及制图科技发展的角度,讨论了从古至今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选择了十二幅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里程碑式的地图,并把它们带入到各自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详细讨论,给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政治、宗教、历史背景以及空间认知的局限性,给地图制作带来的不同影响。从地图制图学的发展来看世界历史,无疑是一个新颖的角度。
2.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棉花帝国:一部世界史》)
Sven Beckert (2014)
棉花,这种轻柔无比的作物,却拥有推动历史车轮的巨大力量。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棉花是怎样将世界不同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怎样引发了工业革命,怎样促进了资本主义,又怎样将世界各国领上了全球化的道路。同时在这些看似伟大的事件背后,那些负责种植、加工棉花的奴隶和劳工们,又是怎样被压榨和剥削的。
3.Hidden Figures: The American Dream and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Black Women Mathematicians Who Helped Win the Space Race(《隐藏的人物》)
Margot Lee Shetterly (2016)
美国的太空计划总是吸引眼球,从阿姆斯特朗到费曼,从阿波罗计划到航天飞机,太空总署留下了一个个令万众瞩目的名字。然而除了航天员和一线项目负责人以外,每一艘飞船的升空,其背后都汇集着成千上万默默无闻的人的奋斗,这其中包括了许多少数族裔和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故事少有人知。这本书挖掘了二战以后及美苏争霸期间,为美国太空总署工作的一群“人肉计算机”的人生故事。她们是黑人、是女性,在平权运动之前,她们是社会地位最低下的群体。然而凭借着她们的数学天赋和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她们成为了太空总署的宇航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用铅笔和草稿纸进行着精确计算,确保着宇航员的生命安全。从她们的故事中,我们不仅能读到美苏太空竞赛带给那个年代的疯狂,也能读到这些原本处于社会鄙视链底端的少数族裔,为空间探索、为科技发展、为平权运动做出的无可替代的贡献。
4.The Witches: Salem, 1692(《女巫:萨勒姆,1692》)
Stacy Schiff (2016)
萨勒姆女巫事件是北美历史上的一件影响深远的血腥暴力事件。这本书从细节入手,还原并分析了这件冤案的始末。因为作者特别注重从史料里挖掘出的各种细节,这本书读起来代入感比较强,同时作者也特意地区分了“历史”和“传说”,让我们能对这件重大历史事件有更准确的理解,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未知的恐惧,是如何摧毁理性和道德的。
5.Echoes of Chongqing(《重庆回声》)
Danke Li (2009)
这是一部关于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普通市民生活的纪实文学作品,一本从普通人的视角来全景式回顾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书。作者访问了二十位当时生活在重庆的从事不同工作的普通妇女,帮她们做了口述历史的记录。这里面有关于她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故事,也有关于当时社会、政府和市场状况的调查,还有关于重庆大轰炸的恐怖记忆。
张睿锜(英国利物浦大学考古学)
1.The White Road: A Pilgrimage of Sorts
Edmund de Waal. 2015. Chatto & Windus.
中文译本:《白瓷之路:穿越东西方的朝圣之旅》,梁卿 译,201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瓷器,从制造伊始就成为人们痴迷的源泉。15世纪初,朱棣曾命人建了一座九层琉璃塔(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白瓷贴面。17世纪,路易十四也为瓷器所着迷,在凡尔赛宫为他的情妇蒙特斯庞侯爵夫人建造了瓷器馆。500年来,西方人对瓷器的制造充满了好奇,直到1708年,数学家切恩豪斯和炼金术士博特格才解开了中国的制瓷奥秘。
De Waal在17岁时第一次得到了一块瓷土,从此便沉迷于瓷器的制作,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陶瓷艺术家之一。他的白色瓷器作品,从大容器到小罐子,有简单的中国古代陶瓷风格,也有具有挑战性的现代艺术风格。他的白瓷之路是一条让人痴迷的旅程,带着手工匠人的虔诚和狂热,他到中国景德镇、德国迈森和英国普利茅斯,完成了瓷器的朝圣之旅。
可以说这是一本传记,也可以说这是一本瓷器史书。他并没有给出任何关于瓷器的新认知,而是一个现代瓷人对他职业的传统阐述,但也并不是枯燥的历史书,是关于技巧和艺术的故事,当然也关于政治。他用现在时态进行写作此书,用这种方法直接生动地描述了那些见证瓷器历史的人,不管是数学家和炼金术士的故事,还是独裁者下的幸存者。但他只要白色,不仅是瓷器的白,更是揭露社会文化背后的操作,他在书中透露出对白色痴迷的危险,对追求某种纯粹东西的警告,是对白的一种讽刺,一种另类的含义。
此书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畅销书。你可以把它当做陶瓷书籍、历史读物,也可以就只把它当做你的床头故事。我几乎爱上了这本书的每一个字,推荐给所有爱思考的读者。
2.Silk Road: A New History
Valerie Hansen. 201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中文译本:《丝绸之路新史》,张湛 译,2015,后浪出版公司
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是一种标志,它让人想到在尘土飞扬的沙漠中不断前行的满载丝绸、香料、珠宝的骆驼队,往返在中国和罗马之间。而在这段新历史中,却是不同的。Valerie Hansen探索了从西安到撒马尔罕的7个绿洲,列举了一些非同寻常的考古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这些贸易路线的理解。中国和罗马帝国之间几乎没有直接贸易,中国的主要合作伙伴是现代伊朗的人民;丝绸并不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金属、香料、琉璃等商品和丝绸一样重要……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传播是思想、技术和艺术的交流。
它确是历史书籍,是最新的丝路考古总结。但也可以把它当做是考古故事会,去体会中亚和中国之间错综复杂的迷人故事。推荐给所有读者。
3.Silk Road: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Frankopan Peter. 2015. Bloomsbury Publishing.
