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赛会惠民生 让百姓充分享受全运红利 促改革谋发展 为市民打造宜居生态城市 《关于办好第十四届全运会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的实施意见》解读

西安日报 2019-11-15 05:09 大字

本版稿件首席记者张端采写

11月1日,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办好第十四届全运会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的实施意见》,即日起,本报将重点、详细解读《实施意见》,以飨读者。

高站位规划引领

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

——落实好《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意见》等国家战略,进一步明确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定位。

——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统筹产业体系、生态保护、公共交通等综合布局,发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对关中平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

——以承办全运会为契机,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促进西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高站位高标准编制西安国土空间规划,构建“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2020年6月底前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形成全市建设发展“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个平台”。

——同步完成重点片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实现规划建设区详细规划和重点片区、核心区域城市设计全覆盖。

构建城市生态廊道

——依托西安山水格局,以“三河一山”环线绿廊、灞河生态治理规划实施为先导,持续加强“八水”和秦岭生态环境治理,完善生态管控体系,推动生态修复。

——以城墙、护城河内环绿廊为重点,打造大西安核心区生态廊道。

——2020年完成全市生态廊道规划编制工作,并全面实施建设。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

——完成《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报批,全面保护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大雁塔等历史文化资源。

——实施西安城墙重点文物保护、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及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改造,推进碑林博物馆新馆建设,打造西安历史文化特色名片。

——高起点规划建设城市文化轴。

加强城市风貌管控

——全面启动城市设计,构建全市“总体一区段一地段”三级城市设计体系,实施城市风貌分级管控,重点管控标志性建筑、超高建筑及重要区域、节点。

——完成城市文化轴两端、高铁新城核心区、曲江中央文化商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编制报批。

——2019年底前启动区域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世界一流城市亮点区块。

——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整治灞河两岸景观风貌,优化沿河建筑立面和城市天际线。

高标准建设城市

场馆

关键词:

确保主要体育场馆明年8月试运行

——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全力推进全运会22个场馆、西安全运村、赛事指挥和新闻中心建设,确保主要体育场馆在2020年8月试运行。

——抓好水电气热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主场馆330千伏供电线路迁改,确保与主场馆同步建成、同步使用。

——启动会展中心二期建设,加快“三中心”及外围道路、昆明路、西延路、新兴南路、朱宏路、北辰大道等项目建设,同步实施公交及社会停车场站改造。

——提升陕西宾馆、省奥体中心周边区域环境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重大基础设施

关键词:

全运会之前打通城区所有断头路

——聚焦城市发展短板,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统筹推进机场三期工程,加快建设T5航站楼,提升航空枢纽服务水平。年旅客吞吐量达到5000万人次,远期达到1亿人次。

——完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加快高架桥、快速路、断头路及桥涵建设,不断优化路网结构,全运会之前打通城区所有断头路。

——加快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和高铁新城两大枢纽建设,完善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加快实施5号线一二期、6号线一期、9号线及14号线等4条地铁线路建设,确保地铁14号线2021年6月实现运营。

城市重点片区

关键词:

年底前启动火车站片区和高铁新城片区改造

——充分发挥西安历史、文化、区位、交通、生态等优势,重点打造4大片区。

——围绕灞、浐、渭、泾4条主要河流及两个功能区、一条绿带,逐步把灞河两岸打造成绿色生态文化廊道,使其成为生态西安的名片、绿色发展的示范、对外开放的窗口。

——2019年12月底前启动西安火车站片区和高铁新城片区改造,打造快速便捷的城市门户。

——以小雁塔片区、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历史文化遗存为重点,全面整合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西安文旅融合新样板。

——抓好以曲江中央文化商务区为重点的城市设计,突出产业特色,形成集总部经济、商务会展、金融服务、文化休闲、智慧交通、城市休憩等多种核心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

生态环境

关键词:

2021年恢复“八水绕长安”景观

——按照整治到位、修复到位、保护到位的要求,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抓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早日实现“山青、水净、坡绿”目标。

