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十九大精神在三秦 2017,陕西环保交出亮眼成绩单
本报记者乔佳妮
2017年,陕西环保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西安市2017年优良天数达180天,PM10和PM2.5年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31.2%和30.5%;
全省主要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渭河出省入黄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标准,高于国家考核目标并提前一年完成;
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保持西部领先,二氧化硫、氨氮减排提前两年完成国家考核目标;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加大,使约880万人受益……
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包括优质生态产品在内的美好生活需求越来越迫切。积极回应民众期盼,2017年,陕西省坚持最严格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格的执法和最严格的追责,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积极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行动,环保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幸福蓝天”逐年增多
“有了天然气,不仅做饭洗澡更方便,冬季取暖也不用烧煤了。”1月15日,铜川市王益区川口村村民石根荣高兴地说。川口村位于铜川市王益区南端,属典型的城中村。由于没有配套取暖设施,村民大多采用蜂窝煤取暖,这严重影响了区域空气质量。
为改变这一现状,2017年以来,川口村整村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村民们全部用上了天然气。据测算,工程实施后,川口村每年可削减生产生活用煤200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4.2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4吨。
推行清洁能源使用,加快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川口村是一个缩影。
为了消除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这一年,陕西省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蓝天保卫战”。省环保厅、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实施铁腕治霾“1+9”行动;省级财政下达的环保专项资金达1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0%。西安市在对区(县)、开发区“铁腕治霾·保卫蓝天”工作进行考核时实行“一票否决”。
全省上下更是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环保工作的头号工程,推行“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大举措。全省清理取缔“散、乱、污”企业2874户,完成全年任务的178%;治理油烟项目27187个,完成率达106%;各市(区)列入计划的71个减排重点工程完成率达100%。陕北、陕南共21台655万千瓦燃煤火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占区域燃煤火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的56%,超过年度目标6个百分点。
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为三秦百姓赢得了更多蓝天。据省环保厅统计,全省全年优良天数平均238.5天,同比增加8.3天;PM2.5平均浓度5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1%。其中,关中地区全年优良天数平均198.3天,同比增加7.5天;PM2.5浓度6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2%;优良天数和PM2.5浓度下降比例均超额完成省政府提出的增加5天和下降3%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入冬以来,关中地区空气质量改善明显,2017年11月至12月优良天数平均24.5天,同比增加12.4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数平均6.5天,同比减少14.1天。
2017年,三秦百姓享受的蓝天越来越多,生活的环境更加宜居。
生态修复加快推进
这一年,三秦百姓也有了更多与水亲近的机会。
每隔两三天,蓝田县青坪村党支部书记李祥歧,都会在村里的沿河路上来回走几趟。李祥歧是这段河的河长。
2017年,上至省委书记、省长,下至李祥歧这样的村干部,都有了一个新身份——河长。他们共同守护着三秦大地的每一条河流。
与河长守护水一样,陕西省还通过更多的工程留住水,让“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这一年,渼陂湖水系的水面正在恢复,渭河水面景观建设持续推进,农村涝池全面恢复,斗门水库试验段暨昆明池(一期)·七夕公园正式向市民开放,汉江、丹江、嘉陵江流域水质持续为优,渭河干流和支流水质稳定向好。特别是渭河,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恢复,由以前的黑臭河变成了如今的生态河。百姓可以尽情体验身边有水、水中有景、休闲有去处的新生活。
一系列稳步推进的水生态治理工程,是陕西省融人文、生态、经济等于一体的“柔性治水、系统治水”新理念的代表作,是省委、省政府实施治水兴陕战略的重大部署,也是陕西省改善人居环境的重大民生工程。
水,让城市更具灵气;水,让生活更有雅兴。这一年,陕西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大重点流域联防联控和生态补偿力度,特别是在完善水污染补偿机制方面,将陕北、陕南重点支流纳入考核补偿范围,实现全省主要河流生态补偿全覆盖。全省纳入国家考核的50个监测断面中,I类至III类优良比例为68%,高于国家年度目标考核任务6个百分点。
陕西省还加快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力推进生态修复项目,让三秦大地更美丽。以蓝田县焦岱镇荣家沟村的450亩稻田修复为代表的秦岭北麓水田修复项目取得显著成效;黄土高原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纳入中央财政重点支持范围,获得补助20亿元,这也是陕西省迄今为止生态保护类项目获得国家支持最大的项目;全年争取和安排中央及省上环保资金约19.7亿元支持环保重点工程建设……
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良好形象的发力点。2017年,陕西这个西部省份日益散发出迷人的绿色魅力。
环保督察助力绿色发展
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石场全部停止生产或被注销采矿权;陕北“边缘残次”油井情况基本摸清并建立整治台账;延长石油集团在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违规新建的17个油井井场全面关停……
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督察整改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是陕西省环保工作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原因之一。
2017年,中央第六环保督察组向陕西省反馈督察意见后,陕西省针对重点问题逐一明确整改目标和责任,严格实行清单管理、台账管理和验收销号制度,并向社会定期公开整改信息。同时,陕西省在榆林市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对其他市(区)也开展环保督察,实现了省委环保督察全覆盖。
截至2017年底,各地立行立改,对破坏行为一查到底,并结合综合整治,对破坏的生态予以修复。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陕西省的59个问题,已整改完成48个,其余均已取得明显进展。环保督察有效传导了责任与压力,加快了区域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实际上,这一年,陕西省各个领域的政策指挥棒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指向生态文明建设。修订并施行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亮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对秦岭区域内县以上人民政府实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终身制度。责任的明确与界定,推动着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发展观,促使其更好地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省委“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从发展定位到政企规范,从行业标准到责任考核,“生态”“环保”这些理念被纳入陕西发展的顶层设计,成为陕西追赶超越的行动坐标。
以问题为导向,以督察促整改,倒逼着陕西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汉中市留坝县成为全国首批1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绿色经济发展可期;宝鸡市凤县被命名为全国首批46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之一,旅游经济大放异彩。
新征程开启新作为。2018年,陕西将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生态建设基础性战略性地位,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以“护山、治水、育林、养田、蓄湖”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化综合治理,让三秦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新闻推荐
1月18日读者来电:西稍门十字向南民航小区内有一家浴池烧烟煤,冒黑烟,影响空气质量。1月19日华商报向西安市环境保护局发函咨询。唐延路唐兴路口有个大坑1月19日读者来电:高新区唐兴路“唐延路唐...
蓝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蓝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