此书和《丝绸之路新史》一样,是这几年关于丝路影响最大的畅销书。此书是对世界历史的重新评估,丝绸之路是连接海洋和大陆的网络,是对帝国兴衰的推动力,这条路上传播着货物、思想、宗教、疾病。这是一本令人上瘾的可读性很强的历史书,讲述的是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轶事。《星期日泰晤士报》评价它的内容和它所描述的地理一样广泛,涵盖了希罗多德和萨达姆·侯赛因、汉谟拉比和希特勒,无不展现他严谨的研究、深厚的学术技巧和揭露现实的能力。它会让你开始质疑你之前所对世界的认知。
这是一本600页厚的书,有100页的脚注,这本书赢在了细节。读史的人得到知识,猎奇的人得到故事,推荐给所有的读者。
4.Lost at Sea: the Strange Route of the Lena Shoal Junk
Franck Goddio. 2002. London: Periplus Publishing.
1997年,Lena Shoal沉船在菲律宾巴拉望岛东北被发现,随着船体残骸出水了大量中国、泰国和越南瓷器等,为明中期中国和东南亚的海上贸易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此书是一部沉船发掘和研究报告,也是一部15世纪海上贸易的简史。全书铜版纸印刷、大量的彩色图片和考古绘图资料,不仅提供了全面细致的文物信息,还提供了一种水下考古的方式方法。
虽然此书已出版15年,却是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所有沉船类书目中最赏心悦目的一本,每翻之必赞叹。推荐给考古学、沉船等专业研究者。
5.Sacred Landscapes in Ancient Egypt
Steven Snape. 2017.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对于古埃及人来说,整个自然界都是神圣的,他们不仅把自然界看作是由众神创造的,也将自然界的每个部分看作是神:太阳、天空、尼罗河等,甚至把神作为他们所处城市的缔造者。他们是技艺非凡的建筑师,将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附着在各种神圣的建筑上,包括古墓和寺庙等。
Steven从事古埃及建筑研究多年,成果丰富。此书以拉美西斯二世为焦点,探索了古埃及的神圣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包括自然景观、古墓、寺庙、雕像等。推荐此书的主要原因是,作者翻译并引用了大量古埃及象形文字,使得古埃及人的“声音”能够被听到,这是对古埃及人如何对他们信仰的神灵做出反应给出一种启示和新的探索方式。
推荐此书给埃及学研究者、对埃及文化和神秘事务感兴趣的读者。
庄成恒(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1.姜生:《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科学出版社,2016年
该书是近年汉画研究颇具突破性的一部著作,对于理解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丧葬中鬼神信仰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当前汉画研究及艺术史研究方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首先,在方法上他突破了一般考古学分区、分期、分类型的研究思路,将历史文献、考古学材料、思想史与宗教学视野四者紧密结合,交叉运用,从而揭示出汉画类题材背后所蕴含的同一观念——汉鬼,也即本书主题——作为汉代的精神遗产,是以儒家忠孝与道家升仙观念的完美结合。其次,对于汉画传统题材,如“孔子见老子”、“西王母”、“庖厨”等题材,都作出了全新的解释,并且构建出了他们背后的图象逻辑,尤其在像马王堆帛画的图像逻辑与套棺之间的关联上,更是在回应诸家论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说。第三,作者在有限的汉代文献基础上,通过六朝文献,探求之间的传承性,结合作为视觉材料的汉画,相互印证,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早期道教的精神图景。
2.李伟铭:《传统与变革: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事考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
该书通过近现代美术中的若干个案研究,展开对近现代美术的现代转型与变革背景下的核心问题的讨论,尤其是岭南画派及民国现代派艺术等重要史事的考证,揭示了在美术现代进程中美术与政治、社会、新旧文化的复杂关系。作者考证详实,论断严谨,行文浑厚而缜密,堪称近现代美术研究领域的典范之作。
3.黎志添编著:《道教图像、考古与仪式:宋代道教的演变与特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6年
该书为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宋代道教研究国际研讨会”(2011年9月)论文集,收录与会学者关于宋代道教方面论文13篇,内容涉及图像学、物质文化、墓葬、符箓等多个领域,代表着近年宋代道教研究领域的前沿思考和研究旨趣的新动态。
杜佳峰(北京大学历史系)
1.盐野七生著,田建华、田建国译:《神的代理人》,中信出版社,2017年
2.盐野七生著,赵文莞译:《优雅的冷酷:切萨雷·波吉亚的一生》,中信出版社,2017年
