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西咸 坚持柔性治水系统治水全力打造生态建设新格局
“现在西安能去亲水玩水的地方越来越多了,想到哪里玩就到哪里玩儿。”提起西安周边游,市民李女士掩饰不住内心的高兴,特别是新开园的昆明池让她印象深刻。今年以来,西咸新区在治水实践中,深挖水资源优势,加强系统规划和项目建设,扎实开展柔性治水,系统治水,全力打造生态建设新格局。
各项治河治水工程陆续建成
今年,西咸新区不断落实柔性治水、系统治水要求,通过全球招标,编制完成《西咸新区城市水系规划》,规划以渭河为主轴,统筹左右岸,协同上下游,干支流共治,在新区渭河流域建设“九河十湖、蓝脉绿网”城市水系,规划形成9河10湖45水景21湿地,构建河湖塘渠共生水网,塑造山水城田融合之美,将渭河建设为大西安新中心城中河。
按照规划,今年投资30多亿元,实施16项生态治水工程,其中渭河干流安排5项滩区治理工程,分别为:新渭沙湿地、咸阳湖南槽水面景观工程、钓鱼台湿地、沣渭湿地、秦汉渭河湿地。目前5个项目全部开工,明年底建成开放,为大西安新增湿地8800亩,水面2000亩。其中咸阳湖南槽水面景观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80%,明年立坝蓄水,形成水面1800亩;占地3400亩的沣渭湿地已完成工程量的70%,今年底基本建成;秦汉渭河湿地公园亲水平台已完工。
昆明池大西安生态旅游的“新名片”
波光粼粼的湖面、威仪穆穆的群雕、含情脉脉的鹊桥,独具特色的“十景”和“二十六婚”雕塑,吸引了无数人前往游玩。9月28日,斗门水库试验段暨昆明池·七夕公园开园盛典在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举行,10月1日起向市民免费开放。
历史上,昆明池是古长安城重要的蓄水供水工程,汉武帝时期开凿的昆明池是“古代中国第一大人工湖”,如今昆明池恢弘胜景将重现。正在建设中的昆明池暨斗门水库工程是落实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和开展“柔性治水、系统治水”的重大民生工程,是重现八水绕长安盛景、修复大西安生态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总规划面积30.4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0.4平方公里,分为南湖、北湖。项目一期工程昆明池·七夕公园位于斗门水库(昆明池)北岸中部,占地面积2000余亩,其中水域面积707亩。开放后的七夕公园必将成为西咸新区乃至大西安生态旅游的“新名片”,也必将是大西安的“新绿洲”。而斗门水库工程全部建成后,将对西安水治理、涵养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将汉溪湖
打造成健康宜居的湖水生态系统
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去恢复自然界的本来面貌,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终极方式。西咸新区在对太平河进行生态综合治理的过程中,注重水生态系统构建,即通过设计水生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功能群的结构组合,形成完整、健康的清水型生态系统,并在一定时间内对水体生态系统进行结构优化调控,使其功能群落结构完善合理,达到最优净化能力,且长效运行,最终成功构建生态景观别致、水环境健康、宜居的景观湖水生态系统。
该项目(一期)位于太平河渠线,西余铁路以北1.83公里范围内,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河道提升改造(箱涵工程),在其顶部覆土,设置景观及飘带水系,右岸配套建设水生态系统、亲子乐园、健康步道、体育运动设施等。项目右岸水生态构建部分(汉溪湖公园)景观绿化面积4.52万平方米,生态水域面积1.48万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0.91万平方米,包括4个标准网球场、3个标准篮球场、1个7人制足球场和2个儿童活动区。
项目全部建成后,在保证行洪安全的同时,还将在周边地区形成城市水景观和水文化,使水生态、景观和人居环境得到提升,充分展示人水和谐生态文明理念,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
持续发力打造渭河治理2.0升级版本
西咸新区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生态立区,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目前已完成投资25亿元,综合治理渭河38公里,建成沣河、新河入渭口交通桥2座,秦汉新城段荣获联合国“杰出环境治理工程奖”。今年在认真落实中省市决策部署的同时,持续发力渭河治理,打造渭河2.0升级版本。
目前正在实施的渭河滩区综合整治项目,上起渭河陇海铁路桥,下至西咸界,南临渭河大堤。主要以渭河南岸滩地整治为主,河道滩唇防护按照随湾就湾、有滩则护、无滩不造的原则布置,滩地保留原有地形风貌,形成高低变换的台地梯田,通过植草绿化,布置花草灌木、特色田园、农业种植、观赏步道、生态湿地、景观水系、健身设施等进行相互连接,形成人水亲近的都市农业景观。文/宁鹏涛张蕾
新闻推荐
12月1日,永秀智者智库在西安正式启动。永秀智库每期沙龙活动由政府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成,通过民营企业家分享的经验教训,经省上有关部门的决策建议,做好政府的参谋,让西部民营企业少走弯路...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