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西安市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 医联体内共享电子病历

西安晚报 2017-12-15 06:22 大字

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这样的情景令医患双方都非常无奈。昨日,记者从市政府获悉,为进一步优化西安市医疗资源结构布局,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发展,西安市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

明年各区县至少建成

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

《意见》提出,2018年,每个区县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市属三级综合医院各牵头至少建成一个紧密型医联体,所有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整的医联体政策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区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共享,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效提升,为患者提供连续服务,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各区县政府、各三级医院要对现有医联体组成进行统筹规划。医联体的牵头单位应当为三级医院,且必须包含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成员医院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0家。基层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加入医联体,每个医疗机构加入医联体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3个。

原则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不对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命名。医联体成员单位可在保留其原名称的同时,按照医联体组建形式分别加挂“某某医疗集团医院”“某某县医院医共体医院”“某某专科联盟医院”“某某医院远程协作医院”的牌子,但不能以此类名称作为第二名称进行医疗机构执业注册。

各二、三级医疗机构

要建立全科医学科

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面,县级公立医院要积极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到镇,加强中心镇卫生院住院服务能力建设,扶持特色专科发展,引导镇卫生院分类、差异化发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在县域内延伸。在医联体内开展检验检查结果共享互认,向基层推广发展适宜技术,推动技术资源共享。

此外,还要推动医务人员下沉,推行二、三级医院全科医师团队到社区服务制度。各二、三级医疗机构要建立全科医学科,设置全科诊室。全科医学科人员构成分为管理团队和医疗团队,医疗团队负责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每天至少派1~3名专家在基层医疗机构坐诊,人员要固定,每年坐诊时间不少于半年。

医联体牵头医院要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需求,安排医联体内的基层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免费学习培训。医联体内托管的医疗机构,要重点扶持3个以上学科(专科);专科托管的医疗机构,要至少重点扶持1个学科。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优先为

基层上转病人提供预约诊疗服务

加快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统筹医联体内部医疗机构业务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之间互联互通和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及信息共享。探索实行远程医疗收费与支付政策,促进远程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

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向家庭医生提前开放30%以上的专科门诊号源和适当数量的病床,逐步向家庭医生开放大型医疗设备检查号源,优先为基层上转病人提供预约诊疗服务。探索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完善双向转诊机制,基层医疗机构要积极与上级医院沟通协调,畅通预约、转诊渠道。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依从性好的高血压、糖尿病等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签约患者,可开具单次处方4~8周的药物。

2017年12月底前,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必须建立或完善医联体。2018年3月底前,各区县都要制订出台适合本地医联体建设的具体方案,明确医联体建设目标及时间进度,积极稳妥推进落实。

记者康乔娜

新闻推荐

市政府夜查冬防攻坚 行动措施落实情况

本报讯(记者张杨)12月12日18时,西安市启动重污染天气Ⅳ级应急响应。13日晚,市委常委聂仲秋带队对浐灞生态区大气污染防治及重污染天气Ⅳ级应急响应措施落实工作进行了突击夜查。正在建设中的...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