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集体脱贫 共赴小康 致富带头人杨学红的扶贫之路

西北信息报 2017-10-17 09:44 大字

杨学红在果园察看果子长势

本报记者赵雪 查正亮

谈到帮扶贫困户的初衷,杨学红表示,这一切都只是因为“我也是泥土里爬出来的。”

也正因为如此,爱人杨梅更是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瞎折腾”。

“当时想着好不容易挣了点钱,能把咱自己的日子过好起来,又要跑去揽些不相干的事做啥?”杨梅说,前几年她确实不明白丈夫的所作所为究竟目的何在。直到她看见那些经杨学红一手扶持起来的乡亲邻里,她才体会到了丈夫的良苦用心。

反哺乡邻 不遗余力帮助贫困户

今年75岁的丁西京老人也算是杨学红扶贫事业的一大受益人。丁大叔有三个孩子,现今两个闺女都已经出嫁,自己和47的儿子相依为命。儿子的身体不好,家务劳作的事基本落在了丁大叔一个人的身上。家里没有别的收入来源,每年靠种5亩多庄稼地过活,连基本的生活开支也维持不了。

“别说吃肉了,以前我连豆腐也不敢常买。”丁大叔的生活标准是“饿不着就行!”2016年,在杨学红的帮助下,丁大叔开始种植甜瓜,仅仅一年时间,就挣得一万多元钱。

“瓜种和瓜架子都是红帮我买的,如果没有红的帮忙,我这日子过得可够恓惶!”一边对记者说着,丁叔一边把头转向了杨学红:“现在有钱勒,今年的瓜种我可以自己买了。”

尽管杨学红说仍然可以给丁叔提供瓜种,但是丁叔坚持自己有能力购买农资。丁叔说,去年的甜瓜卖了1万3000多元。除了正常的开支,还能存下四五千元。今年准备再种一棚,攒下点钱身体不行了有得用。“瓜种很贵,都是按颗算的,一季瓜种得要五六百元,我今年就不能再让红给我掏这份钱了,他的负担也很重。”

没想到,丁叔的这份体贴倒让杨学红产生了更多的揪心。走出丁家的大门,杨学红向记者坦言:“这些年帮扶的这些贫困户,眼看大多数人的日子一步步过好起来倒是挺欣慰,但是像我叔这种情况的我到目前确实还没有想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杨学红说,年轻人只要努力,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起来。但是像丁叔这样上了年纪的人,他们总有干不动的一天,到时候,一家人的生活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

他计划投建一个贫困户园区,希望通过入股的方式,让那些像丁叔家一样没有劳力,也缺乏资金的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进来,这样他们可以通过获得基本租金和年终分红来维持长久生计。“但是,这边的贫困户太分散了,土地不集中办起来极其困难,而且这个园区基础的水电设施建设大概需要投入150万元左右,目前这个资金的来源仍有困难。”

初尝创业失败 切身体会为民不易

45岁的杨学红现在已是阎良地区远近闻名的“冬枣王”,但是在初尝成功之前,杨学红也曾经历过创业的失败的辛酸与不易,所以在自己条件好了之后,他才更愿意不遗余力帮扶乡邻。

据了解,杨学红本是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沟王村村民,1997年开始种植冬枣,现任西安市阎良区阎诚脆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脆枣专业技术协会会长,也称得上是枣树种植土专家或是科技致富带头人,还曾获得“西安市最美基层党员”称号,但是他更愿意将自己称作高级职业农民。

“我本来就是这个地方土生土长的农民”杨学红说,1996年,村里为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集体种植枣树,但是由于技术的缺失和销售渠道的匮乏,导致大枣品质较差,每年的成品果实有大量滞销。

在连续坚持了几年后,95%的枣农选择了放弃,碗口粗的枣树被一个一个连根拔起,万亩枣园顷刻间烟消云散。而就在这一片砍树浪潮之中,杨学红和妻子坚持把自家的5亩枣树保留下来。在大家质疑的目光中,这个年轻人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发展之路。

