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找寻最早中国古人类的活动踪迹 蓝田县上陈村古人类旧石器遗址发现地全景采撷

陕西日报 2018-07-17 08:45 大字

上陈旧石器遗址发现的动物骨骼化石。资料图片

上陈旧石器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器与化石。资料图片

陈小峰讲述参与挖掘的情景。

7月14日,位于西安市蓝田县玉山镇上陈村的上陈旧石器遗址被媒体披露后,引起许多人关注。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袁景智摄

遗址发掘现场。资料图片

遗址发掘现场。

资料图片

朱照宇(左一)团队与参与挖掘的村民合影。

7月14日,在西安市蓝田县玉山镇上陈村拍摄的上陈旧石器遗址黄土—古土壤剖面景观。

   本报记者 郭青

  2004年,朱照宇途经上陈村时的惊世一瞥,锁定了一个惊人发现。2018年7月12日凌晨,当科技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照宇牵头的科研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后,整个世界为之一振。元谋人(距今约170多万年前)被认为是中国境内最早人类的认知被刷新。朱照宇通过古地磁测年等科学手段,将在蓝田县上陈村发现的96件古人类遗物的年限锁定在距今约212万年前。这一发现,也刷新了世界范围内关于古人类活动的认知,成为非洲以外发现的最早古人类遗址,比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德马尼西古人类遗址要早27万年,将中国人类史向前推进约40万年。 

  寻找发现之地

  7月14日,记者赶到蓝田县玉山镇上陈村时,被一个泥泞的大坑挡住了去路。在蓝田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瑞宁,玉山镇党政办公室主任刘文鹏的帮助下,记者见到了上陈村第一党小组组长陈小峰。陈小峰是第一批陪同并配合朱照宇研究团队的当地村民,这位精干的中年汉子非常健谈。

  按照陈小峰的指引,肩扛各种摄影器材和无人机的记者团队在齐腰的荒草中向沟岭的顶部攀爬,虽然衣服已被汗水浸透,但期待发现的心情让大家都显得格外兴奋。来到沟岭的顶部,眼前豁然开朗,黄土层和古土壤层交错叠压的景象在沟壑的峭壁上呈现。

  陈小峰的手机里,保留着他与朱照宇研究员一起工作的多幅照片。他介绍,朱照宇研究员的发现来自于在不远处关中环线(107省道)公路上不经意间的一瞥。这一瞥,朱照宇发现了黄土—古土壤相互叠压的特殊地貌。从2004年至今,朱照宇团队在上陈村的工作从未间断。

  屡次发现

  原始人遗迹的蓝田县

  1963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陈家窝村发现了一个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1964年5月,又在公王岭发现了一个不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两地相距约30公里。经测定,公王岭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距今约110万年至115万年,属第四纪更新世早期。由于古化石发现于蓝田县,属于亚洲人种,按照国际科学记名惯例,定为“直立人蓝田亚种”,通常称为“蓝田猿人”或“蓝田人”。1982年,国务院公布蓝田猿人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次科学发现的地点玉山镇上陈村,距“蓝田猿人”遗址所在地公王岭约4公里。“我们是在2004年至2017年的调查过程中,在上陈村发现这个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朱照宇告诉记者,由于黄土土质松散,垮塌后形成的沟谷被雨水、河流冲刷后容易露出内在的留存物,所以给研究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原始剖面。

  此次由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牵头,联合该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及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等国内外十余个合作机构,在上陈村遗址进行了历时约14年的考察与地质发掘工作。

  科学方法测定上陈遗址年龄

  确定某个物种的首次出现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物种的存在,二是需要界定含有相关样本的地质材料的年龄。物种的遗骸通常能较轻易地在他们生活过的地方的化石沉淀物中找到。相较而言,古人类的种群数量比较小,留下的化石遗骸也很少,但只要找到了,一根手指骨也可以证明其存在。然而,到了石器时代(至少330万年前),人们开始人为地将天然石头加工制作成石器,那么,这些人工制品的发现也可以证明古人类存在过。

  到目前为止,非洲以外发现的比较公认的最早古人类是位于格鲁吉亚的德马尼西人。该地点的挖掘,发现了大量历史在约185万年至178万年前的多种古人类遗骸与人工制品。从西欧到东亚,古人类的许多后期活动地点也都得到了科学的研究。而这次朱照宇的团队发现上陈村有古人类存在过的证据,主要是分布在发育完整和连续沉积的风成黄土—古土壤地层中人工打制的石器,该发现将古人类离开非洲的时间前推到约212万年前。

  7月12日,英国科技期刊《自然》在线发表的论文标题为《古人类约在210万年前占据黄土高原》。

  那么,研究团队是如何进行年代测定的?“我们使用了古地磁测年法测定古土壤和黄土沉积层的年龄,这种技术主要依靠地磁场的记录,通过测量某一地质年代岩石的剩余磁化强度的方向,分析其磁化历史,确定该地质年代的地磁极位置和方向。”据研究团队专家介绍,地球的磁极性其实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数次颠倒,并且都被地层里的磁性物质记录下来。因此,只要在年代未知的地层中测出其记录的地磁极性情况,人们就能识别它形成之时有没有经历什么倒转事件,或是处在哪一段极性,并最终获知地层的形成年代。

