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此关而莫守”
曾宏根告诉记者,蓝关就在后边的峣山上。
铺有石块的蓝关古道。
【编者按】 关中之所以称为关中,因为在关隘之中。古有“得关中者得天下”之说。但要得关中,必须打通进入关中的关口。在古代,这些关口不仅是军事要地,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门户。了解这些关口的历史作用和现今的状况,对当下建设“一带一路”、关中平原城市群及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本报特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关中之关”。
关隘走读
历史上蓝关既是防卫来自东南威胁的最后一道关隘,也是争夺天下,发兵东南第一要塞,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古称“秦楚之要冲,三辅之屏障”。
记者过去虽然多次到蓝田采访,但这次专为蓝关而来,依然有许多惊喜的收获。
“三皇旧居”之地
4月的蓝田,风光旖旎。记者贴着灞河,在狭窄的川道里一路东南方向朝蓝田深处走去。右边是古称霸上的白鹿原,左边为横岭,前方是高耸入云的“天下之大阻”秦岭。
进入蓝田大地,犹如掉入一巨型簸箕里,其东、南、北三面山岭高耸,中部低平并向西延伸。关口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不仅如此,这个簸箕海拔最高处2449米,最低处418米,在南北不到60公里之内,落差2000多米。可以说在夏季,于蓝田之内可以同时看到四季景色。同时蓝田地貌复杂,山、岭、川、原兼具,沟、壑、峁、梁交错,河流纵横,森林茂密。
复杂的地貌造就多样生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因此这里不但是军事要地,也为各种生命的存在,提供了充分的回旋余地。早在115万年前,人类的先祖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里。蓝田因有华胥氏陵、尊庐师陵、女娲氏谷遗址,被誉为“三皇旧居”。
“千岩作锁,万嶂为栓”
按一般人理解,既然是关,就应该有个关口,或自然的山口,或修建的大门。蓝关的位置到底在哪,是记者首要寻找的地方。
根据宋朝《长安志》、清朝《蓝田县志》等文献,蓝关之名,与蓝田县名有关。蓝田在西周时期称“弭”,这是有史以来蓝田最早的名称。到公元前704年,弭隶属秦国,称“蓝”。公元前379年,秦朝始置蓝田县。秦二世时期,蓝田已设有关隘,但还不叫蓝关,名为峣关。其位于今县城之东南、秦岭梁之北,辋峪河与蓝桥河之间的峣岭上。峣岭亦称青泥岭,长约10公里。在这里既可把守住山上的大路,也可以监控两侧沟谷的支路。公元559年,北周将关口西移至峣山西侧、辋川峪岸边的三国魏时期青泥故城东,改名青泥关。公元573年,蓝田县治移今县城所在地,改青泥关名为蓝田关。隋炀帝大业元年,将蓝关迁回旧址。
古代设在蓝田的关隘,虽曾迁移,但均在峣山上,皆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形势。正如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在《蓝田关铭》赞中描写的:“千岩作锁,万嶂为栓。难图其形,莫状其秀”,“险不可侵”。他在此赞的序中称:“秀欲染眸,危将惊魄”,“若为天下之枢机,万世之阃阈者,非此关而莫守也。”峣山上有地名六郎关的小盆地,当地传说杨六郎把守此关,故名。此当为蓝关遗址之一。
蓝田县蓝桥镇蓝桥河村71岁村民惠建文指着他们村蓝河对岸上峣山的路口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有座牌楼,两面有石块垒的底座,上面架的木柱,牌楼上写有“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上世纪50年代修路,将这座牌楼拆除。
“十分之三四的人在修路过程中死亡”
因为有了蓝关,蓝关上下的古道便有了蓝关古道之称。这条古道崎岖难行,两边危岩峭立,悬崖千尺,记者徒步其间,步履艰难而心惊胆战。据说此路在商周时期已经存在,不过成为正式大道,则到了秦始皇时期。秦统一六国后第二年,即公元前220年,为皇帝巡游,开始修建以咸阳为中心,辐射天下的驰道。其中通往吴、楚的东南驰道经过蓝田。史料记载,驰道宽50步,隔三丈栽一棵树。然而记者跟着研究了几十年蓝田历史的曾宏根从坡底村登峣山时,古道只有一两米宽,有的更窄。
曾宏根解释,宽50步,指的是平地的驰道,山区则没有那么宽。
驰道之所以走蓝田,一是秦岭在蓝田东向北偏移,从蓝田翻越秦岭梁,可直接插向东南,路途短;二是秦岭梁在这里相对西部要低,容易翻越。驰道进入蓝田,从今蓝田县城东南上峣岭,沿山梁东行到蓝桥,继续东行,从牧护关入商洛。这条古道没有从今蓝田县城沿蓝桥河谷到蓝桥镇,而是从坡底村上山,其原因大概是这条路虽然要爬山,但绕过了蓝桥河支流的阻挡,也避免洪水灾害,同时路线短。
秦之后,此路经常得到维修。唐中宗景龙年间,为修蓝关道路,征用了数万名役徒修路,其中十分之三四的人在修路过程中死亡。唐德宗贞元七年,即公元791年,又动用了役工十余万修此路。
记者在峣山莽石湾崖壁上看到一面巴掌大字的石刻,系清乾隆壹拾年“各省往来客民”,为纪念陕西巡抚陈弘谋捐款修路的功德而公立的。这样勒石纪念捐款修路的石刻,蓝关上下的古道上有多处。
“李自成两次通过蓝关东退”
看到沟谷里的排排栈道孔,记者似乎听到了历史上进出蓝关军队的“车辚辚、马萧萧”之声。
