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苑·鹿塬·鹿原
残存的南塬上的遗址
○高涛文/图
翻阅《高陵县志》,会发现既有鹿苑、鹿塬,还有鹿原,这三个词语有什么关联又有什么故事,笔者觉得有必要还原前世今生以飨读者。
鹿苑最早出现在《唐书》《资治通鉴》中。史载:“唐高祖李渊狩猎高陵,武德元年(618年)置鹿苑县。”时因此地鹿鸣鸟翔、景色宜人,遂赐名鹿苑。查资料还可得知,武德七年(625年)和武德八年(626年),李渊曾两幸龙跃宫并校猎鹿苑。鹿苑县城遗址位于今泾渭街办南塬上,东西长一公里,因被渭水冲崩,现南北宽只有0.25公里,东、西、北三面墙基残存,为窝夯土筑。现站立泾渭分明观景台,遗址仍依稀可辨。
鹿原,据《辞海》:“鹿台,古台名。一般多作眺望和游观之用,如瞭望台、亭台楼阁。鹿台或人造或自然,为台原。”《高陵县志》也记载有“鹿台将军佐轩辕黄帝破蚩尤于此”的句子。两处资料佐证——鹿台即鹿原。据说商末周文王为灭商,逐步向东用兵,先在泾、渭河之间的郢邑营建宫城作临时国都。又传说东周天子周赧王曾在原上建有兵寨,至今高陵泾、渭河南广大农村地区人们仍称为“赧王寨”。另有说法,周赧王被囚居鹿台,今鹿台遗址也在泾渭街办南塬上。
而鹿塬,为形体高大的土塬。远古时期,渭水两岸塬体绵延,轩辕黄帝部落最早居此。黄帝教先民刀耕火种、垦林为田,这里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而附近杨官寨遗址充分证明这里是“中国”最早的城市。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大多词条和成语都先基于物质形态存在方才出现文化意义或文化符号,从鹿塬到鹿原直至鹿苑便是如此。
时光如梭,这片塬上,远古村落、周秦殿屋、汉唐陵冢和城阙及元代兵寨遗址星罗棋布,随历史更迭时代变迁,承载了远古文明,见证了汉唐盛世,又记录着明清兴衰。
秦汉时期,塬上畜养禽兽并种植花木,建成上林苑(《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苑中有专门放养鹿类的园林。秦末这里还诞生诸多成语典故,如赵高专权“指鹿为马”,鹿苑失去管理“秦亡鹿走”,以及“鹿游于朝”“逐鹿中原”“鹿死谁手”等。
这块风水宝地继秦后被汉王朝相中,高祖刘邦至元帝刘奭,在鹿台西边划出一定地域,迁功臣富人及豪杰于陵前置县奉祀陵园,即后人谓之“五陵”,专指豪门贵戚聚居之地。而武帝时期更是恢复上林苑,建起白鹿观,并在鹿台东端建成果林苑。
千百年来,这里水草丰美、群鹿聚居,地势龙盘虎踞、风景清幽如画。《高陵县志》载:“绿野平畴,旷渺无际,形势甲于关中。至若春明,烟霭气象万千,忽而云连碧水,忽而雾惹平林,行吟樵牧,往来不绝,一幅天然画图。”
到元朝末年,时任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的军阀李思齐割据关中,为防卫官军和义军,将居高临下的鹿苑城改建为鹿台戍,拥兵自守,保卫长安,多次与诸将血战鹿台。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将徐达克鄜城、破同州,战败鹿台守军,又渡过渭河挥师南下,直取长安,使元王朝彻底灭亡。
可惜,自天复三年(903年)朱温挟昭宗迁都洛阳后,鹿苑因元明战乱失去了昔日辉煌。但至明清,鹿苑仍为高陵著名四景之一,被称“鹿苑碧绕”,也有称“鹿原碧绕”。清人樊勋《怀阳陵》诗云:“为问阳陵胜迹名,鹿原高耸得孤城。北连泾水如衣带,南夹渭流似镜明。飞鹭高低竞带雨,浴鸟隐见各欢情。歌吟樵牧还相答,过客宛然画里行。”
高陵周时置邑、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李渊所置“鹿苑县”当时与高陵县并存。今高陵城区所在地鹿苑街办,却与此鹿苑县不同。高陵县于秦孝公十二年置,而鹿苑县在唐高祖武德元年置,两者同名而不同地域。今高陵县城为明景泰元年(1450年)县令张锦扩建,那县城所在地为何被称“鹿苑”?
原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当时县长杨季成以古为雅,认为古鹿苑县之名既文雅又有诗意,于是在县内行政区划变革时,将县城所在地改名鹿苑乡。后来高陵县城名称数次变化,直至1984年又更名鹿苑镇,于是鹿苑成了高陵县城所在地名称。城关中学变成鹿苑中学,县城新建道路集中以“鹿”为名:鹿鸣路、鹿祥路、鹿苑大道,北环广场建“鹿苑清风、紫气东来”牌楼,似乎高陵县城就是鹿苑。其实,真正的鹿苑应在前文提到的南塬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程静)岁末年初最具仪式感的“打卡”莫过于欣赏一场辞旧迎新的新年音乐会。1月9日,高陵“2020泾渭之春”音乐...
高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陵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