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腔 缘 □马正民

西安晚报 2018-09-16 05:13 大字

我的老家在蓝田,父亲是一位真正的秦腔戏迷,在我六七岁的时候,只要父亲听说什么地方有秦腔戏,就会带我到那里去看。到了冬季,农闲时节,父亲还会把我带到西安去专门看戏。那时我家在西安涝巷有一个亲戚,我们来西安经常住在亲戚家,晚上父亲就带我去各剧院看戏。

我去过骡马市的三意社、木头市的尚友社、南大街的戏曲研究院、东大街的五一剧院、西一路的易俗社等。闲时,父亲就给我讲一些关于秦腔的有趣故事。有一个故事我现在依然记得很清,说是有一个乡下娃,在西大街一家中药房当学徒,一天晚上不吭声,私自跑到南大街的戏曲研究院去听戏。掌柜的发现学徒晚上不见人,就对老板娘说:“他私自跑出去了,回来不给他吃饭,看他下次还敢不敢往外跑。”等戏演完学徒回来后,掌柜的问:“去哪儿啦?”学徒弱弱地说,“我看戏去了。”掌柜的又问:“上哪儿看戏了,谁唱的?”学徒说:“在南大街戏曲研究院,看的是《周仁回府》,任哲中唱的,嫽扎咧。”掌柜的一听竟然不恼了,还对老板娘说:“快去给娃盛饭”。原来,掌柜的也是一个老戏迷,并且是任哲中的忠实粉丝。

经常看戏,我痴迷上了秦腔,父亲对我说:“看你也喜欢秦腔,而且唱的还有板有眼,要不你也去学唱戏吧!”从此,我与秦腔结下了缘,我还专门向蓝田县剧团的一位师父学唱戏。

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村实行初级社、高极社时期,我们蓝田县城关镇成立了一个“秦腔自乐班”,我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自乐班是由一群男女秦腔爱好者组织起来的,大家基本上都有一定的秦腔演唱基础。自乐班里有少许人虽大字不识,但是唱腔了得,字正腔圆,整本戏能一字不差地唱下来,有的人还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就这样我们在县剧团专业人员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排出了许多折子戏。其中有《三回头》《斩秦英》《起解》《铡美案》《五典坡》等等,在城关镇为群众演出。后来我们的演出范围越来越大,名气也越来越大了,相继到白鹿原上白村、孟村、支村、安村、代寨等十几个村演出。

我学秦腔一开始是跑龙套的,再后来演娃娃生,受到群众的好评和喜爱,大家都不叫我名字了,直接叫我田郎娃。当时我们演戏是不收钱的,到哪个村演出,村上给演员派饭。有的人家派一两个,有的人家派三四个。白鹿原上的村民很热情,中午戏刚演完,村民在后台就拽着演员向自家走,村民家桌上早已摆上了自家最丰盛的午饭。我们和村民同吃、同住,村民对我们说:“吃好、喝好,晚上把戏唱好。”

上世纪六十年代,城里招工,我招进了陕钢厂。工作后,我就没能在戏曲这个行当里发展下去。但是,我对秦腔的热爱,始终没有减弱。我现在时常在我住所附近的小树林转,虽已是八旬老人,但只要有戏曲爱好者在唱戏,我每场必到,高兴时还能唱出几板乱弹。

新闻推荐

蓝田市民办客运专线许可交管部门称没人会办 副县长登门道歉

华商报资料图7月12日华商报A03版报道了市民办理客运专线许可手续,陕西西安市蓝田县交管部门工作人员回答:“上级没培训,没人...

蓝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蓝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