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渭南名片

渭南日报 2021-09-03 00:56 大字

王茹辛

渭南的名片是:“华夏之根、文化之源、山河圣地、人文渭南”,许多人不知作何来解。其实,这里所说的渭南包括渭南市行政区域及比邻区。

从历史上看,重庆发现的距今约214万年的“巫山人”,是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与东非早更新世能人处于同一进化水平。在与渭南相邻的蓝田县公王岭发现的“蓝田人”距今约115—70万年,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中科院黄万波研究员不仅是“巫山人”的发现者,也是“蓝田人”的发现者,他通过地质演化及古生物物种分析,认为“蓝田人”是“巫山人”的后裔。后来,由于受地理环境、气候、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在与自然抗争中“蓝田人”开始由山地走向平川,他们沿渭南的湭河、渭南与临潼连接的零河、西安的灞河等水系傍水而居,向外迁移,沿河留下众多的遗迹。在蓝田的中更新世地层里,发现的石器及其制造技术,在山西丁村遗址、西侯度文化和河南三门峡市等地点也有发现,地理上均位于汾渭谷地及其邻近地区。这些星罗棋布的史前文明遗址,与“蓝田人”构成了一条古人类由山及塬,由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的原始农业演进的完整证据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关中是中华大地文明的摇篮,而关中东部的渭南便是其核心区域。

蓝田、临潼和渭南相邻,曾属渭南地区。在今蓝田华胥镇附近,发现旧石器遗址几十处之多,新石器人类遗址多处,证明华胥镇一直是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是人类生息繁衍的摇篮,也证明曾经的华胥之国的确存在过,核心范围在华胥镇及骊山一带。华胥氏是上古时期母系氏族部落一位杰出的女首领,“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表明她生活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雷泽中的“大人”公认是雷神(即龙神),其声龙音,其形即龙形的闪电。因此,伏羲、女娲便是龙种,这是“龙的传人”传说的最早源头,汉代石画像也以“龙身而人面”来描绘伏羲和女娲。古籍文献中,华胥氏是伏羲、女娲之母,伏羲、女娲的兄妹婚避免了亲代婚配,较乱婚有了质的进步,也是人类由蒙昧向文明迈进的一大步,汉代石画像就以他们人面龙身的交尾表示兄妹婚配。春秋战国时,人们就在骊山设坛祭祀初祖,建人种庙,因此名不雅改称人祖庙。骊山磨盘沟里两块紧密结合的石磨盘便是他们兄妹婚传说的信物。

传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源头。茅盾先生在1928年发表的《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一文中说:“伏羲是中国可靠古籍所载的一个最早的皇帝。据《易系辞》一文的‘古者庖羲氏(即伏羲,作者注)王天下也’这一段文字而观,伏羲显然是中华民族的一位始祖。”顾实先生在《华夏考源》一文中,从文字训诂角度认为“胥、雅、疋、夏等古字相通,华夏就是华胥。因此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华胥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也就是华胥文化了。”可见,华胥氏是华夏子孙繁衍之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其陵墓就位于蓝田县华胥镇。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讲,“我国民族旧居雍梁二州之地(渭南属雍州,作者注),东南华阴,东北华阳,就华山以定限,国以华名就是因华山而得。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章太炎认为中华之“华”源于渭南市境内的华山,还有很多学者认为“夏”源于渭南辖区的韩城(古夏阳)。这样看来,无论“华”是源于华胥抑或是源于华山,无论“夏”是源于华胥抑或是源于夏阳,都和渭南有着极深的渊源。因此,渭南就是“华夏之根”,是华夏族类的源头。

