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工人文化宫路在何方?

西北信息报 2017-11-01 12:24 大字

位于纺织城正街的纺织城工人文化宫

位于纺织城正街的纺织城工人文化宫

位于纺织城正街的纺织城工人文化宫

位于纺织城正街的纺织城工人文化宫

本报记者 赵雪 凌旎

作为时代的文化符号和职工的精神家园,工人文化宫曾是一代人学习和休闲娱乐的文化圣地。然而,随着社会资本的介入和体制改革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工人文化宫的生存方式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全额拨款单位过渡为差额拨款,经济收入没了保障后,工人文化宫只得勒紧裤腰带,过上了“以副养文”的日子。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猛烈冲击着风雨飘摇的“老牌”文化阵地。在文化职能日趋薄弱的今天,西安市四家工人文化宫将何去何从?昔日的辉煌能否重现?

现状:出租场地艰难为继

民间流传,纺织城工人文化宫曾经是西安最大的“赌博”据点。站在敞亮气派的门厅前,记者很难想象,这里曾经上演着怎样一番硝烟弥漫的景象。

据西安市纺织城工人文化宫主任李静介绍,该宫职工培训中心两年前曾有6家麻将馆和1个游戏厅,每天将近有1万人聚集于此,“连附近居民院子里也都支着麻将桌”。

如今,原先的游戏厅变成了电影院,麻将馆的场地也改成了职工培训中心。这样的转变看似正本清源,实则是切肤之痛。

“现在说来风轻云淡了,但当时阻力确实不小。”挣钱的门路说断就断,搁谁也不愿轻易妥协。李静说,促使纺织城工人文化宫领导班子下决心清除麻将馆的原因,更是重塑文化宫职能的责任担当,更是想还给附近居民一个文娱之地。

“作为一个母亲,我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天天出入游戏厅。”李主任说,以前游戏厅和麻将馆的存在不知害得多少家庭吵到鸡犬不宁。“丈夫赌钱,媳妇找来在院子里打架干仗的不在少数。”工人文化宫每天轮番上演着虐心场景。

后来,领导班子下决心将其全部清出去之后,工人文化宫在回归公益的途中慢慢重塑一度迷失的文化内涵。据李静介绍,现在纺织城工人文化宫除了经营的电影院和开展的少儿培训收费外,其他诸如成人培训、文艺演出、露天电影、心理咨询、舞会组织,以及26个社团活动的管理和指导等业务皆属于公益性质,活动经费基本来源于出租沿街门面房的收益。

“在西安来说,我们已经算是做得不错了。”李静说,虽然全总从上到下呼吁,要求工人文化宫回归公益,但是仍有不少单位还在生存与本身职能之间面临着两难选择。例如小寨、土门、边家村工人文化宫,无一不是依靠收租维持运转。

目前,西安市有四家工人文化宫,除小寨工人文化宫外,其它三家都是靠出租勉强维持生存。

纺织城工人文化宫相对较好,在保证对公益活动尽量投入的情况下,还可实现收支持平。

而边家村工人文化宫曾经的老三样——“舞会、录像、电影”现在全都没落。回忆起当年的盛况,边家村工人文化宫主任苟林源流露出无法遮掩的骄傲。当时他还是一名电影放映员,《泰坦尼克号》、《白发魔女传》、《少林寺》等影片公映时,800人的影厅场场爆满,顾客到凌晨都不愿意离去。“单位规定每天放3场,放映员多放一场电影就能多挣3毛钱。一个月下来,工资只有50多块钱,补贴就能拿十多块钱。那个时候一碗羊肉泡馍才2毛7啊!”

如今,原本需求萎缩的剧场被改为影厅对社会开放,700座的大影厅却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边家村工人文化宫跟不上高速发展的商业影院的脚步,不仅赚不了钱,有时还要赔钱播放影片。同时,该文化宫共有舞蹈、健身、葫芦丝、书法等团协会十余个,授课老师的费用,慰问敬老院、社区等活动的经费开支也是一笔“天文数字”。

至于土门工人文化宫,可能是四家工人文化宫里生存现状最为困窘的。和其他三个工人文化宫比起来,土门工人文化宫还“保留”着80年代的遗风。乒乓球室的陈旧、墙面上的斑驳霉点无一不在透露着沧桑与窘迫。土门工人文化宫副主任李斌说:“今天刮大风楼面坏了,就赶紧修楼面,明天下雨漏水了,才去整理房顶。2000年后,我们的账上就没有预留了,整个工人文化宫显得与现代城市格格不入。”

