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 农民诗人王老九 □初红

西安晚报 2017-08-13 05:43 大字

中华诗歌,银河浩瀚;农民诗星,光辉灿烂。临潼是陕西农民诗歌的发祥地,因为那里出了个王老九。在中国当代的诗歌史上,王老九是一个奇迹。

我上小学时,在语文课本上学过王老九的诗《想起毛主席》。我至今还记得,那诗节奏明快、语言通俗,既不同于格律极严的旧诗,也不同于天马行空的新诗。就是这首诗,在我的心田上播下了诗的种子。

1959年春天,我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上大一。应系主任高元白之邀,王老九光临我校,为中文系3000多名学生上了一堂十分精彩的诗歌课。我清晰地记得,那天,他,一身粗布衣,一只旱烟袋,一口关中腔,一张饱经沧桑的笑脸,一双洞明世事的慧眼。农民诗人的朴实风采,给我留下了难忘而美好的印象。那堂课以王老九作的诗收尾:“你们这些年轻人,都是党的骨头筋。双手辟出新天地,永存一颗赤子心。”一石激起千层浪,台下的莘莘学子沸腾了!

在担任《陕西农民诗歌志》总编审期间,我浏览了许多有关王老九的资料。再加上多年来,我一直参与着陕西的农民诗歌活动,因此,对王老九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写了诗评《王老九诗歌的音乐美》。

2016年5月,王老九的孙子王澎,邀请我和原临潼县委宣传部部长、王老九研究专家刘荣庆,一起去他的老家——临潼区相桥镇神东村(原北王村)做客。我们先来到村南王老九荒草萋萋的墓前,焚香洒酒,默默慰安。

在王澎的家里,我们亲眼目睹了王老九的诗稿手迹、发表在报刊的作品、出版的诗集、毛主席和王老九握手的照片、毛主席给王老九送的钢笔、名人给王老九的题词等诸多珍贵的史料。当晚,我们就住在王澎家,听他和他88岁的母亲孟美蓉讲王老九过去的事情。

王老九的诗根,是扎在苦水里。他生于大清王朝日暮途穷的1894年,原名王建禄。排行老九,所以人称“王老九”,原名反倒渐渐地被人忘记了。16岁时他在私塾读过一年书,因为交不起5两银子的学费,无奈只能辍学,回家务农。

小时候,王老九爱看陕西地方戏。他的记性十分好,戏中的唱词,只听一遍,他就记住了。霸王别姬的悲壮,昭君出塞的凄凉,杨家卫国的忠烈,三顾茅庐的真诚······强烈地震撼着他的心灵。那些悦耳动听的唱词,或慷慨激昂,或委婉缠绵,对他学诗起到了发蒙作用。

1925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王老九目睹地主恶霸在相桥镇开烟馆、设赌局,坑害群众,就编了快板《洋烟歌》《打麻将》。许多烟民、赌徒听了,大受教育,纷纷悬崖勒马,走上正道。当时,临潼北山有个军阀叫郭坚,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王老九编了快板《跑郭坚》,大胆揭露了郭坚的滔天罪行,灭了军阀的威风,长了穷人的志气。

相桥镇镇长兼联保主任秦颂丞,乱派粮款,抓捕共产党。1929年,关中大饥荒,秦颂丞的狗腿子闯入王老九家抢粮食,王老九阻拦,挨了一枪,受了重伤,半个月下不了炕。他咽不下这口气,于是编了快板《恶霸秦颂丞》,把秦颂丞的恶行比作是磨扇,“磨得百姓骨头碎,血榨净来汗抽干”,点燃了穷人反霸抗捐的怒火。

王老九没有文化,不会写字。他下地时,手在干农活,心则在编快板。编一段,背一段,背熟了,就继续编。傍晚收工回来,王老九打响竹板,放开嗓子,为村民们说快板,很受大家的欢迎。王老九说:“我的根,扎在农村田园;我的心,和农民骨肉相连。我的笔,就是机枪;我的诗,就是子弹!”