盐野七生是当代日本创作意大利史话的女作家,她曾写作了罗马人的故事和十字军的故事系列丛书,精于将枯燥的原始史料化为优雅的历史故事。两本书都属于“文艺复兴的故事”丛书系列。《神的代理人》讲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四位教皇和一位宗教改革家的故事,他们包括:环游欧洲的人文主义学者型教皇庇护二世;精于阴谋诡计的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好战的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美第奇银行家式教皇利奥十世,以及宁折不屈、虔诚狂热的宗教改革者萨沃纳罗拉。通过他们,读者能够看到一个个秉性鲜明的宗教人物,领略文艺复兴多面的教会。《优雅的冷酷》描绘了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次子切萨雷·波吉亚的事迹,这是一位集弑兄淫妹、背信弃义、军事大师、外交天才于一身的奇人。在当时战乱不休的意大利,波吉亚的崛起始于对别人的阴谋和征战,也终于别人对他的阴谋和背叛。盐野七生在“文艺复兴的故事”丛书中为读者呈现出一副色彩斑斓的文艺复兴人物画。
3.克里斯托弗·达根著,邵嘉骏、沈慧慧译:《剑桥意大利史》,新星出版社,2017年
克里斯托弗·达根(Christopher Duggan)是英国雷丁大学教授,专攻意大利现代史,获得意大利政府颁布的最高荣誉勋章。此书是剑桥大学国别史的第三部,是一部简明但不简单的通史。意大利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自古罗马之后长期分裂,只是一个地理单元。作者写作主线是“意大利建国”问题,所以简略地叙述了古罗马和文艺复兴的兴衰历程,详细地叙述意大利是如何产生现代民族国家思想的?如何实现国家的统一?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困境后,又是如何走上法西斯的邪路?以及战后共和国的发展和新问题。它是一把帮助读者打开意大利史的钥匙。
4.大卫·阿布拉菲亚著,宋伟航译:《伟大的海:地中海世界人文史》,台湾:广场出版,2017年
大卫·阿布拉菲亚(David Abulafia)是剑桥大学教授,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海洋史的专家。此书以宏大叙事的方式讲述了地中海从公元前22000年到公元2010年的历史,也是继年鉴学派布罗代尔《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的地中海世界》后,最重要的研究地中海史的著作。地中海不仅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还是发生欧亚非人类错综复杂活动的场域,不同国家、民族和信仰的人将整个地中海变成了“商业之海”、“战争之海”和“信仰之海”。这本书以长时段的历史视野描绘了整个地中海区域发生的变迁,是一本从海洋史角度去诠释区域文明的佳作。
王楷(复旦历史系)
1.游博清:《经营管理与商业竞争力:1786-1816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元华文创,2017年5月
在详细爬梳大量英文原始档案手稿的基础上,该著从企业运行的角度书写东印度公司在华活动的历史,全面讨论伦敦、广州、印度在十八至十九世纪中西贸易中的紧密关系。材料扎实,论述充分,是一部值得镜鉴的研究著作。
2.徐坚:《名山:作为思想史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科学出版社,2016年
著者将中国早期博物馆的产生、运作放置在不同时期特定的政治、学术思想背景下,呈现了中国博物馆、博物学在早期发展中“多元格局”。其内容纵贯古今,且不落窠臼;读来既颇具兴味,又发人深省。
3.克里斯蒂昂·德拉克鲁瓦、弗朗索瓦·多斯、帕特里克·加西亚著,顾航、吕一民、高毅译:《19-20世纪法国史学思潮》,商务印书馆,2016年
该书对年鉴学派的发展历程提纲挈领,有助于读者从浩如烟海的研究著作中抽身出来,把握其兴起发展的脉搏。
4.苏精:《林则徐看见的世界》,斯福斋,201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著者经过严谨、细密地考证,还原了《澳门新闻纸》的英文原本,并将原文译文对照排印,故该著极具史料价值;同时,根据史料呈现的大量细节,著者力图恢复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实相,对林则徐的翻译团队、译文质量等重要问题上提出颇具启发性的结论,足见功力。
5.马立博著,夏继果译:《现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环境的述说,15-21世纪(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7年9月
本书为全球史研究中经典的通论之作,从全球的、环境的角度重述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的重大主题,如国家建构、工业化、环境变迁等。叙述简明流畅,具有启发性。
新闻推荐
为大西安的建设努力添砖加瓦 ——访碑林区柏树林街道党工委书记赵红星
2017年,大西安加速追赶超越,是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碑林区柏树林街道党工委书记赵红星说,西安从一个小烟头开始,撬动了追赶超越的大格局。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为西安的变化振奋鼓舞,也要为大西安...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