在基础设施落后的客观条件下,土门工人文化宫只能靠“价廉”吸引学生。“市场上一般舞蹈学校半学期的学费大约1700元,土门工人文化宫只收1000元”,李斌说:“在同等的教学质量下,因为价低,家长对我们的设施要求也就没那么高了。”

李斌算过一笔账,靠教学挣的钱只够给老师发工资,包不住各个科室的人头费用。即便出租也很难维持运转,该宫的造血能力根本达不到维持生存的底线。

工人文化宫是职工的学校和乐园,它的本职就应是发挥文化作用。但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和改革的推进,受各种因素制约,工人文化宫没有跟上市场快速发展的步伐。同时,由于不具备可持续规划承载力,习惯于“等、靠、要”,工人文化宫的自主经营渠道少得可怜,把落后原因更多归结为机制体制落后的工人文化宫似乎忽略了这一点。

困境:不能饿着肚子搞文化

“总不能饿着肚子搞文化!”小寨工人文化宫负责人周健认为,该挣的钱还得挣。“不然我们连职工的基本生存问题都无法解决,何谈公益投入?”

在西安的四家工人文化宫中,小寨工人文化宫经济效益排在前列。这其中当然有地处小寨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商圈的客观原因。

据了解,小寨原工人文化宫坐落现在金莎国际的位置,于1958年投建,2004年开始引入社会资本后慢慢趋于职能转变。2009年开建金莎国际大楼后原貌彻底改变。

金莎国际2014年7月建成投运,工人文化宫获得三分之一(12000平方米)产权,其余归开发商。而在仅有的12000平米里面,工人文化宫自己留用的部分不到4000平方米,1—6层基本是商业开发。

鉴于场地有限,周健提出,“要走出围墙搞文化。”他认为,处在小寨这样的商业圈子,工人文化宫的发展得适应大都市的潮流氛围。

“原场地在1958年建设的时候全采用木梁结构,时间长了一方面不安全,另外也存在设备陈旧的缺点。”周健说,过去工人文化宫发展最好的时候,连爆米花摊位都有人争抢。但是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加上其他资本的介入,工人文化宫渐渐失去原有优势。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工会对工人文化宫停止财政拨款后,被“断奶”的文化宫只得大搞“吃饭经济”,大家各寻出路。

“过去工人文化宫是小寨的一张‘名片\’,谁来了都得来参观一下。”为了使这个招牌不至于模糊,引进社会资本后小寨工人文化宫开始寻求别的出路。“没品牌就没有生命力!”

通过一番探索,小寨工人文化宫决心把影视做成品牌。“我们从2008年开始做电影,2012年开拍微电影,2013—2015年就连续获全国微电影奖项。”周健说:“现在的工人文化宫依然是小寨的一张名片。”只不过,这张‘名片\’经常被吐糟让人找不着门脸。

面对争议,周健坦言,如果不出租场地,不搞商业开发,职工的生存需求都保证不了,何谈公益投入。他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文化宫不能坐以待毙,眼巴巴等钱来。我们要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项目,把微影视的品牌建设的更专业,从而反哺核心公益事业的发展。”

据他介绍,现在小寨工人文化宫市值为3.2亿,是过去的近46倍。年收入达1000多万是过去两倍多。

“但工人文化宫始终是社会服务机构,我们的本职工作还是要服务大众。”周健说,现在工人文化宫每年都会拿出100万左右投入公益事业。

对于如何在公益与商业之间寻找平衡点,周健表示:“两手都要硬,没有造血功能根本就没法存活。”

“既然要求工人文化宫做公益就不要让我们为饭碗发愁,卡着脖子做公益明显是矛盾的。”边家村工人文化宫副主任修亚莉说。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本级预算,安排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资金。

表面来看,工人文化宫属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但目前西安市的工人文化宫实际上全部是“自收自支”,于是工人文化宫出现了求生存与做公益相互掣肘的现象,步履维艰。

“从更深层面来看,工人文化宫应该是工会宣传的前哨阵地,现在却成为了挂在马车上的一个配件。”土门工人文化宫一位工作人员直言,当年西安市设立8个工人文化宫,是希望把文化辐射到各区的各个层面上,兼顾到每个区域的文化发展需求。可是,最后却成了各自为营,距离工会越来越远,工人文化宫成了工会的“自留地”。

