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河灯 ○高涛

西安日报 2021-03-20 03:37 大字

放河灯,又称放“荷灯”,把一张正方形的蜡光纸四角粘起来,折叠成荷花瓣形,在底座上点燃蜡烛,或用麻绳油成灯芯,一般在三月三、七巧节、中元节、中秋节,流放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流,或怀念逝去的亲人或祝福国泰民安。也有鸳鸯船儿、五谷六畜灯等样式,寄寓花好月圆、情暖意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意。

放河灯起源很早,后在民间演变成追思、祈福、保平安的仪式。这一习俗从汉晋以后在全国流行,并拓展到东南亚等国家;唐宋时已蔚然成风,大街小巷、家家户户悬挂花灯同时燃放河灯。宋代戴表元《褚叔豪赴山阴和靖祠长》诗载:“……一灯河洛后,千础剡湖间。讲鼓惊云动,书船载月间……”清乾隆帝也赋诗《中元观河灯》:“满湖星斗涵秋冷,万朵金莲彻夜明……泛舟何用烧银烛,上下花房映月荣。”都是对放河灯盛况的真实描写。民谣也留下了“河灯亮,河灯明,牛郎织女喜盈盈”“河灯一放三千里,妾身岁月甜如蜜”等记载。

相比扭秧歌、闹社火等风俗,放河灯简单拙朴,安宁静谧。放河灯的祈福风俗在北方虽然比较少见,但西安市高陵地区放河灯风俗却由来已久;相传最早始于吴村杨,当地还流传着慈禧太后在西安避难时曾吴村八堡放河灯的故事。有名可考的是从清末到民初,在王炳彦、杨怀亭、杨东诚等人的倡导组织下,放河灯习俗和流程保留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当地风俗延续,并留下了歌谣:“河灯啊,河灯啊,达(爹)也好,娘也巧(好),给我娃买个大红袄。”这个习俗当地还在发掘和传承。

高陵区夹滩村近年曾举行过放河灯仪式,百余人参与,场面壮观。笔者记得,当时在泾渭河滩放河灯,先取火种,秧歌锣鼓队迎至河滩。泾渭河边多沙,河灯点燃后,放置沙地一两分钟,蜡油初熔可稍粘带点沙子在河灯底部,这样可增加河灯重量,放入水中,既不容易沾水溶于水,又不轻易被风吹翻。点亮的河灯上写着“祖国繁荣昌盛”“生活美好幸福”“学业有成”等祈福语,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将河灯沿河水送远。

站在河堤边远远望去,漆黑的河面上,波光粼粼,一只只闪烁的河灯随水飘摇,缓缓移动,层次错落,既美丽又壮观。麻油灯芯燃烧时间长,抗风性也强,等抬眼望到水天一色处,明月、星星和河灯火交相辉映,似乎听见了清欢的音曲,心头洋溢着春天的喜悦与憧憬:“放河灯、放河灯,风儿吹起两岸明,又是一年好光景……”

新闻推荐

陕西通源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高陵分公司 坚持为用户提供“全天候”“全方位”服务

用户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主抓什么、推进什么。陕西通源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高陵分公司以“改善营商环境,为用户提供专...

高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陵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