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地名探源

西安晚报 2021-01-24 06:11 大字

高陵左尉秦(左图)高陵丞印西汉(右图)作者供图高陵君鼎及铭文作者供图不其簋及“高陵”铭文作者供图

□白金刚

众所周知,高陵地域历史上周时置有高陵邑。以南部有奉正原,状若土山,坡度较缓,高四五丈而得名高陵。清光绪《高陵县续志》:“高陵,秦县名。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于今县城西南置高陵县,属内史。”汉魏时期一段时间,曾改为千春县、高陆县,隋朝后一直沿用高陵县名,是中国建县历史最早的县份之一。高陵县县名文字不多见于唐代碑石及唐以前古籍,唐宋以后历史信息较多。高陵县地名文字最早见青铜器铭文。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铭,记也。”郑玄在对《礼记·祭统》做注时也提到:“铭,谓书之刻之以识事者也。”可见铭是中国早期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滕州市博物馆馆藏周宣王时期青铜器“不其簋”,其铭文讲的是秦庄公破西戎的战役,即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西北强族猃狁进犯周人西部边境,王命虢季子白率不其御敌于高陵,三战全胜,不其因功受赏的史实。大篆字体浑厚有力,“高陵”二字清晰可辨。这件青铜器是目前发现记载高陵地名最早的青铜器。

1956年陕西省陇县东南乡板桥出土的战国时期秦昭王十五年高陵君鼎和甘肃天水出土的高陵君弩机,这两件青铜器为秦昭王时期器物。高陵君,名悝,又号叶阳君,因封于高陵县而得名,还曾封于彭、邓等地。高陵即辖今陕西省高陵域,彭在今甘肃省东部镇原县一带,邓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一带。高陵君约生于公元前320年前后,卒于公元前262年。高陵君为秦昭王前期秦国实权派人物之一,掌控秦国大权、左右秦国局势,其统治十分张扬跋扈、奢华腐朽。在其母宣太后死后,被秦昭王所杀。这两件器物出现的高陵地名铭文,是公元前八百多年前不其簋高陵地名铭文的延续。

近日得见秦汉时期有“高陵”二字铭文文物四件与读者分享,首先说说秦朝的“高陵左尉”封泥和西汉的“高陵右尉”铜印、“高陵丞印”封泥。

封泥又叫“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秦“高陵左尉”封泥,印面长17毫米、宽16毫米,带边框,字体和不其簋、高陵君鼎铭文相比较,相对规整,是小篆向隶书的过渡。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西汉初期“高陵右尉”铜印,正方形,桥梁纽,田字格,通高1.5厘米,面径2.1厘米。西汉“高陵丞印”封泥,印面长19毫米、宽16毫米,不带边框,此两方字体丰满规整,隶书相对于秦“高陵左尉”趋于成熟,体现出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制度更加完备,国家更为强盛。从以上两块封泥一方铜印看,一个是县丞,两个是县尉,秦汉的地方行政,基本上是郡县制。万人以上的大县置令,不足万人的县置长。另设县尉,掌刑狱;设县丞,为次官。县尉,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掌县军事。县丞,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可见两阶官职仅次于县令。高陵在秦孝公时置左辅都尉,由秦“高陵左尉”封泥与西汉初期“高陵右尉”铜印可以看出高陵在秦汉时期设置左右两名县尉,为雍州“剧县”。东汉左冯翊都城又设于高陵,可见当时高陵已成关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随之而来就出现繁荣的农业和手工业,其中制陶是当时手工业最著名的一类,从目前考古的资料可以看到,陶器在汉代人民生活中使用广泛,有生活用具、陪葬冥器等,品种繁多,造型各异,工艺技术精湛。见到的第四件有高陵二字铭文的是一陶器大盆,直径55厘米,垂直高12厘米,球形底,平沿,盆左右两侧有两处高陵二字铭文。每字约6厘米见方,刀刻,可见在没有烧制前制陶工匠所做,两处高陵二字铭文,一处清晰规范,一处可以看到大半。我想,两千多年前这位制陶工匠因为高字有点斜,影响美观,刻意抹掉,后又在盆的另一旁书其二字。

在历代史志古籍中,高陵地名屡屡出现:记录有高陵地名的章节有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十》:“……代王乃笑谓宋昌曰:‘果如公言。’乃命宋昌参乘,张武等六人乘传诣长安。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东晋常璩著《华阳国志》记载:“……太守丁羽察举孝廉,司徒举治剧,为沇阳侯相、高陵令。”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高陵故城在雍州高陵县西南一里。”唐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图志》记为:“高陵县,畿。西南至府八十里。本秦旧县,孝公置。”最早记载县境大小的是北宋宋敏求著《长安志》:“县境东西28里,南北33里。”

从上文中可以看到,高陵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高陵”的烙印已经深深印在历史的足迹里。

新闻推荐

知孝心践孝行 暖心故事感动无数网友 记2020全国“新时代好少年”赵泽华

同学们表示要向赵泽华(中间手捧鲜花者)学习还记得那个暖心少年赵泽华吗?为了给父母减轻负担,他每天早上擀600多个包...

高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陵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