同为刘邦后裔的诸侯王和朝廷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安全,矛盾闹得越来越大,最终在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等东征。军队行至霸上,部下赵涉庶出谋,直接东进荥阳,吴王必然会在函谷关一带峡谷处布下埋伏,从蓝田绕道过去,时间上不过晚一两天,但可以出其不意。周亚夫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轻松占领了荥阳,用3个月平息了“七国之乱”。蓝关不仅是进军的道路,也是后退的道路。唐末黄巢攻占长安后,李克用等唐朝各地军队会集关中。黄巢见形势不妙,派兵三万人守住蓝关道,为自己留好退路。当李克用攻入长安,黄巢带着15万兵马,声称要东去徐州,实际上经蓝关,进入秦岭。
李自成也通过蓝关南逃,而且是两次。根据《明史》《蓝田县志》等,明朝末年,贪官污吏为非作歹,民不聊生,陕西发生严重饥荒,多处百姓开始造反。李自成加入了舅舅高迎祥起义部队。面对明朝大兵围追,李自成和高迎祥躲进终南山,后来到了便于南行的蓝田。蓝田众多饥民跟随其造反,其中就有铁匠刘宗敏。明大军前往蓝田,李自成等退到商洛。李自成从北京败回西安后,由于清军大兵压境,被迫无奈最后一次从蓝田退向商洛,永远离开了西安。
“山邮日骏奔”
蓝关不仅仅是军事要隘,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关口。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南游,回来时浩浩荡荡通过蓝关回到咸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六次巡游,也是他最后一次要命的巡游,声势浩大地走出蓝关去了东南。他像李自成一样,此去再没有回到关中。
蓝关还是沟通关中与东南经济、文化、商贸交流的枢纽,周、秦、汉、唐时代,蓝关古道所设邮驿较多。据宋《长安志》载:古代在蓝田境内设有蓝田驿、清泥驿、韩公堆驿、蓝桥驿、蒿坪驿等。唐朝诗人张九龄在其《奉使自蓝田玉山商南行》一诗中即有“山邮日骏奔”的诗句,描写信使在蓝关古道上策马奔驰的情景。
唐之后,虽然长安不再是京都,但蓝关及其蓝关古道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鄂豫诸省商贾到西北贩运依然要走蓝关。清末民初,在蓝田县还有山西会馆。
1693年,关中大灾荒,清政府调运襄阳仓米25万石;1720年,又调运湖广荆州仓米10万石,都是途经蓝关古道转运西安。
在坡底村上的七盘岭有座土地庙。曾宏根告诉记者,有名商贩从长安到襄樊,没有给土地爷烧香。土地婆说:这个商贩咋没给咱烧香就过去了?你要是不让他吃点苦,这样下去,咱的香火就断了。土地爷便施了魔法,商贩立即肚子痛。他突然想起来忘了进土地庙烧香,急忙返回,又是烧香磕头,又是放炮。结果顺手拴在土地爷腿上的骡子被炮声惊得狂奔,拉着土地爷的泥腿满山跑。土地爷气得埋怨土地婆:“家有妻不贤,男人的腿被抡成光椽。”
蓝关下声名卓著的蓝桥
蓝关也是历史上许多人博取功名必经之路。
湖北人皮日休所作之《蓝田关铭》,就是在其他官员举荐下进长安做官途中写下的。
唐代作家裴公式小说《传奇·裴航》中,描写一名叫裴航的京考落选秀才在蓝关下的蓝桥驿附近,因口渴向一老妪讨水时,见到了老妪美如琼英的女儿云英,便向老妪说,愿纳厚礼娶该女子。老妪说,她不求彩礼,他只要能找来个玉杵臼就可以。她目前生病,大夫开了一副药,需要用玉杵臼捣药百日就能治病。裴航放弃了科举之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来玉杵臼,于是与云英喜结良缘。此小说以后被改写为《蓝桥记》《裴航遇云英》《蓝桥玉杵记》,并编为戏剧。
蓝桥民间还有一个讲当地一对青年男女为了爱情,殉情蓝桥的传说。这个故事被改编为沪剧、淮剧,甚至西北民歌、二人转等,有的叫《蓝桥相会》,有的叫《蓝桥会》。1954年由谢晋执导,中央电影局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了淮剧戏曲电影《蓝桥会》。
《魂断蓝桥》英文原名直译意思为“滑铁卢桥”。编译组为该片举行征名活动时,有人大概想到了中国《蓝桥记》《蓝桥相会》等爱情故事,取名“魂断蓝桥”,被编译组采纳。
拨云寻古道
如今除了部分蓝关古道与312国道重合,蓝关及蓝关古道不再是交通要道,但蓝田依然是交通要道。沪陕高速、福银高速一左一右夹持着蓝关及蓝关古道向东南延伸,还有西安通往南京的宁西线铁路在蓝关东侧从蓝田跨境而过。可以说如今是天险化坦途。在蓝田驱车而过,真是车在山上行,人在画中游。
蓝关及其蓝关古道已成为蓝田一张名片,由于今日蓝田县城所在镇曾为蓝关故址,1984年将城关公社改为蓝关镇。许多游人来到蓝田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近些年,蓝田也在有意打造蓝关旅游,将从薛家村到蓝桥的古道铺上了水泥。记者沿途采访时,看到他们正在对一些路段加宽。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孙建利)4月10日上午,按照《蓝田县人民政府关于西安市德鑫矿业有限公司申请湘子岔金矿开工的批复》及蓝田县领导的批示要求。蓝田县国土资源局协秦岭办、安监、环保、水...
蓝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蓝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