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西安杨官寨遗址考古再获重大发现—— 西安建城史提前至6000年

西北信息报 2017-11-10 15:49 大字

本报记者 魏建军

11月9日,陕西省文物局发布重大考古发现,考古专家在西安市高陵杨官寨遗址发掘出土随葬陶器的形制特征与墓葬人骨测年所得数据,属国内首次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专家认为最新考古发现成果将西安建城(建都)史提前到距今约6000年前(此前专家认为,西安建城史约为3000余年、建都史约为1100多年)。

“庙底沟文化”首次发现填补研究空白

杨官寨遗址地处泾渭交汇处西北约4公里的泾河北岸一级阶地上,是关中地区仰韶中晚期的一处特大型中心聚落遗址。2015至201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杨官寨遗址聚落环壕外东北部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时,发现一处与聚落环壕同时期的大型墓地取得重要收获。

据考古队领队杨利平介绍,这片墓地位于杨官寨遗址聚落环壕外的东北部,西距东段环壕约530米,总面积在9万平方米左右。目前实际发掘面积约3800平方米,已发现庙底沟时期墓葬339座,墓葬分布的极为密集,初步预测总数在2000座以上,规模空前。

杨利平说:“本次发现的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为我们从宏观上认识杨官寨遗址的聚落布局提供了依据,使得学术界对聚讼已久的庙底沟文化时期聚落形态研究趋于明朗化。首次发现并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庙底沟文化时期的葬制葬俗、人种学、人群血缘关系、聚落形态、社会组织状况等重大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物依据。”

所谓庙底沟文化,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大致是从距今6000年前左右开始出现明显迹象,具体表现为人口规模增加,大型聚落出现,文化高度发达等等。而距今6000至5500年的庙底沟文化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共同体,其分布范围以关中地区为核心,并向周围强势扩张,东达大海,西至甘青地区,北到长城一线,向南已越过长江。

聚族而葬“国家公共墓地”初露端倪

杨利平说:“本次发现的庙底沟文化墓葬规格基本相近,都是小型墓葬,且随葬品非常少,对比早年在杨官寨遗址聚落环壕西门址两侧大量出土成层分布的完整陶器,二者之间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因此推断这批墓葬应该是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时期普通居民的公共墓地。”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墓地内的墓葬分布如此密集,但目前尚未发现有任何一例庙底沟时期的墓葬之间存在有打破关系,且所有墓葬均排列较为整齐,在部分墓葬开口平面的东端或西端发现有圆形的疑似柱洞遗迹,推测有可能为“幡”类墓上建筑遗存,用来标识单个墓葬的位置,证明当时的人们在营建墓葬的过程中曾经过一定的整体规划,类似于后代文献记载的“凡邦中之墓地,万民所葬地”,并可能有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持。

另杨利平介绍,目前他们已与复旦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展合作研究,通过DNA全基因组测序的手段,全面探索墓地中葬人之间存在的血缘关系,并辅以碳十四测年得出的科学数据,对个体进行早晚排序,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史前族群谱系。这也是在相关领域内开展的首次尝试,对于人群血缘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无疑极具启发意义。

西安建城立都的最新佐证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其中最早在西安建都的朝代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西周。

“通过近年来考古人员在杨官寨遗址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基本厘清了该遗址的整体布局结构,在该遗址范围内发现的建造有大型环壕的庙底沟文化聚落、两侧成层摆放大量陶器的西门址、环壕内部疑似堆土迹象、聚落中央的人工水利设施等,加上本次发现的东区大型普通居民公共墓地,无疑勾勒出了一个早期城市的雏形。”杨利平说。

下一步,考古队还要探寻西门址外可能对应的高等级贵族墓地、东区墓地可能对应的东门遗迹和聚落内部中央大道,如果这些推论都能得到证实,那么杨官寨遗址作为庙底沟时期关中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聚落的都邑性质必将展现无疑。如此一来,西安市的建城史、建都史或可提前到庙底沟时期。

新闻推荐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 李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中国贡献”,体现了丰富的“中国智慧”。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