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移动支付时代 拿什么保护你的支付安全?

陕西日报 2017-12-27 06:09 大字

本报记者徐颖

11月15日,家住西安市凤城三路的李渊突然收到一连串银行卡转出款项的短信通知,分三笔共转出4500元。“我都没带卡出门,怎么会有转款发生呢?”李渊急忙致电银行客服,客服说确实有转出款项。李渊左想右想都觉得纳闷,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提醒下他才想起来,可能是因为扫了二维码,导致手机中了病毒,被盗刷了。

“扫一扫”扫来的麻烦

“现在在街头、超市和朋友圈都有扫码送礼品的活动,只需你动动手指,就可以得到礼品。大多数人想也不想就照做了。”省消协投诉部一位工作人员说,“近期我们接到一起消费投诉,咸阳市一位消费者在一个扫二维码赢优惠券的网站上,扫了一下二维码,然后手机中了病毒,把微信钱包里存放的800余元全部‘扫\’掉了。目前因为一些消费者扫了有陷阱的二维码,钱财损失的投诉呈上升趋势。”

11月22日中午,记者在西安市小寨街头随机采访了一些路人,其中的“90后”百分之九十都选择扫码付款。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去年全国移动支付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业务笔数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85.82%和45.59%。

随着扫码支付在移动支付中占比越来越大,这个用黑色线条勾画出的几何图案,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一般市民无法分辨二维码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极容易被不法分子制造的假冒二维码骗取金钱或者个人信息。近期频频出现的共享单车扫码被恶意转账事件、假冒二维码骗取交通违章收费事件、假冒自动售卖机二维码事件等都暴露出这一问题。

个人隐私遭遇泄露危机

在微信、支付宝、银联钱包等人们经常使用的移动支付工具上,会绑定银行卡、身份证,使用一些APP还要填写详细的个人资料,如果不加选择地扫码或者点击链接付款,就可能暴露通讯录、朋友圈名单等信息。

12月3日,西安市民张媛用手机在某外卖APP上点餐,结果发现在一些餐馆名字下面会显示自己的某位朋友点过。在另一款寻找美食的APP上,张媛也发现存在类似问题。“这不等于我去了哪儿、干了什么都公布天下了,完全没有一点儿隐私!”张媛说。

移动支付交易会产生大量使用者资料,加上使用者无意中泄露个人信息,造成了在与移动支付安全相关的诸多领域中,信息泄露成为“重灾区”。在大数据时代,这些海量信息碎片一旦加以提炼和整合就可以变为现成的第一手资料,如果被不法分子盗用,就会给移动支付用户带来麻烦,轻则备受垃圾信息干扰,重则钱财受损。

有一项针对移动支付安全的调查显示:21.7%的用户曾遭遇信息泄露,56.8%的用户对互联网信息安全表示担忧。

支付安全谁来保障?

近年来,钓鱼网站、木马病毒、网络诈骗、隐私泄露等与移动支付安全息息相关的陷阱层出不穷。有调查显示:在国内手机用户遇到的手机安全问题中,支付陷阱问题占比达到88.3%。中国银联发布的移动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去年遭受支付欺诈的用户比例不仅有所上升,受损金额也持续走高。

移动支付的涉及面很广,其链条上有电商平台、手机运营商、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物流企业等。如果哪个环节管控不力,出现纰漏,就会给用户带来风险。

如何在移动支付的便捷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给移动支付上保险?业内人士认为,相关部门必须制定系统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信用体系监管措施,推动企业对个人隐私建立内控机制和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同时,还要加大对密码、安全攻防等技术领域的研究力度,保障移动支付交易和个人隐私安全,让用户使用起来没有后顾之忧。

“尽管加大监管力度可以促使互联网平台加强对消费者个人隐私的保护,但消费者同样需要提升支付安全意识。”省消协副秘书长侯俊宝说,消费者在使用手机支付功能时,如果用手机上绑定的银行卡进行支付,建议此张银行卡内不要存放大数额的资金;建议智能手机用户在手机上安装相应的安全软件,防止二维码病毒的侵入;尽量在一些有保障的场所内使用移动支付,如果发现二维码有修改、涂抹等痕迹,不要进行扫码操作。

新闻推荐

特色项目 西安大唐补习学校 把压力和烦恼交给“心辅班”

西安大唐补习学校在经历数年的尝试与实践后,确立了一种特别的教学班级——心辅班,顾名思义,就是专业的心理辅导课程。大唐补习学校很早就注意到,学习成绩只靠一味灌输与题海战术,除了少数学生有大幅提...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