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创新人才名利双收 ——“陕九条”出台一周年催生各项人才改革措施

陕西日报 2017-10-31 06:20 大字

本报记者 张梅

陕西拥有百余所高校,千余家科研单位,61位两院院士,近200位“千人计划”专家,近30万名科技活动人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要在最大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激发这些科技创新人才的内生动力。

2016年9月,《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即“陕九条”颁布实施。“陕九条”出台后,行政管理部门、在陕高校、科研院所对深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各种探索。

A 打破束缚,让人才实至名归

“以前由于名额限制,我们的科技人员评职称都必须排队;也因为职称限制,导致一些实际水平很高的科技人员无法担任课题带头人,严重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西北有色院副总工程师赵永庆介绍,该院职工60%以上都是专业技术、技能人员,职称和技能评审需求多。然而,研究所没有高级职称和技能鉴定权,参加全国有色金属行业统一评审获得的正高级职称得不到省人社部门的认可。“这些不仅制约了有色院科研项目的申报,还影响到高端人才的数量和对外竞争力。”

西安光机所也面临类似的问题。近年来,西安光机所引进高端人才,打造光电子产业集群发展高地。但是,作为新兴产业,该领域的人才技能评定几乎空白,引进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很难按照现行的评审程序进行职称评审。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首先要打破束缚人才的条条框框。试行人才分类评价制度改革,对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科研人员进行分类评价,完善科技人才职称评价标准和方式迫在眉睫。

为此,西北有色院和西安光机所同时成为西安市首批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单位,进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政策实施后,省级部门将职称评定及高技能人才技能鉴定权授权给西北有色院、西安光机所进行试点。在高级职称评审方面,通过定期组织评审,缩短了评审工作周期,及时遴选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成长成才。2016年,西北有色院评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名,高级工程师80名,工程师100名。西安光机所也在光电子领域增加了一批高级工程师,对于光电子产业的聚集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获得自行评定本单位工程类高级职称的资格,不仅鼓舞了科技人员的士气,也为我们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赵永庆高兴地说。他介绍,人才自主评定后,高端人才和技术人才快速被肯定和认可,产业化企业的一批高端工程技术类人才得到认定,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将在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不断深化。

B 松开“紧箍咒”,让人才富起来

2017年初,西安交通大学郭烈锦教授团队的“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系列技术”产业化项目落地西安。3家市场化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技术产业化投资公司推动该技术产业化。通过协议定价,学校将技术成果知识产权及相关技术作价1.5亿元转让给产业化投资公司。

“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系列技术”产业化是“陕九条”出台后,创新主体自主处置科研成果,积极推动成果转化的一个范例。

随着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外部政策环境不断改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也日趋活跃。然而,在实践中,政府部门对成果使用、处置事项的审批,成果价值评估的非市场化,成果处置收益上缴国库,人员奖励支出挤占工资总额基数等问题,制约了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在“陕九条”和一系列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推动下,高校院所集中的西安市,掀起了一场把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给创新主体的“三权下放”改革。

2016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出台,明确提出“对于科技成果许可与转让所得收益或作价入股所得股份,80%归技术完成人持有,20%归学校持有”。同时,西安交大引入资本投资,把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下放,科研人员奖励、报酬比例大幅度提高,彻底改变了过去“教授拿不走股权、学校干不成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得不到科技型企业”的局面。目前,已有若干科技成果申请转化。预计到今年年底,依托这些科技成果可以孵化30家以上高科技企业。

“科研团队无法获得成果的处置权和使用权,缺乏对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等原因导致大量国家投入的科研成果在完成课题和验收后,并没有进行转移转化,不能为实体经济发挥支撑服务。通过权属改革,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以前重科研、轻产业,科技成果束之高阁的情况大大改善。”西安交大科研院副处长王文介绍。

“三权下放”松开了制约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紧箍咒”。各种激励措施的落实,使得科技人员合理合法富裕起来,大大调动了创新的积极性。9月29日,《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修订)》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将于2018年2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明确规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权益分配和激励机制,给科研人员吃了“定心丸”,将进一步释放陕西省科教资源潜力。

C 面向未来,筑巢引凤

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是“西安人才新政23条”出台后引进的首位高端人才。

今年5月8日,西安市出台23条人才新政策,面向全球“招贤纳士”。这23条人才新政策包括全面放开降低落户条件、预计5年内投入38亿元引才育才100万名等为人才松绑、服务、激励等诸多措施。

今年上半年,陕西省18所高校组团赴美招聘。赴美人才招聘团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18所高校,提供近千个工作岗位,招聘对象以博士为主,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为了吸引人才,有的高校提出为专家提供230平方米住房和不低于30万元人民币的安家费。

与此同时,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陕西省选择若干高校、军工科研院所,试点建立军民人才双向流动、院校“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研究生两个“人才池”。

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要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先机,就必须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其中,拥有一批掌握海内外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高端人才是关键。说起创新驱动,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有色院名誉院长周廉认为,面向未来布局,筑巢引凤,吸引一批高端人才十分重要。“陕西要在未来发展中抢占先机,就要进一步完善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的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周廉表示,“如何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组建创新团队是需要好好探讨的课题。如果陕西能引进一批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人才,就会取得快速的发展。引进人才,花再多钱都值得!”

新闻推荐

地铁站咋起名? 您来说说看 西安地铁邀请您参与车站命名

地铁站的站名应该突出历史文化,还是周边标志性建筑?10月30日,记者从市地铁办获悉,后续西安将新开建及开通数条地铁线路,西安地铁特邀请市民参与地铁站命名的取名原则大讨论。据了解,地铁站名作...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