  上陈遗址呈现典型的黄土高原样貌,它的剖面好似一个“千层糕”——自上而下,由黄土层和古土壤层相互叠压着、交替出现。“上陈遗址地层剖面的中下部(S15至L28)有17个层位都含有人工制品,其中,石制品主要发现于潮湿温暖气候下形成的11个古土壤层中。此外,这17个文化层的时间跨度约85万年,显示了古人类可能在126万年到212万年前曾反复地(不一定连续地)生活在中国黄土高原。”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吴翼说,上陈遗址地质剖面有很多清晰的标志层,可知晓比较准确的年代范围。通过野外勘察及对比,合作团队建立了清晰的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和古地磁年代序列。

  出土石器原料出处的推断

  经过连续采样和小规模地质挖掘,研究人员在上陈遗址从顶部到底部的20多个层位发现了96件石器。这些被打击的石制工具主要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钻孔器、石锤和手镐等古人类早期使用的工具。朱照宇表示,黄土高原没有其他外力作用于这些石头,且其形状显然经过有意识的打击,这只能是人类活动形成的。

  “这个旧石器遗址中发现的石器,主要是小石片和大石核,与其周围粉砂级的黄土和古土壤形成鲜明对比。如果可以确定石头的确切来源,我们就能确定那时候古人类对于原材料的运输能力。”研究团队专家推测,古人类也许是从附近的秦岭山脉将这些石头运到这里,然后进行打制。这些石器的形式很简单,大大小小的石头具有有限数量的打击疤痕,一些石片有明显的后续加工痕迹,并且几个鹅卵石可能曾被用作石锤。这些上陈村发现的工具的特征与非洲同一年代发现的工具有极大相似性。然而,现场并没有发现加工这些石器的迹象,因此,这些石器的生产场地有待进一步勘察寻找。

  此外,在这个区域的地质挖掘探槽中还发现了伴随着石核和石片工具的鹿的下颌骨断块,以及牛科动物和其他动物的骨骼化石碎片。“该研究证明了黄土高原是研究古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天然实验场,并对早期人类的起源、迁徙、扩散以及演化格局提出重新思考。”朱照宇说。由于此次并未发现与旧石器年代相近的古人类化石,所以尚不能确定制造这些工具的人种。

  与“蓝田人”有无关系

  尚无定论

  事实上,早在2014年,朱照宇就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团队合作,将“直立人蓝田亚种”化石年代向前推到距今160万年前。那么,此次发现的上陈遗址与此前人们熟知的“蓝田人”有关系吗?

  “两个遗址出土的石器类型比较相似,但因为这次没有发现人类化石,所以人类种族之间有没有联系还不好说。”朱照宇说。这批石器还提示了其他信息,96件石器大部分位于11个古土壤层中,少量位于6个黄土层中,而古土壤层指示了暖湿气候期,黄土层指示了干冷气候期,这反映出,早期人类比较适应暖湿的气候环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9年—2011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南京大学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蓝田灞河右岸阶地顶部的黄土地层中新发现8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770件。研究表明,蓝田地区除存在以前认识比较充分的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阶段的古人类旧石器地点之外,在灞河流域河流阶地黄土地层中还普遍埋藏有晚更新世阶段的旧石器遗存。这些遗址采取硬锤直接打击法和砸击法技术剥取石片;加工石制品的原料以来自于河流沉积物中的石英岩、石英、石英砂岩和火山岩砾石为主;石制品中既包含直接由砾石和大型石片加工而成的重型工具,如砍砸器、重型刮削器、手斧、手镐、薄刃斧和石球等,同时也含有一些小型石片和由小型石片修理而成的刮削器和尖状器等小型工具。 

  新闻链接

蓝田猿人  “蓝田猿人”即“蓝田人”,学名“直立人蓝田亚种”,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早期直立人,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于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被命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

  1963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陈家窝村发现了一个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1964年5月,又在公王岭发现了一个不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经对此头骨化石进行室内修复,复原出一个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原研究者把陈家窝发现的下颌骨和公王岭发现的头骨归到一起,命名为“蓝田中国猿人”,简称“蓝田猿人”或“蓝田人”。

  “蓝田人”曾泛指中国陕西省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直立人化石;但不少学者主张,这一名称应专用于公王岭的直立人化石为宜,而另把陈家窝的直立人化石称作“陈家窝人”。公王岭地点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断代的年代数据,一是距今约100万年,一是距今约80万至75万年;陈家窝地点的地质时代亦属中更新世,用古地磁法测定的年代数据,一是距今约65万年,一是距今约50万年。在公王岭,与人类化石同层,还出土了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特色的石器,并发现了用火遗迹。公王岭化石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

  他们大约生活在100万年至50万年前。当时“蓝田人”的生活地区,草木茂盛,有很多种远古动物栖息,包括大熊猫、东方剑齿象、葛氏斑鹿等动物,更有凶猛的剑齿虎。“蓝田人”用简单而粗糙的方法打制石器,在自然环境中挣扎求存。他们捕猎野兽,采集果实、种籽和块茎等为食物。

  在“蓝田人”发现地发现的石制品仅34件,有石核、石片和石器,原料主要是石英岩和脉石英。石器种类有大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加工技术粗糙,有单面加工和交互加工。器形多不规整,对原料的利用率也较低,表明当时的石器制作技术仍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与蓝田人伴生的动物有三门马、大熊猫、鼢鼠、李氏野猪、葛氏斑鹿、中国鬣狗、东方剑齿象、剑齿虎、中国獏等,有明显的南方动物群色彩。根据动物群及其所在的地层判断,年代应属中更新世早期。

新闻推荐

西安航空基地帮扶贫困户落在实处

中蜂养殖给贫困户带来了脱贫希望7月12日,记者从西安航空基地获悉,航空基地驻寺沟村工作队帮扶村里贫困户开展的中蜂养...

蓝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蓝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