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实事看灞桥”系列(一) 灞桥区:实事办好 为民服务“放大招”

华商报 2021-10-15 01:52 大字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从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从人居环境的提升到文化生活的丰富,从稳就业促民生到守护群众平安……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实,汇聚成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今日起刊发“办实事看灞桥”,聚焦区域发展、着眼群众生活,敬请关注!

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医疗服务更加完善、办理各类事项也顺畅便利了……今年以来,西安市灞桥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持续推进办群众满意的教育、不断完善医疗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办好教育“出实招”7所学校崭新亮相

今年九月,灞桥区新建成投用的西安市东城第二学校引进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团队———上海冯恩洪教育专家团队,在全市开创了引进全国知名专家办学的先河。同时,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成功创建为“省级示范高中”,东城第二学校、新建小学、庆华中学、市62中学、三幼、四幼、五幼、九幼、十幼等一批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扩大了全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在工作中,灞桥区打出“学位供给、优质壮大、铁军建设、课后服务”组合拳,2021年新建、改扩建学校9所,增加学位5050个,全面启动了2022年6所学校的新建、改扩建项目;新招聘教师240人,培训教师18218人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组建“名师+”研修共同体区级61个、校级131个,“名校长+”领航研修共同体12个,开展研修活动提升了校园长综合管理水平和教师业务能力;大力实施14所“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持续推进“名校+”工程,辐射带动了新建、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全区59所学校按照“一校一案”要求,制定了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课后服务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

群众办事“出新招”服务优质更便捷

王师傅在灞桥区经营火锅店,在进行食品经营许可核查的时候他惊喜地发现,他只需添加一个名为“小桥”的官方微信号,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即可完成核查,这比之前的现场核查方便快捷了许多。这个“小桥”是灞桥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踏勘中心开通的官方微信号。为了提高审批业务办理效率,灞桥区行政审批局创新远程视频踏勘,通过微信连线完成“不见面审批”。“小桥”会通过微信将现场核查需要整改的内容进行一次性告知,群众只需把整改后的照片发送到后台,即可完成远程踏勘,以前约5—8个工作日的办理周期,现在1个工作日就能完成。

“小桥”只是灞桥区为群众提供高效办事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灞桥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打造“快易办”品牌,设立“办不成事”窗口,帮助群众解决疑难杂症;形成企业开办、二手房交易等十个“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套餐;与未央区、蓝田县等8个区县实现170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区通办”,与汉中市洋县、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部分事项实现“跨区域通办”;在全省范围内创新成立审前服务中心,通过预约服务、审前辅导、帮办代办等方式,全面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效能;创新速办机制,对公共卫生、出版物经营等30项高频常办的低风险事项进行集中办理优化审批流程,办理时限由承诺的1至5个工作日平均压缩至30分钟,实现企业群众办事“即来即办、立等可取”。

医疗服务“出好招”硬件软件双提升

灞桥区某企业职工张先生因患有神经胶质瘤住院治疗,累计花费28万元。考虑到患者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灞桥区医疗保障局在报销中安排专人加班加点完成资料审核,压缩经办时限,最终在3天内完成拨款,解决了张先生的燃眉之急。

灞桥区聚焦服务“便捷化”“高效化”“精准化”,不断优化经办服务流程,打通医保服务“最后一公里”。张先生便是灞桥区创新零星报销审核模式的受益者。据了解,零星报销审核模式改月度审核模式为日审核模式,拨款周期调整为3天;如遇特殊情况,可经“绿色通道”进行特殊办结,当天完成所有报销流程,次日可报销到账。

软件服务提升,医疗硬件也在不断改善。灞桥区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成紧密型医联体2个,建成城市医疗集团1个,2个区级医疗机构与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县域医共体,覆盖范围达70%;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区中医医院、区疾控中心、十里铺骨科医院迁建工作稳步推进;开展大型义诊活动,13家医疗单位派出专家及业务骨干126人深入基层为群众免费诊疗。同时,大力开展漠视和侵害群众利益专项整治活动和无证行医情况摸底和专项整治工作,全力保障群众医疗权益。

新闻推荐

蓝田举行“交房即交证”颁发仪式

本报讯(记者杨娜)9月17日,蓝田县在中远·白鹿汀洲项目举行了蓝田县首家“交房即交证”颁证仪式。现场,50多名业主拿到新...

蓝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蓝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