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花入井水味香

西安日报 2019-07-26 05:25 大字

三彩井高8.5厘米1995年高陵县马家湾唐李晦墓出土

○刘芃文/图

三彩井出土于高陵县马家湾乡唐李晦墓,井栏为“井”字形,井口上部四角和井架双立柱处有6个柱头状突起物。根据出土墓志和《新唐书》、《旧唐书》的记载,李晦,字慧炬,生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卒于武则天太昌元年(689年),享年62岁。其父李孝恭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堂兄弟,唐开国元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晦身为唐朝皇室贵胄,历任东都留守、户部尚书、燕然道大总管、秋官尚书等要职,辅佐唐高宗,参赞戎机,卫戍京畿。墓志中说高宗李治对李晦是“一日不见,则满座无欢”,由此可见其在高宗时期深得信任和重视。

上古时期人们在选择生产、生活的地方时,水源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当时人们还不知道凿井取水,只能靠近河流、湖泊、泉水附近,利用天然水源生活和生产。随着人口增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渐渐形成和扩展,仅靠地表水源是远远不够了。人们在生产中从开渠、挖地窖等活动中发现能提取地下水,而且地下水不易枯竭又能保持清洁,对扩大生存领域、生活健康都有极大好处,因此打井汲取地下水源成了人们保障日常生活的重要手段。《说文解字》解释“井”,古制为八家共汲一井,《风俗通》解释为古者二十亩为一井,大家以水井为中心在四周居住生活,并进行交易等活动,故而称为“市井”,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古代打井在井口处要做井圈和井栏,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井圈用砖或石砌成,井栏多用木质,因此“井”字像木头纵横构架的形状。从出土井的模型文物来看,汉代以来有的井上还盖有遮蔽作用的篷盖,防止杂物落入污染井水。盛唐时期,长安城规模巨大,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非常大,当时除了八水绕长安,还要人工挖渠引水入城供生活饮用,但更多的还是靠水井。2009年西安边家村地区进行基本建设,考古人员在一处基建工地一次就发现了11口唐代水井,使人们初步了解了唐长安城的供排水系统和唐代里坊生活的面貌。

李晦墓出土的这件三彩井模型,对了解唐代水井和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它反映了唐人“事死如事生”,尤其官僚贵族幻想死后能继续享受奢华生活的观念。其三彩器物具有造型精确、色泽清新、装饰简洁的特点,反映了唐代前期三彩器物制作的高超技术水平。

本版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请作者与编辑联系,以便奉上稿酬。

新闻推荐

高陵探索出乡村振兴共赢模式 千人帐篷节“点燃”读者热情报名持续进行

高陵源田梦工场亮丽风景高陵区供图月朗之夜,草地林间,支起千顶缤纷帐篷,露宿田园野外,喝着凉爽啤酒、吃着甘甜西瓜、...

高陵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陵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