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两口井

西安晚报 2018-11-04 04:54 大字

□马元社

在我工作过的高陵区耿镇中学校园里,有两口井,当时这两口井不仅解决了师生的生活用水,也让我对教师生涯充满了回忆。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被分配到耿镇中学任教。那时的学校,没有高大的门楼,历经沧桑的围墙连着老式的大铁门,门上挂着一块写着“高陵县耿镇中学”的木牌。走进大门,西边是几间破旧的平房,东边是操场。中路两侧栽植着国槐,枝繁叶茂地将中路覆盖,这条路直通校园深处。沿中路向里走,教学楼拐角有几棵大杨树,树下有一张乒乓球案子。生活区在校园最里面,有一排二层小楼,小楼旁边的院墙角处,有一口井。

这口井上修建有水房,房子上是高十米左右的水塔,塔上放着一个水罐。这个水塔比大水罐要低许多,在自然落差下,水罐里的水就自然流到了水塔里,每次都是水罐和水塔一同注满。水罐是由西安日报社友情赠送的,尽管已经锈迹斑斑,但在右下角依稀可见“西安日报社”的字样。每次用水,由井里将水抽到水罐中,再由水罐压送到各个水池子边。井、水罐、水塔、水池构成了校园的供水系统。

这口井是关中传统的罐罐井。据说是打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初是压水井,后来经过改造,改成罐罐井水泵抽水。管理井的是门卫耿师傅,他六十多岁,个子不高,精瘦黝黑,在校工作时间较长,陪过六七任校长。每到周末,当学校其他老师都回家后,校园里常常就剩下我和耿师傅,耿师傅家住学校对面。每到周日下午,耿师傅都要来放水,从井里将水抽到水罐中,一罐水刚好用一周。有一次,耿师傅早早就来拉上闸刀,为水罐抽水。听到汩汩的水流声,耿师傅就去校门口看人打牌。过了20多分钟,水盛满了罐,从罐口溢了出来,沿着四周哗哗地向下流,不一会儿水房就成了水帘洞,院子里也是水流成河。那天恰好我不在学校,这情景被前来值班的校长看见了,校长急忙冲进水房,浑身湿漉漉地拉下闸刀,气冲冲地喊来耿师傅,狠狠地批评了一番。从此以后,耿师傅加强了责任心,每次上水,都站在水塔下等水上满后再离开,校园里再也没有出现过“水漫金山”的情景了。

这口井的水塔上有一个水龙头,日常的饮用、洗漱等都是在此取水,是我们生活的主要用水地。每到冬季,如果不用水,水塔里就会结冰。记得那是2001年冬刚放寒假,学校人少了,水流动慢了,一夜大雪,气温下降,水龙头拧不开。住校的老师,烧壶开水,先用毛巾包着水龙头,再用开水慢慢地浇,几个人忙活了半个多小时,还是没有把水龙头消冻。于是大家分析原因,物理老师说是水泥罐中间那段水管冻住了,化学老师说是温度不够,需要再加热。如何加温,显然温水是不行的,大家都积极想办法。历史老师说,借鉴历史经验,还是要用火攻。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就是执行者,找来木柴,架在水泥罐边点燃,烧起一堆火。一会儿大火熊熊,黑烟滚滚,将水塔壁烧得通体乌黑。烧了二十多分钟,拧了拧水龙头,还是没有水。物理老师又说,再等等,要慢慢融化。我们就再等了二十几分钟,等热量慢慢将水泥罐加热,水终于流了出来。看着水哗哗流,就如同石油工人开采出油一样,大家兴奋地烧水洗脸,喝茶做饭。

学校还有一口老井,在老师的厨房里,是老式的辘轳井。炊事员姓彭,六十多岁,高高瘦瘦的,脾气很好,对人十分和蔼。他每天来做一顿中午饭,下午饭吃的人少,也就不开灶了。彭师傅每天上午来后先打一桶水,将锅碗瓢盆洗干净,再打水洗菜,烧水做饭。彭师傅有手颤抖的毛病,有一次,他打水时,就因手颤抖没有将桶提手扣牢,桶掉进了井里。情急之下,他站在厨房门口大声喊:“井掉进桶里了!快帮忙捞桶!”引得大家哄笑。

2002年后,学校接上了自来水,新修了水池子,这两口井和水塔、水罐都不再使用了。我也因为工作调动,离开了学校。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每每想起在学校工作的日子,就想起了那两口井。

新闻推荐

高陵首家联村党委: 联村联企联产业走出共同致富路

本报记者王罡见习记者刘印通讯员王博几个月前,摆在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道何村、仁村、火箭村、灰堆村面前的,还是这样的局面...

高陵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陵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