王老九的诗花,开在阳光下。

1949年,临潼解放了。在公审秦颂丞的大会上,王老九登台朗诵了快板《除了肚里大疙瘩》:“秦颂丞,大恶霸,相桥为王坐天下,狼心狗肺老虎牙,猪脸猴眼灰头发,两腮无肉尖嘴巴,睁眼不认他干大······”入木三分的讽刺,血泪交织的控诉,引发了台下如潮的掌声和如雷的口号声。时任临潼县委书记的董世丰发现了王老九的文学天才,他让秘书把王老九的快板记录下来。过了几天,这首快板便在《群众日报》上发表了。

从此,王老九成了大忙人。参加各种会议,参观各地名胜,不仅提高了觉悟,而且开阔了眼界。王老九的诗情如火山爆发,又似春潮澎湃。《进西安》《张玉婵》《想起毛主席》等快板接连在报刊上发表。广大读者给他戴上了“农民诗人”的桂冠。

1951年,王老九的儿子、西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王纪洲,给中共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寄去父亲的作品,并附了一封信。习仲勋在百忙之中,很快给王纪洲写了回信,全文如下:

纪洲同志:

来信及你父亲的诗都看到了。你父亲的诗,反映了生活实际,代表了人民的主要是农民的心愿,通俗易懂,因而为广大群众所喜读乐闻,亦为多数文艺工作者所爱戴。这是他的创作成功的地方。希望他努力学习文化,更加提高写作能力。

此致敬礼

仲勋

1951年11月19日

习仲勋书记的信,让王老九既激动又惭愧。自己年近花甲了,竟然还不会写字,全靠心记,给写作带来很大困难,愧对党的关怀。于是,他遵照习仲勋书记“努力学习文化”的教导,发愤练字。每天晚上,他伏在小炕桌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在孙子用过的作业本背面,用小楷笔写200个字。苦练了半年,他终于学会了写字。从此,王老九如虎添翼,除了继续写小快板,他还致力于长篇叙事诗的创作。《王保京》《大声歌唱王德生》《泪海波涛》《为阶级兄弟唱支歌》等作品,像花儿一样竞相开放。

王老九出版了《东方飞起一巨龙》《王老九的诗》《王老九诗选》三本诗集,他的作品,不但风靡中国的神州大地,而且被翻译成俄、朝、日等国文字,流传海外。

王老九的名声越来越响,影响越来越大。他担任了临潼县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委员,频频亮相,参政议政。他还担任了陕西省作协理事、中国民间文学协会理事、中国作协理事、中国文联委员,结识了郭沫若、臧克家、艾青、柯仲平等著名诗人。

王老九五进北京,分别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会议、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全国第二次和第三次文代会。令王老九终生难忘的,是他三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不仅和毛主席握过手,而且还面对面谈过话。他曾经自豪地说:“这是我老九一生最大的幸福。毛主席的手是伟大的手,他的手指向哪里,就给哪里的人民带来幸福。我从领袖的手展开想象,写了《伟大的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文革中,王老九难逃一劫,他被打成了“文艺黑线人物”,多次被批斗,以至于双腿残废,于1969年含冤而死,终年75岁。

王老九,一位只读过一年私塾的农民,却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出口成章,落笔生花,成为陕西农民诗歌的领军人物,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他歌唱领袖:“毛主席和我握了手,我心变黄金永不锈。心窝里飞出五彩凤,贴心的话儿唱出口(《伟大的手》)。”他歌唱祖国:“祖国到处起东风,灯塔照得道路明。六亿人民擦亮眼,个个心头点红灯(《东方飞起一巨龙》)。”他歌唱土地:“八百里秦川如案板,山清水秀绿地宽。瓜果粮棉百样出,真是祖国的金银滩(《秦川谣》)。”他歌唱劳动:“你的心,高过天,虎背熊腰意志坚。金山银山八宝山,你爱荒凉的诸葛山(《大声歌唱王德生》)。”