——按照“治、用、引、保、管”思路,制定全域治水方案,重点治理“8+5+3”水系,2020年消除全市黑臭水体和劣五类水,2021年完成“八水”治理,恢复“八水绕长安”景观。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城市有机更新

关键词:

将最好的规划、质量、地段和配套设施用于安置房

——坚持惠民生促更新,研究出台城市有机更新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

——按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标准,大力推动以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提升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有机更新工作,建立市级统筹、以区为主的城市有机更新工作体制机制。

——更加注重更新片区策划和片区整体改造,确保城市有机更新依法依规稳步推进。

——坚持将最好的规划设计、最好的建筑质量、最好的配套设施、最好的地段用于安置房建设,确保群众搬得进、住得好。

——2021年4月底前完成重点区域和城市主要节点40个棚户区改造提升。

——按照“硬化、亮化、绿化、洁化、美化”标准推进背街小巷改造。

——全运会召开前,每个区县、开发区建设3-5个示范街区。

绿化美化

关键词:

到2021年4月全市新增和提升绿化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

——依据市域路网、水系空间布局和自然山水形态,构建城乡统筹的绿化体系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

——大力开展植绿造绿工作,今冬明春完成全运会场馆周边区域80%绿化任务,打造一批绿化示范路。

——提高乡土树种种植比例,到2021年4月全市新增和提升绿化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栽植乔木60万株。

——加大对绿化美化工作督导考核,完善在建项目专家论证制度,划定永久性绿地坐标并向社会公开。

绿色交通

关键词:

到2021年5月,中心城区居民绿色出行比例达80%以上

——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线网与地铁线网布局,加快城市道路配套公交车站、枢纽、停车场、公交专用道等设施建设,引导全运会期间客流首选公共交通出行方式。

——优化重要路段、节点交叉口信号灯控制系统,增设行人过街天桥。

——倡导居民1公里内步行、3公里内骑自行车、5公里以上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到2021年5月,中心城区居民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以上。

老旧小区改造

关键词:

全运会前完成80%以上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统筹推进小区软硬件建设,改造后老旧小区要“好看”,更要“好住”。

——全运会召开前要完成80%以上老旧小区改造工作,2021年底前全面完成绕城高速以内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市级领导要带头包抓改造项目,打造示范小区。

线缆落地

关键词:

全运会前完成主城区通信架空线缆落地

——按照“核心区域优先、架空线缆集中路段优先”原则推进管廊建设,分批次开展架空线缆落地。

——2021年5月底前完成一级道路及场馆周边电力架空线落地(共89条路段),整理二、三级道路电力架空线缆;全运会前完成主城区通信架空线缆落地。

施工围挡

关键词:

各类建设工地围挡应严格按要求设置维护

——房建、市政、管廊、轨道交通等各类建设工地围挡应严格按照要求设置和维护。

——集中对建筑围挡、单位(小区)围墙、大型电子屏等统一规划提档,提升户外公益广告宣传载体品质,让公益广告与城市文化底蕴相融合,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污水处理

关键词:

明年底前彻底解决主城区排水管网缺失、雨污水混接等问题

——完成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快补齐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短板。

——加快排水管网建设,开展管网普查和混接整治。

——实施雨污水管网清淤和结构性病害整治,2020年底前彻底解决主城区排水管网缺失、雨污水混接等问题。

道路提升

关键词:

增设行人过街安全岛消除道路“三烂”

——进一步理顺城市道路提升改造体制,按照迎宾大道(一级道路)、主干道(二级道路)、次干道(三级道路)、支路(四级道路)4个等级,分级开展城市道路提升工作。

——率先高标准启动一级道路改造工作,做到绿化、亮化、洁化。

——集中开展道路黑化、人行道翻建,消除道路“三烂”。

——开展道路交叉口改造,增设行人过街安全岛。

——做好城市桥梁养护维修,到2021年5月底前完成全市主要桥梁、通道维护提升工作。

高效能管理服务

优化燃气和供热设施合理化布局

——按照“保安全、保供应、提效能”原则,推进天然气管道和储气设施建设,持续提高冬季保障能力和城市燃气应急处置能力。

——优先消纳利用城市周边热电联产项目余热,鼓励有条件小区采用地热能、污水源热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热方式,原则上市域1200平方公里内不再新建大型区域锅炉房。