呼吁:正确引导积极转型

工人文化宫既是文化职能机构,又按企业性质来收税。“我们不搞商业营运根本就不行。”据说当初金莎国际大楼建好还没开始营业,税务局的单子已经来了。

“我们做的是文化部门的事,却没享受到文化单位的待遇。”周健呼吁税收改革,他坦言:“税收如果是不可避免,那也应该只收取出租部分,为职工服务的场地不应收税。”

“不过希望归希望,我们说了不算。对于我们来说,工人文化宫只能执行义务,没有决策权力。人、财、物,没有一个是我们可以作主的。”

纺织城工人文化宫副主任李昭辉告诉记者,文化宫用人机制极不灵活。“职工也是工会统一考试录用,往往是我们需要的人进不来,招来的人却又用不上。”这样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财力上的资源浪费,对于真正需要投入的地方却又没有补助。据他介绍,纺织城工人文化宫的演出活动频次比较多,所有重大节日都有活动演出,每月至少保证要有1次大活动,每周进社区至少1次,最紧张的时候一周5次演出。“职工特别累,但是我们还不能对他们补贴。”

更让人担忧的是,随着工人文化宫具体文化职能的衰落,中青年工会职工对其的概念越来越淡漠,不再将文化宫列入休闲去处的选项当中。消费市场正在抛弃工人文化宫,改革迫在眉睫。

为了工人文化宫的长远发展,多位负责人表示希望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适当调整用人机制。对于文化宫的发展,工会应该合理引导积极转型,而不是过分地“恪守本分”。

专家:文化宫发展不应舍本逐末

“出租门面房也好,搞商业活动也罢,都只不过是工人文化宫发展和维持运转的手段,文化示范和引领作用才是文化宫的根本职能。如果只顾追逐利益而不考虑社会效益,那么工人文化宫的存在也只是徒有虚名而已。”相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工人文化宫作为文化符号和精神家园,不应该忘掉本分和职责。

在其看来,工人文化宫之所以没落至此,工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工人文化宫每年都要给工会上交管理费用,但是工会具体是如何管理和领导的呢?”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在多元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昔日的“文化圣地”文化宫却成了吐槽的对象。经济收入不稳定、发展不均衡,大部分工人文化宫都在靠收房租维持“生计”,很多文化功能逐渐弱化,甚至丧失。

西安市小寨工人文化宫现在年收入1200多万元,其中上缴市总工会600万元,纳税200万元,职工人员经费300万元,剩下只有100多万元用于公益活动,占比不足十分之一。怪不得有人调侃,工人文化宫首要任务是赚钱养工会,其次才是搞文化做公益。

西安市总工会副主席冯增权认为,工人文化宫要想寻求长足发展,应该坚持公益性和群众性方向,不仅文件上提倡,行动上更要给予支持。工会方面考核评价一个工人文化宫,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不能以赚钱多少评优劣。

其次是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使工人文化宫真正成为以文化公益为导向的群团组织,要改革用人机制,打破现有的“大锅饭”,建立专业经营人才引用机制,把人员效能充分发挥出来。另外要统筹利用各方力量,不断扩大工人文化宫公益资金投入。工人文化宫的人、财、物应主要面向文化公益,政府、工会应加以支持。比如,用于公益支出的经费,政府可通过免除工人文化宫产业税收的办法进行支持。工人文化宫每年税收上交上百万元,用于公益的钱却非常少,免除税收可大幅提高公益支出。同时工会组织不再把工人文化宫做成经营项目,来自工人文化宫的收入都用于自身发展。

不过,他表示,最主要还是创新文化公益方式。计划经济时代,工人文化宫为群众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吹拉弹唱、跳舞照相”,到上世纪90年代变成了“舞会、录像、电影”,本世纪初增加了网吧。如今,随着新媒体、新娱乐方式的出现,工人文化宫传统的服务内容面临巨大挑战,有些服务已经没有市场,文化公益也应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闻推荐

活动看板 眯缝眼 三角眼 八字眼 大小眼都是眼皮下垂惹的祸 华商报一直播平台带你揭秘眼皮松弛矫正术

华商报讯(记者王蓓)下垂的上眼皮会令人看起来无精打采的,随着年纪的增长,很多原本明亮有神的双眼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眯缝眼、三角眼、八字眼、大小眼……有的由于上眼皮过于松弛,遮挡住部分眼睑,进而影...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