在传统的种植过程中,枣树露天种植容易产生见雨裂果的劣势和产量较低的特点,杨学红针对这个问题开始努力钻研,顶住压力在当地兴建了第一个温室大棚,在大棚里种植枣树。由于经验的缺失和技术的不足,在刚开始的大棚种植过程中,因为通风不畅导致一半的枣树被活活“烧”死。

正当杨学红一筹莫展的时候,另一个大棚里的枣树给他带去了希望,等到冬枣成熟的时候,不仅各个果形周正、皮薄脆甜,而且在当时亩产3000元的大背景下,他的这些冬枣亩产达到30000元的程度。也正是这来之不易的成功更加坚定了杨学红投身冬枣种植产业的信心。

经过20年不断研究、摸索、和实践,杨学红总结出一套设施栽培枣树的成熟经验及新技术,使冬枣的经济效益由原来的露地每亩7到8千元,提高到温室每亩可以卖到7到8万元,使合作社社员年人均收入高出当地农民30%。

每年的8月-11月是冬枣大量上市的时期,作为冬枣种植领域的“领头羊”,杨学红总是提前跑市场跑销路联系客户,把客商引入社员地头。同时又和各大电商平台及超市合作,解决冬枣的销售问题,确保了社员的利益。大家都说:“有学红在,啥都不怕!”社员在心理上十分信任和依赖杨学红。

作为合作社的当家人,杨学红始终把社员的利益放在首位。今年,他带领社员们在合作社内建成了阎良区第一座果蔬深加工厂,这一工厂的建成,避免了冬枣的滞销现象,预示着以后社员们再也不用担心冬枣的销售问题了,从根本上解决了社员的后顾之忧。同时因工厂的建成,合作社又解决了当地35人剩余劳动力的工作问题,这35人中以贫困户和残疾人优先。

福利共享 扶贫不落一人

在前进致富的道路上,杨学红无论走得多远都不忘那些贫困的乡亲们。从2015年至今,他一直致力于扶贫工作,并将这项工作贯穿于始终。

仅2016年,杨学红就投入了10.43万元,共帮扶11户贫困户。“有少部分是直接‘输血\’”,但大多数是为他们提供生产资料。短短一年时间,在接受帮扶的11户家庭中,除了剩余2户,其他都已脱贫。

在接受过杨学红帮扶的人中,变化最大的可能要数王红雷了。据介绍,杨学红本村村民王红雷自己患有小儿麻痹症,2015年媳妇意外去世之后,自家种植的蔬菜滞销,一时间养家糊口成了问题。

2016年杨学红花费4800元帮忙卖掉8亩滞销蔬菜,并为其发放了5亩大棚钢架,共计2.5万元。同时动员社会力量,从2015年至今还为之争取到社会资金2万元。经过两年扶持,王红雷现在年收入已经达到8万以上。

今年,杨学红为11个贫困户家庭成员及合作社职工参保小额意外保险。他说,农民没有参保意识,另外就是他们太心疼钱,一般舍不得自己掏钱买保险。“但是他们本身条件不好,万一有个啥事基本就是倾家荡产。”

为此,杨学红今年在给社员参保时,为贫困户也办理了小额意外险。他说这样做是为了以防万一,如果有了不测,希望能把他们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既然咱自己有能力了,为什么不去帮他们一把,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呢?”杨学红说,因为自己也是农民出生,因为自己也曾历经贫苦,所以,他更能够体会老百姓的不容易。在今后的路上,他还会继续为大家想办法、谋出路,争取带领乡邻集体脱贫、共赴小康。

新闻推荐

游客丢手包 民警监控追踪找回

山西游客曹女士和朋友逛回民街时,不慎将手包遗失。民警通过监控追踪到了捡拾者,成功追回手包。10月15日下午,从太原来西安旅游的曹女士一脸焦急地向北院门派出所求助,称当日下午3时和朋友在逛回民街...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