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服务

——搭建一体化城市管理平台,形成覆盖市、区县、街镇、社区4级城市管理网络。

——加快智慧环卫、智慧园林、智慧执法、智慧市政、智慧交通等信息管理系统和专业监控中心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全面感知的数据研判和决策治理一体化城市管理模式。

——组建专职信息采集员队伍,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2020年底前实现全运会场馆区域数字化管理全覆盖。

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统筹考虑城市景观、公共交通、防灾减灾、残疾人基本服务保障等需求,建设公园绿地、城市广场、公共设施。

——加强对山边、水边、路边环境整治,重视城市街头绿地、小微空间设计,强化对沿街、沿路和公园绿地周边地区建设管控,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公共空间和休闲场所。

规范城市景观和街道家具设置

——加大查处拆除违法建筑力度,遏制新增违法建筑,全面拆除整治存量违法建筑,2020年底前实现存量、增量违法建筑“双清零”目标。

——整治提升城市一级道路、重要二级道路沿线建筑物外立面、户外广告、牌匾标识。

——按照“减量、整合、统一、精致、还路”原则,统筹考虑城市家具规划布局、街具选址、设施完善等,制定城市家具规划布点方案,完善城市家具建设管理办法,加强日常管理维护,确保城市总体容貌协调一致。

——2020年底前对全市城市违章家具应拆尽拆、数量只减不增、设置整齐规范。

——加强标识系统建设,整合资源,统一规划。

——推进多杆合一,2020年底前完成全市重要区域、主次干道合杆整治。

治理城乡环境卫生

——大力治理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摆摊乱设点等乱象。

——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门前三包”等制度,不断提高深度保洁覆盖率。

——加快公厕建设改造进度,到2020年底前,全市新建公共厕所193座,提升改造328座,开放社会厕所186座。

——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制度,全力推进高陵、蓝田、鄠邑、灞桥、西咸5个生活垃圾焚烧厂建设,按时限要求建成投用。

——加快4个餐厨垃圾处理厂建设,确保2020年蓝田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厂建成投运。

——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建设美丽乡村。

加强建筑垃圾监管

——加快政府主导的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建设,不断扩大建筑垃圾消纳容量。

——市级相关部门负责全市建筑垃圾消纳场所管理调度,全天24小时开放运营,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建筑垃圾清运消纳。

——实行建筑垃圾外运审批容缺办理机制,畅通建筑垃圾运输、消纳等处置路径,途经区、消纳区不得拒绝运输车辆过境、入境。

——各区县、开发区要设立黄土暂存场所,统筹利用建设工地出土。

提升小区物业建设和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街办、社区基层组织作用,理顺和完善物业管理体制,推行物业管理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物业管理重大问题制度。

——提高业主委员会覆盖率,2020年、2021年底前分别达到60%、80%。

——加强对物业市场监督检查,完善物业企业及项目经理信用激励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物业企业惩处力度,每年向社会公布物业企业黑红名单,切实提升全市物业服务水平。

营造创建文明城市氛围

——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引领,广泛开展“西安就是我的家,文明创建靠大家”“迎全运盛会、展文明风采”主题实践活动。

——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车让人·人守规”“健康快乐迎全运”“崇德向善迎盛会、文明有礼待宾朋”和“我文明、我行动,我为全运添光彩”等主题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以规范服务言行和开展志愿服务为重点,组织开展“文明服务迎全运、创先争优做奉献”主题实践和“人民满意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全方位提升文明服务水平。

——以深化全市各行业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广泛开展“行业当标兵,文明迎全运”主题实践活动,着力促进行业管理服务效能提升,营造“精彩全运扑面而来,文明风尚无处不在”的良好社会氛围。

新闻推荐

鄠邑区成功创建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本报讯(记者李天娇通讯员孟杨诗桦赵志强)近日,国家农业农村部发文公布了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名单,鄠邑区榜上有名,成...

户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户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