华胥氏在华胥之渚日益发展壮大,需要扩大生存空间。于是,其裔族或裔支族部落有的留居,有的沿秦岭、逆渭河西达甘肃、青海,有的向北达东北一带,有的向南进入四川云贵,有的向东发展进入山东、闽浙,逐渐形成新的“聚落”。先祖的脚步循河迁徙,由山地走向平原,由关中走向中原,也一步步由混沌走向文明。因此,华胥氏是华夏文明“序言”的编撰者,开启了中华文明的破晓时分。这一时期,国内主要河流区域内遍布旧石器或新石器遗存,均与华胥后裔的迁徙或文化传播有一定关系。因此,比邻华胥文化发源地的渭南就成了华胥文化传播的桥头堡,成为中华的“文化之源”。

传说夏后氏的大禹治水时在韩城夏禹口劈开大山,黄河从此摆脱了大山的羁绊,顺流南下进入渭南境内。福地天择,渭南屹立着华夏父亲山——华山,“山”“河”便相遇于渭南。“山河圣地”里,“父亲”的巨手揽住了“母亲”的纤腰,演绎出灿烂的中华文化。

黄河在渭南境内又为大山阻拦,灾害连年,于是巨灵神左手托华山,右足蹬中条山,一声巨响给黄河开辟出一条入海河道,拯救了万民。于是黄河从华山脚下的潼关直接东拐,一路向东,奔向大海。华山仙掌就是巨灵托华山时留下的手迹,中条山脉的首阳山根还留有巨灵神开山时的脚印。在华山北峰、苍龙岭一带东望是华山著名景观“仙人仰卧”,即是开山导河功成后、仰卧入睡化为山峰的巨灵神。

女娲看到“山河圣地”土地肥沃、风光秀丽,唯无生机,于是就地取材,以黄河滩的黄泥为材料仿照自己的模样抟土造人,建立婚姻制度使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炼五色石补天漏,战胜洪灾。女娲终生劳累,耗尽最后一丝力气累死在潼关的黄河滩上。女娲风姓,其陵为风陵。闻名全国的风陵渡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西南端,这里是黄河东转的拐角,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西省渭南市为邻,是晋、豫、秦三省的交通要塞,是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可见,女娲从出生到婚育、再到死亡在渭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传说链。

文明一旦开启,便以加速度的形式向四周扩展,一刻也不会停歇。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教育部颁布的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中写道,“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传说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炎帝、黄帝、蚩尤“三祖”经过华北地区的阪泉之战、涿鹿之战,“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渭南成为炎黄联盟东扩北突南下的策源地。

黄帝时,为了弄清太阳对农作物的影响,夸父拿着一根桃木棍儿从东至西测量日影以定四季,再从黄河和渭河涨水的痕迹上标出最高洪水的水位,于是就开始逐日。夸父逐日口渴时喝干了黄河、渭水,在准备往北边的大泽去喝水时渴死途中。他的手杖化作桃林,留下了著名的关隘——桃林塞(今渭南潼关)。夸父逐日的壮举成为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的精神写照。

伏羲一画开天,结束了“结绳刻木”的愚昧,但阴阳两爻言物表义毕竟有限。黄帝时,渭南白水县的仓颉身为史官,他参透天地机理,创造鸟迹书,成为中华字祖,是草创中华文化的开始。全国各地考古发现的陶器上刻画的符号应该是中华文字的雏形。1986年西安斗门发现的甲骨文,字体结构布局严谨,与殷墟甲骨文字体接近。可见,从伏羲画卦到仰韶文化的陶器符号,从仓颉造字到夏代甲骨文,都和渭南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华文明的肇始与传播无一不与渭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渭南的合阳是夏商之际“中华第一贤相”伊尹的故里,是《诗经》发源地,是儒家的“河西学派”诞生地。

综上,渭南是“华夏之根”言之有据,“文化之源”言之有理,“山河圣地”有迹可循,“人文渭南”承古继今,赓续文明,助力周秦汉唐的繁盛,脉续洋洋五千年中华文明。

新闻推荐

蓝田县焦岱镇中心学校 开展红色主题教育

本报讯(记者赵福生)6月6日,蓝田县焦岱镇中心学校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干部30余人走进铜川照金红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精神洗...

蓝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蓝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