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医联体里的三级医院调查:“大医院”扮啥角色

陕西工人报 2017-09-19 09:42 大字

西安交大一附院护士站

日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黄若文,来到西安市雁塔区丈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对她来说,到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已成为工作的新常态。

无论是头疼脑热,还是危急重症,一股脑儿地拥向城市三级医院,是多年来百姓看病就医的常态。伴随着医联体建设推进,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三级医院一样的医疗服务,不再是奢望。

大医院龙头舞起来

现在的西安市电力中心医院儿科,有了另一个名字——西安市儿童医院东区。2016年9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托管西安市电力中心医院儿科,派出医生4名、护士7名,开设病床40张,设有儿内科及新生儿专科,实行24小时门诊。托管后形成了人、财、物统一调配,经济利益一体化的医联体模式。“从去年开始,孩子生病都来这儿看,再也不用去市儿童医院排长队了。”抱着3岁孩子前来就诊的吴女士说。2017年上半年,西安市儿童医院东区实现门诊2.9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90%,解决了区域内患病儿童的看病难题,也缓解了总院的就医压力。

通过与西安市儿童医院组建医联体,获得跨越式发展的,远不只西安市电力中心医院一家。2015年10月,鄠邑区妇幼保健院(原户县妇幼保健院,下同)正式加入由西安市儿童医院牵头组建的技术帮扶型医联体。2016年该院成功收治了2例体重分别为1300克、1400克的早产儿,3个化脓性脑膜炎患儿,10个败血症患儿,均转危为安顺利出院。收治这些危重症患者,对于这家县级医院来说,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截至2017年上半年,共有40家各级儿科医疗机构与西安市儿童医院签订了协议,分别合作建成了全面托管型、业务指导型、技术帮扶型医联体,共同组建了陕西省儿科专科联盟。

分级诊疗开始落地

建立高度信息化的数据系统,将区域居民健康信息全部上线,对居民健康状况自动分级,根据不同病情交由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处理,实现分级诊疗,全程可溯可查。这是西安交大一附院教授黄若文对分级诊疗信息化的构想。

在西安交大一附院慢病管理项目组的努力下,这一构想正在西安市雁塔区成为现实。早在2015年4月,西安交大一附院就将雁塔区内4家二级医院和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功能整合,成立了西安交大一附院雁塔区医联体,探索建立以医联体加全科医生为基础的分级诊疗模式。

西安交大一附院大力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强化专家社区坐诊巡诊制度,建立“知名专家社区工作室”,让大医院里一号难求的专家,直接在社区与患者面对面。同时,在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双向转诊点对点对接机制,方便患者转诊。医院双向转诊信息系统已于2016年7月在雁塔区医联体全面上线运行。2016年西安交大一附院接收的医联体上转患者较2015年增长252.2%,下转患者同比增长291.7%。

公立医院全部参与

“2017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任务,每个设区市至少建成1个有明显成效的紧密型医联体,西安市、宝鸡市延安市要组建2个至3个紧密型医联体。到2020年,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整的医联体政策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陕西省医联体建设两步走的工作目标。

常年下基层帮扶,也给大医院的医生们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工作负担。他们在本院都是各科室的骨干,工作任务繁重。“医生下基层,往往要驱车几百公里,坐诊、查房等非常辛苦。他们大多属于无偿劳动,并没有额外的报酬,长此以往,不利于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宋爱琴坦言。

作为一直关注医联体建设的学者,西安交通大学毛瑛教授也对这种情况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紧密型医联体让三级医院普遍感到比较疲惫,人、财、物压力都不小。一味给下级医院输血,不如加大体制机制再创新,提高它们的造血能力。”(刘锦 马舒腾)

新闻推荐

沣西新城赠书丰富“农家书屋”

8月29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举行“扶贫扶智·书香惠民”活动中,沣西新城管委会联合飞鸟动漫、意景园林、龙图科技三家文创企业共向大王镇大王东村捐赠图书、音像制品等物资1500余件,价值约8.6万元。捐...

户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