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定居西安的“英国爸爸”—— 我要给孤残孩子一个家

西安日报 2017-12-07 06:20 大字

“英国爸爸”David和妻子及其抚养的孩子们。(受访者供图)

在很多老师和同学们眼中,就职于西安文理学院的DavidBickford是一位普通的英语外教,但在孩子们眼中,51岁的他还是一位“英国爸爸”——来自英国普利茅斯的他自1995年携妻子定居中国,至今已经超过22年。在这22年中,David的家中先后寄养过12位孤残儿童,最短的几个月,最长的近10年。在David看来,残疾儿童和正常孩子一样,应当被重视和疼爱。虽然并非这些孩子的亲生父母,但David和妻子正用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关爱和照顾,帮助他们走出阴影,拥有笑容和未来。

■记者蒋黛

孤残孩子:我有一对英国父母

和大多数出生在60年代的英国人一样,DavidBickford受过良好的教育,热爱80年代的音乐,喜欢孩子。1995年,尚不到30岁的他来到西安一所高校担任英文老师,妻子Susie则在一家慈善机构工作。“Susie的一部分工作,是前往福利机构照顾孤残儿童,他们有些尚在襁褓中就被父母遗弃,在转送救助机构后,需要志愿者进行照顾,直至其被新家庭收养。”David说,2006年,当Susie第一次带着一个8岁的小男孩回家时,他们的生活轨迹从此彻底改变了。

这个左腿有残疾的男孩和David夫妇共同生活了18个月,他们一直悉心照顾,直到他被一个美国家庭收养。此后,David家中先后寄养了12个来自福利机构的孩子,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几年。“他们虽然性别、年龄不同,但都是因为身体缺陷而被父母抛弃。”其中最长的一个,在David家寄住了9年时间。“他叫John,2008年来到我家时才10岁,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和脑积水,手术后行动不便,智力也受到一定影响。我和Susie教会他自己生活,还帮助他完成了小学学业。”David夫妇将John视作亲生儿子,每年夏天都会带着John回英国看望父母,“John的英国爷爷奶奶也很喜欢他,我们一起出游、野炊、开派对,一大家子其乐融融。”不幸的是,由于脊柱问题所带来的肺部感染,John在今年夏天去世,很长一段时间,David和Susie都没能从悲痛中走出来。“我们爱每一个寄养过的孩子,当他们被新的家庭收养时,我们由衷高兴并祝福他们,但John已经过了被收养的法定年龄,我以为他会像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永远和我们一起生活下去。”

残疾孩子也能有精彩人生

“在中国生活20多年,抚养了很多孤残儿童,我和Susie一直希望能自己收养一个孩子,但在咨询后才发现,英国的收养政策在这方面有空白。”David告诉记者,一对夫妇如果住在英国本土,可以通过正常手续在中国领养孤儿,“我回到家乡的政府部门咨询过,像我们这样住在中国的还没有收养先例,当地机构不知道应当如何办手续。”为此,David通过私人关系找到一位当地下议院议员,向他说明情况。“这位朋友非常支持我,并答应通过提交议案推动相关法规完善,连我自己都没想到,这一方法居然最终奏效。”2015年3月,David夫妇终于成功办理收养手续,成为了3岁男孩小虎的养父母。

“小虎的情况和John一样,脊柱裂伴随脑积水,但更严重。由于脊柱裂的位置靠近腰骶部,他的下半身完全瘫痪,丧失了行走能力。”收养小虎后,David和Susie几乎把全部时间都用在了照顾他上。“因为小虎下身瘫痪,没有能力自己上厕所,我们每天要用导尿管帮助他排尿8次,傍晚固定时间排便,仅上厕所这一件事,每天就要花费三四个小时。”在家活动或外出时,大部分时间都由David和Susie抱着小虎,随着他慢慢长大,David又专程回到英国,定做了专用的小型轮椅。“我希望他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多出去走走看看,也希望他能接受正常的教育。”由于小虎没法前往学校,David和一些其他残疾孩子的父母们一起,建了一个家庭课堂,请来老师每周固定时间为孩子们上课,教学内容包括中文、自然、数学等。“小虎虽然只有6岁,但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其他课程也学得很快。”最让David欣慰的是,小虎的性格十分开朗爱笑,身体的残疾完全没有对他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每周我们都会带他去游泳馆两次,小虎特别爱游泳,他只用手臂就几乎能和我游得一样快。”说起这些时,David脸上的自豪和每位炫耀自己孩子的父亲一模一样,“我和Susie告诉他,虽然你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奔跑跳跃,但这并不妨碍你快乐地生活、长大,和健康孩子一样拥有精彩的人生。”

感受大西安的城市温度

“20年前,我刚来中国时,一位朋友对我说过:‘看一座城市的发展程度如何,要看这座城市如何对待残疾人。\’当时我对这句话并不甚在意,但西安这些年的变化,却让我的体会越来越深刻。”David告诉记者,自己初来西安的90年代,这座城市里几乎没有任何方便残疾人的公共设施,但之后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残疾人出行也变得越来越便利。“人行道上增设了盲道,地铁出入口有了轮椅专用电梯,过马路的红绿灯设置了提示音,残疾人卫生间也越来越多。”在David看来,我们还可以为残疾人做更多事情。“例如在公交车上设置无障碍通道和轮椅专席,企业为残疾人提供更多工作岗位等。”David十分期望有一天,像小虎这样的残疾孩子长大后,能够有尊严地工作、生活,甚至结婚生子,不会因为他们的身体缺陷而感到自卑和不便。

在西安生活多年,这座城市最令David感动的,不仅是各类硬件设施的完善,更是西安市民对残疾人的接纳和友好。“我和Susie租住在南郊的一个小区里,有一天,一位邻居突然敲我的家门,在此之前我们从来没有来往过。”David说,开门后,这位邻居伸手递给他一个信封,打开后赫然是一万元现金。“我十分惊讶,问她这是怎么回事,那位女士答道,这些钱是给孩子的。”原来,David家中常有寄养的孩子进出,邻居对他收养孤残儿童的事十分钦佩,于是专程来给孩子送上自己的心意。“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她让我看到了西安人的真诚和热心,这些年有许多好心人给我们提供了帮助,也让我和Susie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

新闻推荐

未 央 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成立

本报讯(通讯员黄建涛)为加强对新生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教育引导,服务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助力未央追赶超越,未央区11月27日成立了未央区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该区统战部负责人表示,成立新生...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