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男孩帮父母卖包子 每天擀600多个包子皮

三秦都市报 2019-08-23 05:19 大字

7岁的赵泽华每天坚持帮家里干活本报记者 李宗华 摄赵泽华每天都坚持帮家里干活本报记者李宗华 摄一个包子铺,夫妻俩经营着。店不大,每天早上还卖稀饭、豆浆。

来买包子的,多是些回头客。大家念念不忘,除了包子的味道,还有每天一早帮忙擀包子皮的小男孩。他叫赵泽华,7岁,下个月就上二年级了。他说,爸妈开店很辛苦,少睡一会,可以让爸妈不要太累。

每天能擀600多个包子皮

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从早上7点半开始。

包子铺在西安高陵区杨官寨菜市场,有人买过包子,拎进店里,找个凳子坐着吃;有人多买几个,打包带走。嘈杂声、吆喝声,热气升腾之间,香气四溢。

操作间在最里面,偌大的木头案板,几摞冒着热气的蒸笼,12个不锈钢盆里,放着不同的馅料。赵泽华系着红色围裙,左手拿面团,右手操作擀面杖,速度很快,动作娴熟。他个头挺高,站在案板前,活脱脱一个“小大人”。

这是他每天最普通的一个场景。遇到客人扎堆时,他还得身兼“服务员”,跑出跑进地给客人端饭、擦桌子。

擀包子皮,赵泽华得心应手,他甚至学会了包一些豆沙馅的包子。昨天上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爸爸赵兴民说,儿子5岁半时开始自学擀皮,上手很快,现在每天能擀600多个包子皮。

赵兴民48岁,渭南蒲城人。6年前和妻子孙小勤来到高陵开店卖包子。当年,赵泽华只有1岁。

“孩子从小就懂事,我们刚开店时,他就老往店里跑,捏着面团玩。”孙小勤说,赵泽华上面还有个哥哥,27岁,现在是一所学校的老师,“兄弟俩完全是两个性格,他哥哥比较喜欢安静,他好动。”

父母曾每天发5元“工资”鼓励

从包子铺步行10来分钟,就是杨官寨小学。每天下午4点半放学后,他回到店里写作业,早上6点准时起床,洗漱、吃早饭后,就开始擀皮。即便是周末、寒暑假,同样也是6点起床。

“每天早起一个小时,让孩子锻炼锻炼,作为家长,我挺欣慰。”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赵兴民认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看法,他认为,让孩子在学习之余,帮着爸妈干点活,既是参加劳动,也能培养今后的独立意识。

赵兴民说,刚开始时,作为鼓励,他每天给儿子发5元“工资”,儿子从不乱花钱。后来就拒绝拿钱了,“给他发的钱,他都攒下来,一次性退给我了。”

包子铺不远处,有一家杂货铺。“这个娃,各个方面都挺优秀,他这么小,就能理解父母挣钱的不容易。”杂货铺老板说,现在不少小孩,从小娇生惯养,连家务活都不愿做,像这样懂事、贴心的孩子,太难得了。

这一点,倒是让孙小勤挺感慨。“我和丈夫每天凌晨2点起床,切菜、拌馅、打扫卫生,一天要卖2000多个包子,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孙小勤身体不好,赵泽华还学会了给她揉腿捶背。

学习成绩很好钢琴也弹得好

除了干家务,帮着擀包子皮,赵泽华的学习成绩也很好。他的班主任告诉记者,全班54个学生,赵泽华每次考试都在前10名。

两年前,赵泽华还报了一个散打班。记者问起原因,他说,“男子汉就要会武功。”一年前,赵泽华报了钢琴班,可以独立弹奏十几支曲子,还参加过演出。一次,赵兴民问儿子,长大了想干什么?赵泽华说,想当科学家。一句话,把赵兴民逗乐了。“这个理想太大了。”他给儿子说,不论做啥选择,爸妈都支持,“但首要的任务是不能怕吃苦。”

本报记者宋雨实习生杨让晨

新闻推荐

高陵区平均18分钟办理1件12345市民投诉

阳光讯(记者刘金)今年以来,高陵区12345市民热线办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始终坚守如一,为民排忧解难,积攒市民信任,拓展服...

高陵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陵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