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请听我心声 ——西安市基层干部扶贫日记首次在杨凌农高会上展出
展台上的扶贫日志。
周至村民现场说快板,赞扶贫。
工作人员给群众发放扶贫宣传资料。
西安市扶贫办扶贫处处长杜广民(左二)为大家讲解扶贫地图。
西安市扶贫办副主任朱玉荣(右)?现场讲解扶贫工作。
薛辉 胡小宁 文/图
参加2017年杨凌农高会的人们发现:今年的展会与往年相比增添了很多的新意。最深入民心的,是首次设立了脱贫攻坚馆(D馆)。该馆紧紧围绕“科技扶贫、产业扶贫”这一主题,展示农业科技、农业政策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的新成效。
今年农高会,西安市扶贫局用来参展的不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基层干部的一本本扶贫日记,还有一张张“民情大地图”。
扶贫日记一字一句暖人心
11月6日上午,天气晴好。在杨凌农高会D馆的西安扶贫局展馆前,围满了前来参观的人群。看着展厅的一件件展品,有些人惊讶,有些人纳闷,人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一些没有相机的年长者干脆拿出本子,一字一句地摘录起来。
笔者走进展厅,看到在展台上整整齐齐陈放着基层干部的扶贫日记。随手翻阅,每一本扶贫日记都是工工整整,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一些日记本因为使用频率过高已经陈旧、磨损。
一位从展位前匆匆路过的老人发现了这些特殊的展品。他停下脚步,从兜里掏出眼镜戴上,认真浏览着一本本日记。最后,他的目光停留在临潼区几本厚厚的扶贫日记上。
老人告诉笔者,他是临潼区穆寨街办王湾村的村民,家里种有几亩果树,这次来农高会是想买些好树苗。看到这些扶贫日记,很是震惊。“我们村里人只知道现在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却不知道基层干部为我们做了这么多的事。”老人笑着说。
偏许岗是蓝田县华胥镇寇岭村“第一书记”。这次来农高会,他特意来看看这些特殊的扶贫日记。“之前就听说扶贫局这次的展品是扶贫日记,所以我特意从蓝田赶过来看看。主要是向他们学习扶贫先进经验和做法,也想在展会上看看林牧业方面还有什么商机。如果有增产、增收的好产品、好品种,都可以引进我们村。”
“民情地图”连民心
在西安市扶贫局展厅,笔者看到有几位扶贫干部正站在一张“董岭村帮扶联系图”前,为群众耐心讲解着操作方法。
路过的村民一眼就认出来,这两位正在给大家讲解“民情地图”的干部,一位是西安市扶贫办副主任朱玉荣;另一位是西安市扶贫办扶贫处处长杜广民。
根据杜广民处长地耐心讲解,笔者打开手机尝试操作,扫了扫“地图”上的微信二维码,蓝田县董岭村一户叫做“韩某某“的贫困户信息立刻出现在手机上,有编号、住房情况、人口情况、邻里关系情况、收入、支出等情况,也有致贫原因、产业情况、干部走访记录、享受惠民政策、帮扶情况等,内容详实而细致。
据杜广民处长介绍:“现在很多区县已经实现了为贫困户用二维码建档立卡。只要用手机轻轻一扫,这户村民所有的帮扶状态就会出现,家庭困难程度、现状、帮扶措施、救助办法等等都有,甚至详细到贫困户周围邻居、亲朋好友的联系方式和姓名住址,以便对该户村民进行及时地帮助。
说到扶贫日记,杜处长介绍说:“现场展示的是很多基层“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工作队队长的工作日记。有了这些日记做辅助,整个扶贫工作就有计划,有规则,也有了着力点。只有用心、用“情”做好扶贫工作,写好扶贫日记,才能帮助村民早发展、早脱贫。”
用扶贫升级诚意换民众真心
来自周至县终南镇寨子村的村民吴振锋,看了扶贫日记和“民情地图”后,深受感动:”两年前,我一大家子人还住着三间土房,现在已经住上二层小楼了,日子越过越好。”
说着,吴振锋顺手就从兜里掏出了竹板,即兴说起了快板:“伟大复兴中国梦,西安扶贫在行动;西安扶贫就是好,农民致富离不了;西安扶贫得民心,构建和谐新农村;农民税收减免了,又给咱群众补款了……振奋精神鼓干劲,美好的日子创未来!”
笔者随手翻开一本日记,发现第一页的日期是2017年6月18日,最后一页是2017年10月12日。短短的3个多月,厚厚的一本日记册便已经从头记到了尾。
在人潮拥挤的展厅,一张张翻看着基层干部写的扶贫日记,西安市扶贫办副主任朱玉荣深感欣慰:“这些日记就是我们扶贫干部工作的缩影。西安市主要以“民情大数据地图”为抓手,户户走访,家家见面,打造为民服务升级版。全市基层党员干部累计走访群众108万名,精准识别,用好扶贫招,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扶贫脱贫大氛围。目前,全市2963个村共绘制地图14826张,蓝田、周至县等区县在“民情地图”上还加入了二维码,只要用手机一扫,贫困户的情况便一目了然,便于管理和有针对性的帮扶。只要村民有信心脱贫,扶贫干部真帮实干,相信过不了多久,脱贫攻坚工作一定会卓有成效!”
新闻推荐
儿子叮当,1岁多,正咿呀学语。去蓝田参加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之前,我正打算给他买几本画册。他还不会认字,但应该能看得懂图画。我告诉妻子,大概得一周之后回来,这几天家里得她多费心。全市国...
蓝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蓝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