王老九的诗,接地气,沾露水,散发出浓郁的泥土芳香。爱看陕西地方戏的王老九,把秦腔的豪放、眉户的清丽、道情的细腻、碗碗腔的婉约,熔于一炉且千锤百炼,形成了格调刚健、比喻生动、音韵和谐、无乐可诵、有乐可唱的王老九诗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巧用比喻,是王老九诗歌的特色。他说:“话不要说得直戳戳的,要多形容,多打比喻。有时十句话都说不清的,一个比喻就说清了,还有劲。”

“一颗珍珠土内埋,满身光彩难出来。一声炸雷天地动,挤出土来把花开(《七一颂歌》)。”珍珠喻诗人,炸雷喻革命,抒发了农民诗人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喜悦之情。“枯树开花朵朵红,死了的竹子又发青。老马脱毛变成龙,生锈的古铜放光明(《进北京》)。”信手拈来四个喻体,把农民诗人进京的幸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白灵原下一棵松,根子扎在土壤中。有了阳光和水分,不怕寒霜四季青(《王保京》)。”一棵松喻全国劳模、咸阳地委副书记王保京,土壤喻父老乡亲,阳光和水分喻惠民政策,寒霜喻困难,表现了王保京依靠群众、夺取高产的壮志。“回家忙拉二尺半,洗净手儿揉白面。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张玉婵》)。”纸喻面之薄,线喻面之细,莲花喻面之美,巧妇倩影,活灵活现。

王老九的诗,得到不少文化名人的高度评价。艾青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出现了334位有影响的诗人,王老九是其中之一。”柯仲平说:“好个诗人王老九,劳动写诗一把手。黄河一带打红旗,打着唱着飞着走。”田间说:“王老九的诗,带来了人民的声音,闪耀着人民的智慧。”张志民说:“王老九的歌声,不仅化作秦岭的春花,延河的浪花,而且化作新长征的激流。”张光说:“王老九堪称农民诗圣。”胡采说:“王老九是新时代的产儿。他的诗,题材丰富,感情深厚,语言活泼。”李若冰说:“王老九的诗,乡土气息浓厚,语言十分质朴,朗朗上口,享誉神州。他是农民诗歌的一面旗帜。”毛锜说:“王老九是三秦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泥土味浓,韵律整齐,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党永庵说:“王老九的诗,会永远活在历史的回声里。”刘荣庆说:“王老九诗风和庄稼汉诗派,是民间文学园地里久开不败的奇葩。”

王老九的足迹虽然远去,但他开创的庄稼汉诗派方兴未艾,后继有人。

1977年,临潼县委发出通知,号召全县大力开展“学老九、办诗乡”活动。在陕西省作协和临潼县文化馆的支持下,王老九诗社应运而生,王老九家乡的村民捐款,为诗人立了纪念碑。

一花引来百花开。在王老九诗社的引领下,陕西各地的农民诗社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影响较大的,有户县的画乡诗社,临潼的骊山诗社,礼泉的民风诗社,耀州的华原诗社,铜川的百花诗社,合阳的关雎诗社,汉中的农二哥诗社。1994年,全国第一家省级农民诗歌社团——陕西农民诗歌学会成立。

2016年8月12日,由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神东村村委会联合策划的王老九文学艺术馆开馆仪式和毛主席接见王老九雕像落成仪式,在神东村文化广场举行。霍松林先生生前题写了馆名,由张光揭牌。文化界人士、王老九的家属,以及200多名诗友,共同见证了这个庄严的时刻。

明珠在大海,俊鸟在深山,好歌在乡野,真诗在民间。王老九的诗品人人敬,王老九的诗风代代传。

新闻推荐

因地制宜找出路 独辟蹊径做扶贫 西安高新区紫峪村和沙窝村扶贫纪实

王军强向贫困户周望宏送去了摇蜜桶贫困孩子的柳叔叔中蜂养殖培训现场8月3日,记者来到鄠邑区森林旅游景区管理局的紫峪村和沙窝村。这两个村的扶贫工作队在开展工作时,都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易地搬迁。...

户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