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王会族的花椒“致富经”

陕西农村报 2020-10-26 00:33 大字

扫码观看视频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深秋时节,蓝田县普化镇李家沟村越来越冷了。

10月10日清晨,刚刚下过一场小雨。花椒种植大户王会族像往常一样,沿着屋内的楼梯拾级而上,来到三楼的大阳台,一边呼吸着新鲜空气,一边向南望去。

清冽的风扑面而来,远处的王顺山笼罩在一片薄雾中。视线停留在自家的15亩花椒园里,王会族似乎还能闻到那熟悉的麻香味。

眼下,虽然已经过了采摘期,但是施肥、剪枝这些活,一刻也不能耽搁。想到这,王会族坐不住了,连干活的衣服和鞋也没换就匆匆忙忙地下楼。临出门前给妻子撂下句话:“我到地里转一圈,吃饭不要等我了。”

下过雨的花椒地,一踩一脚泥。王会族顾不上这些,先刨开土层看一下墒情如何,再挨个把树上的防虫灯、粘虫板检查一遍,顺手摘下几簇鲜红的花椒递到记者跟前:“这是二茬花椒,看起来颜色鲜艳,实际上是不能吃的。”

今年55岁的王会族,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栽植花椒,是李家沟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此,他曾遭到村民的嘲笑和质疑。“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种小麦,我栽种了3亩花椒树,被人看成是不务正业,说花椒能把我一家5口养活了?”王会族笑着说,“不管别人怎么说,为了改变穷面貌,我就认准这个产业,还要一直干下去。”

2000年,当其他村民种植小麦亩收入只有300多元的时候,王会族的一亩花椒已经卖到了1000多元。看着眼前活生生的例子,当初的嘲笑声、质疑声没有了,大家纷纷向他请教。王会族不计前嫌,又是送苗子、又是跑地头,并将自己这些年总结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

“很多人栽了之后不懂得管理,舍不得剪枝,认为剪了之后产量会下降。”王会族顺手拉了一条枝给记者进行科普:“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只要善于修剪,花椒产量不降反升。像这个枝,就是多余的,留着不仅会影响其他枝开花结果,而且树型看着也不美观。”

因为踏实肯干爱学习,王会族的花椒作务技术远近闻名,全家人依靠花椒开了个小超市,盖起了小洋楼,日子过得美滋滋。不仅如此,他还荣获“蓝田县2020年度十佳致富带头人”称号。

在王会族的带领下,李家沟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栽种花椒。目前,这个拥有285户、1100人的贫困山村,花椒面积达到1740亩,全村没有一亩小麦,成为远近闻名的“无粮村”。村里的花椒园,还成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花椒种植实习基地。

这么大的面积,销路咋办?“一点都不愁,县上、镇上一直非常重视我们村的产业发展,在政策、资金、销路等方面给予多种支持和帮助。而且我们村环境优美无污染,产出的花椒颗粒饱满、颜色鲜艳、味麻气香。这些年经过口口相传,深受客商欢迎。”王会族满脸笑意地给记者答疑解惑。

说话间,手机又响了:“要200瓶?没问题,马上就给你送过去。”挂断电话,王会族高兴地“炫耀”着:“不要小瞧这一点点花椒,一瓶只有2两,能卖12元,光昨天和前天就有人要了1000瓶。明年我们镇上的深加工产业链拓展之后,花椒销路才旺呢!”

新闻推荐

西安市妇联主席现场“带货” 1000斤核桃销售一空

活动现场,“五大联盟”代表踊跃购买薛家村贫困自产的山核桃。(记者冯炜摄)本报讯(记者袁玥)今天是第7个国家扶贫日。1...

蓝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蓝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